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懿篡位时漏杀一小孩,结果他后代灭了司马家族,成为开国皇帝

司马懿篡位时漏杀一小孩,结果他后代灭了司马家族,成为开国皇帝

三国时期,可谓是一场文武相争最震撼的场面,也是留给后人其为深远的政治策略和人生感悟。诸葛亮是三国时期最有谋略思想的政治家,能与之相抗衡的就是司马懿了。

司马懿从小就聪明,都说人性本善,很多反派都是从善良转变到最后的十恶不赦。司马懿亦是如此。司马懿少年时期就胸怀谋略,东汉末年,司马懿“常慨然有忧天下心”。虽有一颗雄心壮志,可惜生在乱世,却无君主值得他俯首称臣。

建安六年,曹操仍是司空,便听闻司马懿之才,想为己用。司马懿见曹氏当时已手握东末政权,并未想辅佐曹操,便以卧床生病为由,拒绝曹操的任职邀请。当时曹操还派人暗访司马懿是否真实患病无法起居,最后确认后就放过司马懿。

建安十三年,曹操为丞相,采用强制手段征召司马懿为文学掾,对使者说,若还像以前一样生病卧床不起,便逮捕他。司马懿听后畏惧不已,只能听命任职,当时的司马懿,不过只想保命就职,做好自己分内事。

战国时期都知道能者居上的道理。曹操生性多疑,既想坐拥权势,又信心不足,害怕权势丢失。加上司马懿的才能谋略,确实为他取得不小功绩,这也是曹操忌惮司马懿的原因。当功高盖主的时候,所有的忠诚都是皇权的威胁。

但曹操的判断并非空穴来风,司马懿在不断印证自己实力得到发挥的时候,自然也有自己的雄心壮志,野心也在步步为营。这种心思的体现怎会逃过曹操敏感多疑的觉察。司马懿当时虽未有任何忤逆行为,但曹操嗅到其有威胁之害,不可再继续重用。

然而当时曹丕和司马懿关系甚好,时常维护他,司马懿为取得曹操信任,勤于职守,废寝忘食,才得以保住官职。所谓权势之争,任重而道远。司马懿当年抵抗诸葛亮北伐,屯田水利,平定辽东,其才识与谋略不容小觑。

司马懿劝说曹操称帝,可见其野心勃勃,随后曹操称帝,辅佐曹氏三代,忍气吞声,并在曹爽架空其权势时,仍偷偷训练3000名死士。直到曹爽大意去了高平陵,这个老人终于站起来了,趁曹爽归来时被司马懿人马包围在其家中。

司马懿以曹爽谋反罪名,将其一起歼灭,并把曹爽相关党羽一举歼灭三族,其中包含大司农桓范,成功篡得政权后的司马懿已是白发苍苍,一生怕于权势,得到权势后也未敢称王。

司马懿死后,司马懿之孙司马炎逼魏元帝曹奂禅让,建立晋朝。成为晋国的开国皇帝。司马炎称帝期间,在治国措施上的,进行了系列改革。司马炎改革的政治制度上承曹魏,别有创新,有些为东晋南北朝所奉行,深刻地影响了西晋一代及其以后的政治。

司马炎称帝前期厉行节俭,推行法治, 颁行户调式,促进人口增殖,使得经济社会呈现繁荣景象,灭吴战争之后,司马懿骄奢淫逸怠惰政事。晋朝分为东晋和西晋,历传15任皇帝,共存155年。

司马懿当年歼灭曹爽一带党羽,其中桓范之子桓楷幸存,后隐姓埋名。古时候的权势间的斗争与杀戮让深陷其中的后代背负着各种荣辱,血海深仇。桓楷亲眼目睹家族灭顶之灾,怎会善罢甘休。

隐姓埋名,告诫子孙后代,要为家族一雪前耻。代代肩负着报仇雪恨的使命,不断的向朝政靠近,磨刀修炼,不断暗地削弱司马家族的势力,司马家的后代也一代不如一带,桓氏后代终于迎来可以跟司马家族互相抗衡的时候。

东晋末代皇帝司马德文曾多次带兵攻打桓楷之孙桓玄,屡屡战败。这时的晋朝已岌岌可危。桓玄最后篡位成功,建立桓楚。

桓玄称帝前期,对司马家族的一干人等,有机会都狠下杀手,不留余地。称帝后的桓玄,并无心思理朝政,反而是骄奢荒淫,通宵玩乐。当时即位的东晋,朝政已是纷乱不堪,很难大力整顿。随后桓玄仅在位数月就覆灭了。

两代政权大臣的后代先后成为开国皇帝,皆因野心与仇恨的鞭策。司马懿为曹氏忍气吞声一辈子,因畏权势而从政,因从政而野心勃勃。司马懿之所以没有称帝,主要是自身的性格有关。

有着才干但不屈于受制于人,但又不敢于坐拥天下,这种矛盾也让他时常陷入痛苦当中。所以他的子孙后代称帝,也算是了了他的一桩憾事。而桓氏的后来者居上,也是从不断的仇恨当中树立目标,篡位称霸。但并未有心为百姓造福,重整朝堂。

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我们做事要有目标,皆不可因为实现自己的目标,残害无辜,损人利己,最终得到的结果是不会长久的。同时正确行使自己的欲望,人有贪念是人性本质,人有怨恨亦是人性所使。

我们只要坚守善心,于人于己皆有利。做力所能及之事,对自己负责,对他人负责!因为你不知道,你今天的行为,好事坏事哪个先来。就像司马懿之事,你永远不知道你的未来会因为你的不当行为付出不可预料的代价。

每件事情都是有因必有果,我们从历史事件中,去寻找到处事的能力,这也是历史给我们的意义,也是我们需要学习历史的重要原因之一。

版权声明:本文源自 网络, 于,由 楠木轩 整理发布,共 1838 字。

转载请注明: 司马懿篡位时漏杀一小孩,结果他后代灭了司马家族,成为开国皇帝 - 楠木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