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少不懂苏东坡, 读懂人已到中年

年少不懂苏东坡, 读懂人已到中年

许多年后,苏轼(1037—1101)经常搞不明白,亲们,你们干嘛老叫我东坡?其实也可以叫我苏仙啊!

至于干嘛叫苏仙,么么哒,你们看看下面的朋友圈就知道啦。

话说,诗与黄庭坚齐名称“苏黄”,词与辛弃疾并列叫“苏辛”,散文与欧阳修同名曰“欧苏”,入列“唐宋八大家”之一,放眼大宋才子,诗词书画俱佳的东坡哥,名声还真不是盖的。

尽管一生跌宕起伏,但苏仙一生,爱吃吃、爱喝喝、爱哭哭、爱笑笑,绝对真性情,拒绝假伪虚——从显达时担任大宋翰林学士、知制诰和帝王师,运气不好时被外放担任地方长官,到更倒霉时在长江边耕田、谪居蛮荒岭南、放逐天涯海角,却从不气馁、乐观面对,苏仙的世界、东坡的胸怀,绝对精彩。

所以,假如大宋也有微信朋友圈,那么苏仙的新媒体社交一定很精彩。今天,最爱君就要根据苏仙的人生经历,让大家看看他的朋友圈往事:

李清照主张词和诗要严格区分,她强调词要协音律。她在《词论》一文中评价苏轼:“学际天人,作为小歌词,直如酌蠡水于大海,然皆句读不葺之诗尔,又往往不协音律者。”大意是说,苏轼学识渊博,作词时信手拈来,写出来的词就像把诗改成长短句,往往不协音律。

在词的创作上,苏轼突破严守音律的陈规,扩大题材范围,抒发开阔胸怀,将只书写爱情的婉约词,扩展为表现性情怀抱和人格个性的豪放词。虽然苏轼所作词大部分是豪放词,但其中也有一部分写得很好的婉约词,比如这首《蝶恋花·春景》。

《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这首词是苏轼为悼念前妻王弗而写的,颇见苏轼这位豪放词人的“婉约”情怀。写于熙宁八年(1075),苏轼时任密州(今山东诸城)知州。王弗卒于治平二年(1065),已满十年。王弗是苏轼第一任妻子,去世时只有二十六岁,留下未满七岁的儿子苏迈。苏轼续娶,第二任妻子叫王闰之,是王弗的堂妹,生子苏迨、苏过。

苏轼的思想深受佛教影响,对于佛学的研习,并没有使苏轼走向虚无与消沉,反而使苏轼的生活走向通脱畅达,勇于面对生活中的挫折和磨难,更加乐观向上。苏轼的朋友众多,其中就包括僧人,佛印就是其一。两人过从甚密,称为至交。苏轼和佛印的故事,可以看出苏轼诙谐的一面。

虽然苏轼和王安石、司马光政见不同,但是并不影响苏轼和他们之间的私谊。

苏轼遭“乌台诗案”之祸时,王安石就曾上书神宗向苏轼求情,后来苏轼没有被杀而是被贬官,其中就有王安石的营救起作用。乌台诗案之后,苏轼被贬黄州,四年后神宗将他的安置地换到汝州(今河南临汝),在赴汝州的时候,苏轼途经江宁。罢相后,王安石住在江宁。在江宁,他见到了王安石。两人数次见面,相谈甚欢,对于从前的恩怨,彼此获得了谅解,还有了结邻而居的意愿。

在苏轼与司马光二人争论免役法之后两个月,司马光病卒。苏轼不胜悲痛,作了三篇哀悼的文章,先作祭文,再作行状,又作神道碑,表彰司马光的崇高品行和政治功绩。

元丰二年(1079),发生“乌台诗案”。乌台是宋代御史台的别称。苏轼反对王安石变法,神宗授意御史台弹劾苏轼的诗歌讥讽朝廷,想要给苏轼治罪。苏轼被关到御史台监狱,受到御史的日夜拷问,前后130天。幸亏有神宗的祖母曹太后(仁宗的皇后)求情,亲朋好友(苏辙、章惇等)、旧党同僚(司马光等)群起营救,苏轼才被释放,保住了性命,不久被贬到黄州。司马光受到牵连,被罚铜二十斤。

卿是宋代皇室对大臣的称呼,不叫“爱卿”。

乌台诗案之后,苏轼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并规定他本州安置、不得签书公事,意味着黄州团练副使只是一个空头衔,他还要受到黄州官府的看管。而且他在黄州没有薪水,过得很穷。但是苏轼很看得开,雨也罢,晴也罢,都将随时间飘然而去,心无挂碍,“也无风雨也无晴”。

爹爹,宋代子女对父亲的口语称呼。官家,宋人对皇帝的非正式称呼,如果是在正式场合(如朝会)则称“陛下”。

黄州(今湖北黄冈)的饮食和生活条件困难,但是这难不倒他这个潇洒的美食家,他在黄州就发明了一道红烧肥猪肉的菜——东坡肉。苏轼发明的和与他有关的传世菜品有66道,东坡肉就是其中一道。关于东坡肉,苏轼有《猪肉颂》诗一首。

雪堂是苏轼在黄州的住所。

《黄州寒食帖》是苏轼行书的代表作,被誉为“天下第三行书”。这件行书是两首寒食节遣兴诗,17行,129字,作于苏轼谪居黄州的第三年(元丰五年,1082)。明代著名书画家董其昌评价《黄州寒食帖》说:“余生平见东坡先生真迹。不下三十馀卷。必以此为甲观。”苏轼的诗文和书法作品当时就中外闻名,在辽国、高丽等地都广受欢迎。

苏轼在黄州时过着贫困的生活,需要自己下田种地。

苏轼前后两次在杭州任官。第一次是熙宁四年(1071)至七年(1074),当时他处于朝廷变法风潮,不容于王安石,故自己请求外任杭州通判。第二次是在元祐四年(1089)至六年(1091),为了远离旧党内部斗争,他外任杭州知州。他任杭州知州期间,疏浚西湖,修建苏堤。两任杭州期间,他为杭州的山水留下了许多家喻户晓的名句。

相公,宋人对宰相的称呼,在那时并不是对丈夫的称呼。

苏轼谪居黄州前后四年内,从元丰三年至七年。元丰八年(1085)三月,宋神宗英年早逝。十岁的太子赵煦即位(后来庙号哲宗),高太皇太后垂帘听政。高太皇太后是保守派,坚决反对变法,旧党人物相继得到起用。苏轼政治上偏向于旧党,也在起用之列。次年,元祐元年(1086)九月,升任翰林学士、知制诰(三品),掌管“内制”(皇帝的诏命)。

苏轼在政治上较为保守,偏向于旧党。

元祐八年(1094)九月,反对变法的高太皇太后去世,宋哲宗赵煦亲政,起用新党(变法派)。绍圣元年(1094)四月,任命章惇为相,恢复变法。此前,在司马光主政时期,苏轼是朝廷重要文告的起草者,因此他这次遭到了变法派的清算。章惇将他从河北定州贬到广东惠州,即“宁远军节度副使,惠州安置、不得签书公事”,宁远军节度副使是个空头衔,实际上苏轼必须在惠州接受看管,而且不能参与公事,所以苏轼已经成为犯人。

苏轼和章惇,两人年轻的时候就认识,是好朋友。

赵煦,即宋哲宗,他在位时,把苏轼贬到惠州。

苏轼在惠州谪居三年,从绍圣元年(1094)至四年(1097),已经逐渐适应惠州的生活。他在惠州白鹤峰下建房,准备终老于此。但是,刚搬入新居不久,绍圣四年闰二月,新的贬谪令送到他手里,这一次章惇把苏轼贬得更远,“琼州别驾,昌化军(儋州)安置、不得签书公事”,意思是他必须在海南儋州接受看管,依旧是犯人。当时苏轼的弟弟苏辙,门生黄庭坚、秦观,也受到连累,被贬远方。元符三年(1100),哲宗去世,赵佶继位,即宋徽宗。此后苏轼获准北返,建中靖国元年(1101)七月二十八日,病逝于常州。

(爱他的人、他爱的人、恨他的人)

父亲:苏洵                弟弟:苏辙

妻:王弗(第一任),生苏迈;王闰之(第二任),生苏迨、苏过

妾:王朝云,生苏遁,夭折。

长子:苏迈        次子:苏迨        三子:苏过

前辈:司马光、王安石、张方平、范镇

朋友:章惇、陈慥、佛印、王巩、王诜、马正卿、吴复古

门生:黄庭坚、秦观          后辈:李清照、周邦彦、贺铸

赵顼:宋神宗            赵煦:宋哲宗

曹太后:宋仁宗皇后,神宗祖母

高太皇太后:宋英宗皇后,哲宗祖母

版权声明:本文源自 网络, 于,由 楠木轩 整理发布,共 2905 字。

转载请注明: 年少不懂苏东坡, 读懂人已到中年 - 楠木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