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武灵王对乐毅有知遇之恩,沙丘宫变时乐毅却为何不救他?

公元前311年,燕赵边境,燕国公子平的军队又一次到赵军阵前挑战,赵军军营一位年轻的军官率领自己的小队整装待发,领队军官的眼神中充满了坚毅以及对胜利的渴望。
(一)护送燕昭王
公元前314年,燕国国内一团乱麻,燕国公子平当了带路党,带着齐国名将匡章率领齐军杀进燕国,俘虏了子之,禅位给子之的燕王哙也被杀,齐军在燕国烧杀抢掠,名义上公子平监国,但匡章这位占领军司令成了实际上的太上皇,这种地位可以参考在日本时候的麦克阿瑟。
赵武灵王对乐毅有知遇之恩,沙丘宫变时乐毅却为何不救他?

燕公子职想回国即位,自然不是王位空着等着他回去,要靠武装斗争来抢夺,赵将乐池手中用于护送公子职的军队是只偏师而非赵国的主力,赵武灵王对这位曾经是中山国将领的对手还不是很信任,赵武灵王这样的做法还是希望以小博大,顶多损失一只偏师,而乐池也不是心腹,损失有限。但燕昭王一旦回国即位那么能够获得的收益是无限的。
乐池率领这样一只偏师很无法击退盘踞在燕国的齐军,甚至对公子平的燕军都不占优势,就这样乐池率领的赵军与公子平的燕军在燕赵边境反复拉锯。
每次对燕军的战斗,好兵书的年轻军官乐毅每次都主动要求出征,在一次又一次的战斗中中获实战得经验,虽然不是每次都能获胜,但每次出发前对胜利那种渴望的眼神都深深地打动了公子职,“我将来要复仇齐国要的就是这种人!”
在这样的反复拉锯中,三年过去了,公元前311年,眼见回国无望的公子职向他的曾外祖父秦惠文王求援,秦魏联合出兵击败了盘踞在燕国的齐军,杀了公子平,齐军从燕境撤回齐国,公子职这才回到燕国,即位成为燕昭王。
赵武灵王对乐毅有知遇之恩,沙丘宫变时乐毅却为何不救他?

公元前311年燕昭王回国后,乐池也率领赵军回到邯郸向赵武灵王复命,同时把这次出征表现优秀的家族年轻后辈列了份名单,乐毅也在其中,安排赵国朝中的朋友向赵武灵王推荐了乐毅等一众乐家的年轻后辈。
乐毅熟读兵书,赵武灵王对其很赏识,将乐毅安排进了军队,从基层军官做起。四年之后,公元前307年正月,赵武灵王把他酝酿多年的想法付诸实践,开展了一场被后世称为胡服骑射的军事改革。从公元前311年到胡服骑射改革的四年间,赵国并没有太大的军事动作,只在公元前308年护送秦昭襄王回到秦国继承王位,秦昭襄王为表示感激与赵国结盟,并且在公元前308年联合燕军进攻中山遭遇惨败。这期间,乐毅表现的机会并不多。
赵武灵王对乐毅有知遇之恩,沙丘宫变时乐毅却为何不救他?

公元前307年,赵武灵王搞定内部,外部各国打成一锅粥无暇顾及赵国的时候,赵武灵王开启了后世称为胡服骑射的改革,胡服骑射的内涵不仅是将宽大的汉袍换成紧身的胡服,还有更深层次的意义。
第一、赵国组建骑兵军团改革战法,骑兵军团在战场中承担突击破坏敌方阵形、快速机动支援、追击溃兵等任务,古代几万人打仗不是打群架一拥而上,是讲究阵形的,一旦阵形被破坏很容易导致士兵的溃逃,一旦发生溃逃是会影响别战阵中其他士兵的判断力,不明真相的士兵会跟着跑,如果这种跟着跑控制不住,最后的结果就是溃败。
虽然战国时期有四匹马拉得战车,战车用于正面冲击是很容易做到的,但正面是所有战阵重点防御的方向,而战阵的薄弱面在于侧翼,从物理学的角度来说,如果要战车在高速运行的情况下来个几十度的急转弯去冲击对方的侧翼,那么在离心力的作用下很容易就翻车的。你说慢慢地转弯?那就让敌方看出意图了,对方也是有战车的,当你慢慢悠悠操纵马车转向的时候的,对方一个战车冲锋你就挂了。
而骑兵能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快速机动转向,当对手还没反应过来,滚滚烟尘中冲出一大群骑兵把侧翼冲击得七零八落,很容易就解决战斗。
赵武灵王对乐毅有知遇之恩,沙丘宫变时乐毅却为何不救他?

第二、能入选骑兵军团要经过严格地考核,必须保证是精锐,这类似于魏武卒的选取,赵国从此开启职业化军队的改革,而且给予骑兵贵族阶层的待遇。这在阶层意识固化的战国时代无异于给了平民阶层一个上升通道,其意义不亚于商鞅变法中秦国的战功升爵。
第三、赵国的所有的青年将领进入骑兵军团锻炼,胡服骑射之后赵国所有高级军事将领都必须有在骑兵军团中服役的经历,这给赵国培养了大量的名将,比如李牧、赵奢、廉颇,都有在骑兵军团中服役的经历。
赵武灵王对乐毅有知遇之恩,沙丘宫变时乐毅却为何不救他?

第四、大量吸收胡人进入赵国骑兵部队,提升战斗力的同时也开启了民族融合的大门,以往对待周边少数民族都是消灭驱赶,赵武灵王此举为中华民族融合少数民族开启了先例。
第五、把原阳作为骑兵训练基地,以牛翦为帅,在原阳地区组建骑兵军团,古原阳在今天内蒙古呼和浩特的西南,与今天的河南省原阳县不是一个地方,《后汉书·南匈奴列传》中就记载“五年冬,北匈奴六七千骑入于五原塞,遂寇云中,至原阳。”
就这样,乐毅通过考核进入了赵国的骑兵部队中服役,同时还有剧辛、赵奢、庞煖等青年军官进入了驻扎在原阳的骑兵军团。
赵武灵王对乐毅有知遇之恩,沙丘宫变时乐毅却为何不救他?

经过一年多时间的训练,骑兵军团形成了初步的战斗力,公元前305年,赵武灵王率赵国二十万大军进攻中山国,也是时候把新训练的骑兵军团拉出来试试火力,牛翦率领刚训练的骑兵军团随军出征,乐毅也在其中。
此役,赵国骑兵大显神威,赵军一路高歌猛进,深入中山国境内,中山王无奈只能割地求和,赵武灵王大获全胜。此后数年,连续进攻中山国,夺得中山国大片领土,通过不断蚕食,在公元前296年灭了中山国这个战国时期“打不死的小强”,赵国骑兵也给协同作战的燕昭王无比的震撼。
赵武灵王对乐毅有知遇之恩,沙丘宫变时乐毅却为何不救他?

连年征战,赵国骑兵军团通过实战锻炼成战法成熟、能打硬仗的一支铁军,乐毅率领的骑兵分队表现突出,乐毅也进入了赵武灵王的视野,成为赵武灵王重点培养的军事将领。当时赵武灵王已经让位给了赵惠文王,自己当了主父,主管赵国军事,军队中全是坚定的主父派,而内政交由肥义、赵成辅佐赵惠文王。
在生活中,赵武灵是个多情甚至优柔寡断的男人,而且他的多情不只是对女人,对韩姬有情、对赵惠后有情、对赵惠文王有情、甚至还对自己的废太子有情,但在战场上的他又是掌控欲极强的统帅,军令如山、杀伐果断、不拘泥于传统,如果赵武灵王是如李牧一样带兵的将军,那么他一定能够是位列战国名将之列,只可惜他是位君王。
君王,尤其是好的君王,应该将战场上的杀伐果断表现在朝廷中尤其是诸位的安排上,后世如朱棣,心狠手辣并不是个好人,在诸位中虽然也曾犹豫但最后很决绝,所以他能成为千年难遇的好皇帝,而反观朱棣的对手朱允炆,是个仁慈的好人却当不成好皇帝。
赵武灵王无疑就陷入了这种矛盾当中,因为多情,他废掉了韩姬,立了吴娃为后,也是因为多情,吴娃死后将她儿子赵何立为太子,同样因为多情,将废太子赵章立为安阳君封在了代地,而这也成了沙丘之乱的导火索。
赵武灵王对乐毅有知遇之恩,沙丘宫变时乐毅却为何不救他?

纵观史书,无情最是帝王家,尤其是储位之争,不是你死就是我亡,中国历史上的废太子都没有好下场,哪怕是未参与过争储的信陵君魏无忌终其一生都活在自己哥哥的猜忌中,而赵章却飞扬跋扈不懂收敛,只因为,赵武灵王虽然让位却是掌着兵权的主父,而主父是护犊子的。
兵权,自古就是双刃剑,枪杆子里出政权,谁有兵谁说话就硬气,但也能让你成为众矢之的。主父甚至一度想让赵章在代地称王,这对赵惠文王的支持派来说是无法接受的。
就这样,主父让位4年后,飞扬跋扈的赵章引来了祸端。
公元前295年,沙丘宫事件发生,大致经过是主父带着赵惠文王到沙丘巡视分别住在两个宫殿,赵章和田不礼假传主父的命令让赵惠文王前往沙丘宫,实则想在半路干掉赵惠文王,但是却先把国相肥义杀了,阴谋败露,赵成和李兑调来军队消灭了赵章手下的叛乱分子,赵章逃进了主父住的沙丘宫,希望主父能保护他,赵成和李兑的军队包围了主父的沙丘宫,杀了赵章之后,军队困住了沙丘宫,不让主父出来,并将沙丘宫内的随从以灭族为要挟驱赶出来,主父独自一人被困在沙丘宫中。
赵武灵王对乐毅有知遇之恩,沙丘宫变时乐毅却为何不救他?

在原阳驻扎的骑兵军团也听说了沙丘宫所发生的事情,乐毅、剧辛、赵奢等少壮派将领蠢蠢欲动想私自领兵前往解围,但被总指挥牛翦镇压,没有主父的命令谁都不敢轻举妄动,但这种时候谁还能接到主父的命令,牛翦显然低估了帝王家争权的残酷,权力面前,父子、兄弟都已只是一个躯壳。
到了6月,这时候距离沙丘宫被围困已经过去3个月的时间,十四岁的赵惠文王惴惴不安的等待着着沙丘宫的消息,他想做点什么却不知道还能做什么,在那个夏天天气比以往要更热一些,赵武灵王早已饿死,腐烂的尸体散发出阵阵恶臭,飘出沙丘宫的宫墙之外,墙外驻扎的士兵向长官报告了这一现象,赵成下令打开沙丘宫宫门,找到了已经腐烂生蛆的主父遗体,确认赵武灵王死后向诸侯发出讣告。
80多年后,秦始皇也在沙丘这里死去,胡亥在赵高李斯的扶持下登上皇位,中国的历史进程走向另一个方向。
另一个巧合是,赵武灵王胡服骑射改革,离不开安平君赵成的支持,然而在沙丘宫变中害死他的,同样是赵成,赵武灵王成也赵成亡也赵成;一百年之后的战神韩信也让世人留下相似的感叹。
世间的万物总是在不停的轮回,变的只有主角的名字。
本篇为“千古名将英雄梦”特约作者“张小粤”所作,未经作者授权,禁止转载

版权声明:本文源自 网络, 于,由 楠木轩 整理发布,共 3504 字。

转载请注明: 赵武灵王对乐毅有知遇之恩,沙丘宫变时乐毅却为何不救他? - 楠木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