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寨“叶圣陶杯”何以成了“打不死的小强”? | 新京报快评

山寨“叶圣陶杯”何以成了“打不死的小强”? | 新京报快评
抵制“黑竞赛”也需全社会形成合力,特别是作为重要一环的家长要扭转功利化的家庭教育观。

山寨“叶圣陶杯”何以成了“打不死的小强”? | 新京报快评

▲群里家长分享的获奖证书。新京报资料图。

文 | 陈广江

6年举办34届,一项被指山寨的作文大赛竟能持续多年举办,引发舆论关注。

据新京报报道,这项所谓的“比赛”被多家媒体曝光过问题,不在教育部公布的全国性竞赛活动名单中,比赛主办方的法定代表人被列为失信被执行人……可吊诡的是,一项存在诸多问题的作文比赛为何还在持续举办?

这项山寨竞赛就是劣迹斑斑、声名狼藉的“叶圣陶杯”华人青少年作文大赛。该大赛此前使用过“‘叶圣陶杯’全国中小学生新作文大赛”的名称,因与教育部竞赛白名单中的“‘叶圣陶杯’全国中学生新作文大赛”的名称仅一字之差,被法院认定构成不正当竞争,之后便改了大赛名字,继续磨刀霍霍向家长。

虽然属于违规举办的“黑竞赛”,而且屡屡被曝光、处罚,但山寨“叶圣陶杯”似乎成了“打不死的小强”,在相关部门三令五申,严厉打击违法违规竞赛的情况下依然不知收敛,一茬茬地“割韭菜”。

据报道,今年1月14日,正值寒假期间,第34届“叶圣陶杯”华人青少年作文大赛全国总决赛在线上举行,学生在考试平台的摄像头监控下手写作文,再拍照上传。看似一本正经、有模有样,实则明码标价、售卖证书。这项山寨竞赛于2017年首次举办,今年竟是第34届,难道6年举办了34届?原来,为了唬人,主办公司虚构了赛事届数,每届大赛所谓的届数都是瞎编的。主办方此前曾因虚构赛事届数等被处罚,这次故技重施,吃相难看。

今年1月底,针对寒假期间违规竞赛有抬头之势,教育部再次发布提醒:凡未列入教育部公布的《2022—2025学年面向中小学生的全国性竞赛活动名单》的均属“黑竞赛”;所有竞赛的结果均不得作为中小学生招生入学依据,也不得作为中高考加分项目。教育部指出,“黑竞赛”散布“助力升学”谣言、贩卖焦虑、非法敛财,不仅加重学生负担、损害孩子身心健康,而且涉嫌诈骗,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将会同有关部门严厉打击。

教育部措辞严厉,打击的决心和力度也很大,但为何“黑竞赛”依旧能持续多年乃至顶风作案?利益驱使是根本原因。省赛、决赛、附加赛,每轮比赛都能大赚一笔,而且形成了比较完整的黑灰产,尝到甜头的一些公司和个人便会铤而走险甚至宁可挨罚也不罢手。对此,相关部门要继续加大打击力度,让违法违规者感到肉疼,付出付不起的代价。

当然,抵制“黑竞赛”也需全社会形成合力,特别是作为重要一环的家长要扭转功利化的家庭教育观,别轻信了一些公司和个人“丰富三科简历”“为小升初助力”等鬼话。竞赛是为了鼓励个性、锻炼孩子,而不是盲目攀比、满足虚荣,更不是为了钻空子、走捷径。家长愿意为孩子花钱可以理解,但要把钱花在“刀刃”上,真正促进孩子全面成长,而不是跟风“鸡娃”。

而要从根本上改变一些家长把竞赛获奖当成孩子升学“敲门砖”的念头,还需严格规范学校各环节招生行为,让竞赛与升学彻底“脱钩”,让“黑竞赛”失去生存土壤。

撰稿/陈广江(媒体人)

编辑/迟道华

校对/刘越

版权声明:本文源自 网络, 于,由 楠木轩 整理发布,共 1232 字。

转载请注明: 山寨“叶圣陶杯”何以成了“打不死的小强”? | 新京报快评 - 楠木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