霍去病杀李敢,汉武帝为啥不追究其实严格来说,各方都有责任

李广是历史上少有的悲剧人物,他奋战一生,都未能实现封侯的愿望,后来还因贻误战机自杀;而他的儿子李敢,则因欧打卫青,被霍去病射杀。不过最终汉武帝并没有追求霍去病的责任,难道是因为偏心吗?
其实并不是这样。李敢打卫青、霍去病杀李敢,如果综合起来看,李敢、霍去病都有错,最终汉武帝选择把此事压了下来,也是没办法的事。如果严格来说,之所以出现这一局面,汉武帝本人也有一些责任。

霍去病杀李敢,汉武帝为啥不追究其实严格来说,各方都有责任
我们先搞清楚此事的来龙去脉。
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汉武帝策划直捣匈奴腹地的漠北之战,领军人自然是大将军卫青、骠骑将军霍去病。那时的匈奴,在汉朝的连续打击下已被空前削弱;若无意外的话,这次出征极有可能收获颇丰。
此时的李广,已经60多岁,但邪门的是,他的堂弟李蔡、甚至很多曾经的手下将士都因功封侯,只有他自己却一直颗粒无收。因此,为了抓住这次难得的机会,他多次请求随军出征。
起初汉武帝担心李广年纪太大、状态下滑,可能会影响军队的战略部署,故而没有同意;最终架不住李广的坚持,过了许久才答应,并且给了他前将军的职务。
当时汉军的规划是这样:霍去病兵出代郡,目标匈奴单于;卫青则军出定襄。卫青一部中,李广为前将军,公孙贺为左将军,赵食其为右将军,曹襄为后将军。
按照这种规划,突在最前的李广,其实有很大机会抢下头功。不过大军开拔后,情况出现了变化。

霍去病杀李敢,汉武帝为啥不追究其实严格来说,各方都有责任
汉军出塞以后,卫青抓到了匈奴俘虏,得知匈奴单于的方位其实在自己这边。于是他改变计划,由自己带领主力去追袭单于,而让李广和右将军赵食其合并,从东路夹击。
东路路途遥远,而且沿路缺少水草,行动势必受到阻碍,这就意味着李广失去了直面匈奴单于、立下大功的机会,因此他着急的找卫青申诉:“我自幼就与匈奴作战,时至今日才得到一次与单于对敌的机会,请让我和他决一死战;何况原本我的我的职务就是前将军”。
而按照《史记》中的记载,卫青之所以改变布置,有两种说法。
其一,汉武帝认为李广的运气一直很衰,再加上此时已经年逾花甲,状态与年轻时相比更加无法相提并论,如果让他对阵匈奴单于,极有可能贻误战机。因此汉武帝再三交代卫青,不能让李广直面匈奴单于。
其二,当时担任中将军、跟着卫青的公孙敖,不久前才因罪被撸掉了侯爵;卫青希望借此机会他立功赎罪、官复原职,因此故意把李广从前将军的岗位上调离。
鉴于司马迁在《史记》中的态度是拔高李广、贬低卫青,笔者认为,第一种原因更加可信。话说回来,卫青作为统帅,原本就有毫无理由调动部将岗位的权力。

霍去病杀李敢,汉武帝为啥不追究其实严格来说,各方都有责任
最终,满怀愤懑的李广,没向卫青告辞就率军出发了。
事实证明,匈奴单于这次很有可能是故意暴露位置,因为卫青大军奔袭千里后,遇到的是严正以待、以逸待劳的匈奴大军。
但卫青毕竟是久经沙场的名将,他不慌不忙,下令在外围用兵车结成屏障,以抵消匈奴骑兵的冲击。在双方捉对厮杀之际,太阳西沉、狂风暴起、砂砾扑面,战场上能见度极低。卫青趁机派军从左右两翼包抄匈奴大军。匈奴单于眼见形势不妙,率领数百护卫冲出包围圈、仓皇西逃。
但这时的双方将士将士们都不知道这一情况,仍旧进行血腥搏杀,双方的损失旗鼓相当。不久后,卫青才从抓到的俘虏口中获悉匈奴单于的取向,其后汉军追赶二百多里,仍旧没抓到匈奴单于,最终只得班师而回。

霍去病杀李敢,汉武帝为啥不追究其实严格来说,各方都有责任
而走东线的李广、赵食其,由于没有向导、在途中迷路(也许是因为没有辞行就出发,卫青没来得及配备向导),错失了夹击匈奴单于的战机。直到卫青率军返回途中,才在沙漠上遇到他们。
李广没好气的按规矩拜见了大将军卫青后,就回到了大营中。没过一会,卫青派长史带着干粮和酒前来慰问李、赵二人,并询问他俩迷失道路的具体情况,以便在给汉武帝的报告里写明缘由。
卫青这一动作没有任何问题,汉随秦制,在军队管理方面有着严格的要求,战后写总结报告,其后按功、过行赏、处罚,符合当时的军制。但一肚子气的李广故意闭口不答,卫青没办法,只好派长史召见李广幕府的人员前去对质。
李广这才出声:“校尉们没错,迷路的是我,我马上来拜见大将军解释情况。”其后他对部下抱怨说:“我自幼从军,如今遇到难得的机会,却被大将军故意调开,这是天意啊!我年纪大了,没脸面再去面对小吏的责难!”说完后,拔刀自刎。
李广死后,右将军赵食其被按规矩审判,按罪当处以死刑,赎身后成为了平民(这也是那时的常见操作,将领一般不会真的因战败被杀)。而卫青本人,以及手下的所有将士,虽然与匈奴单于血战,但由于未能实现战略目标,全部没有获得奖赏。

霍去病杀李敢,汉武帝为啥不追究其实严格来说,各方都有责任
由此可见,李广之所以自杀,是因为他觉得自己被卫青刻意排挤,不断错失了战功,还担上了贻误战机的罪名。那这事跟李敢、霍去病有什么关联呢?
与卫青一部相比,霍去病此战可谓大获成功。
霍去病率领的队伍配置与卫青差不多,但没有任命副将,而是将李广的三儿子李敢等人全都任命为大校,行使副将的职能。
这支大军从代郡出塞2000多里里,穿越大漠,与匈奴左贤王大军狭路相逢。此战中,霍去病延续了自己摧枯拉朽的作战风格,歼敌七万多人,俘虏匈奴屯头王、韩王以及将军、相国、当户、都尉等83人,乘胜追杀至狼居胥山(今蒙古人民共和国北部的肯特山),在此地举行了祭天封礼,其后一直杀到翰海(今俄罗斯贝加尔湖)后才班师。
回到长安后,霍去病所部因功被大肆封赏,霍去病本人被增加食邑五千八百户,路博德等四人为列侯,赵破奴等二人增加食邑,校尉李敢被提升为为关内侯,享受食邑待遇。其他低级军官乃至士兵,升官、受赏的不计其数。(所谓食邑,是指享有相应区域内税务的的所有权,有点像如今的股份)

霍去病杀李敢,汉武帝为啥不追究其实严格来说,各方都有责任
也就是说,李广、李敢父子俩,因为分别跟了卫青、霍去病舅甥俩,获得了截然不同的战果,因此得到了截然相反的待遇。这个结果其实比较公正,符合那个时代的特征。
但李广之死就是卫青的责任吗?相信从上文我们可以得知,卫青调动李广的岗位,虽然不合情,但并非不合理。
首先,将在外君令有所不受,卫青有权调动所部将领的岗位职责;
其次,连偏向李广的司马迁都承认,是汉武帝刻意交代,不能让李广单独面对匈奴单于;
其三,从此战的复盘情况来看,卫青亲自迎战匈奴单于的决定是对的。毕竟如果按照李广神经刀似的战法,面对匈奴单于设下的大军,汉军前锋很有可能全军覆没(之前有很多这种案例);后军士气受挫,战局发展极有可能倒向匈奴一方。卫青带军向来稳扎稳打,面对匈奴几乎从未遭受失败。(当然,像霍去病那样的天才太罕见了)

霍去病杀李敢,汉武帝为啥不追究其实严格来说,各方都有责任
但李敢不这样想。
在跟随霍去病对阵匈奴左贤王一战中,李敢奋勇作战,夺得左贤王的战鼓和军旗,并斩获大量匈奴人首级,因而被赐封关内侯,享受食邑二百户,还接替了父亲李广的郎中令一职。也就是说,年纪轻轻的李敢,轻易实现了父亲一一辈子都没能达成的“封侯”理想。
但对于父亲自杀一事,李敢一直耿耿于怀,他认为这事全怪卫青。激愤之下,他甚至以下犯上,私下打伤了对方。
我们都知道,卫青向来是个厚道人,而且为人低调,加上他对李氏父子也有些内疚,因此虽然遭受了羞辱,却把这事给压了下来,既没追究李敢的责任,更吩咐其他人不得大肆宣扬。
不过年轻气盛的霍去病却无法忍受亲舅舅受辱。不久后,在一同陪汉武帝到甘泉宫打猎的途中,霍去病借机把李敢射死。

霍去病杀李敢,汉武帝为啥不追究其实严格来说,各方都有责任
身为皇帝,对于李敢打卫青一事,汉武帝不可能不知道。他之所以没有追究责任,固然有惜才的因素,也许还有对李氏心怀愧疚的原因。
而对于霍去病射杀李敢这种更加严重的行为,就发生在自己身边,汉武帝更加心知肚明,但如司马迁所言:“去病时方贵幸”,霍去病正如日中天,是汉朝对抗匈奴的头号顶梁柱,汉武帝不可能舍得杀他,因此就对外声称李敢是被鹿撞死的。
又过了一年多,霍去病英年早逝,两家的恩怨就此画上了句号。而由于缺少了这位卓越的将领,在此后相当长的时期内,汉军再也无法对匈奴发起远程奔袭。
不过,李家的坎坷命运并没有结束。李敢的女儿是太子的侍妾,颇受宠爱,李敢的儿子李禹也因此成了太子眼前的红人;但他贪财好利,风评较差。
多年后,李广大儿子李当户的遗腹子李陵长大成人,率领5000步兵硬撼匈奴数万骑兵,最终弹尽粮绝、兵败投降,留在长安的李氏家族因此被祸及,被诛灭三族,这一名将世家就此败落,令人叹息不已。

霍去病杀李敢,汉武帝为啥不追究其实严格来说,各方都有责任

版权声明:本文源自 网络, 于,由 楠木轩 整理发布,共 3245 字。

转载请注明: 霍去病杀李敢,汉武帝为啥不追究其实严格来说,各方都有责任 - 楠木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