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法继续优秀,遇挫“学霸”如何走出困境?

无法继续优秀,遇挫“学霸”如何走出困境?

说起名校学生,很多人的第一反应是优秀。

身为大学心理咨询师,我们经常面对的就是这类优秀的“学霸”,当他们来寻求帮助时,通常因为网瘾、情绪困扰、论文写作难等导致学业困难,难以为继。

在帮助这些学生的过程中,我最大的感触是,很多时候,网瘾、情绪困扰等并非学业遇挫的真正原因。他们往往在学业遇挫的初期,就无法有效应对,并因此进入一种恶性循环,直到学业或生活状态再也无法隐瞒家人和老师,不得不走进心理咨询室。

这已经成为很多高校遭遇的共性问题,也对家长和老师带来了挑战——这些问题可以避免吗?如果发生了这些问题,如何解决呢?

失去对生活的掌控,他们只有“生病”才能有机会与自己对话

盘点我们遇到的那些名校遇挫“学霸”,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他们所表现出的抑郁症、强迫症等心理症状,都指向他们生命中遭遇的困境。

治愈这些遇挫学生的心理问题,让他们摆脱困境,需要调集他们的个体资源、家庭资源、社会资源,形成系统性的转化合力。其中,家庭资源尤其重要。但是,很多时候,家庭却往往正是学生的压力来源。

这些学生在心理治疗和辅导中显示出的症状主要表现为丧失了与自己生命能量的连接,而且学生的心理症状越严重,说明他们受到的束缚越严重,这些束缚往往来自家庭,来自成长过程中形成的僵化应对模式。

面对这些学生,我们需要做的是联合家庭一起来改变现状,而不是给他们空讲道理,说服他们努力。也正是因此,我们在咨询中经常会经历这些学生和家长的剧烈亲子冲突,很多时候往往是家长要求孩子保住学业,孩子只想放弃一切甚至以更激烈的方式反抗。

每当此时,大多数家长往往归罪于手机、电脑,但他们看不到,游戏和手机只是这些学生的避难所。他们早就已经“患”了习得性无助——无助感也并非来源于学业,而是来源于他们对生活失去掌控感。而此时,父母能否重新看待孩子的行为,理解他们深层的心理需求,就显得非常重要。

曾经有学生写信给我:

我是一个生病的人,研二时突然迷上了网络小说,我不去上课,不去导师工作室,还不断暗示自己,我就这样了,就做废物,怎么了。导师、辅导员来找我,我干脆关机、失联。躲在宿舍里不开门,只看网络小说。

我也知道,周围所有的人都在为我努力,但我却是一个清醒的“植物人”,我会自己吃饭,却没有灵魂,一切的知识、智慧、说教、鸡汤此刻都失去了效果,我只能看到心中有一片干枯的田,很渴。直到今天,我觉得做废物也没有意思了,那就找工作养活自己。曾经我是学霸,现在我想做个人,有脾气会骂人……

像这样的学生很多,长期以来,他们在生活中的优秀总是为了满足别人的期待,当他一直无法按照自己想法活的时候,就干脆颓废、什么都不干,通过“生病”放下他人的各种期待,他们才能有足够的时间和机会与自己相处,找到自己生命的力量,从而重新进入正常生活。

还有一个学生,不去上课、不与家人联系,根据量表数据,他属于高度网络成瘾。每次我们给他进行心理辅导或咨询,他都很配合,却没有任何进展。直到有一天,学生回家后和父亲发生了激烈冲突,并且直接选择了退学。后来他进入同学的创业公司工作,反而一点点找回了自己的活力。

当父母辈还在为生存焦虑时,95后00后实际已具备把困境转换成人生资源的能力

在心理学中,依恋理论认为,我们在儿童期与抚养者形成的关系质量,影响着我们的心理发展,影响我们的关系,而且影响我们在不同年龄段应对生活,表达情绪、运用认知和适应身边环境的方式,影响我们解读信息、鉴别危险的能力,以及对危险作出反应的模式——究竟是用认知的方式处理信息,还是用情绪的方式处理信息。

调查显示,985高校中部分心理出现困扰与学业遇挫的学生,处理信息的模式都是高度依赖认知,而情感却被压抑。他们中的很多人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家长付出很多——金钱、时间、精力,但是却没有太多留意过孩子情绪的起起落落。

无法继续优秀,遇挫“学霸”如何走出困境?

当下大学生的家长大多数是60后、70后,这代人的成长经历使他们对于生存更为关注,焦虑也来自基本生存问题,情绪并不在他们的关注范围。但是,对当下95后、00后来说,生存完全不构成焦虑来源。面对生存的焦虑,他们甚至可以把这样的人生困境转化成人生成长的资源。

以在年轻人中大热的李雪琴为例。今年,她为高考学生拍的应援片打动了很多人。她在片中说:

我是一个在小学就结束叛逆期的人,是一个初中开始就嘴上说不行,却永远考第一名的人,是一个上了985却依然在迷茫未来的人,是一个丧到让别人笑出声的人。我是天赋型选手但是一直在努力……我想对即将走上考场的你说,没有什么能够决定你的一生,人生任何时候,只要苟住就能再次翻盘。面对未来,不认怂。听一听过来人的答案,即便你只是想找个地方躺着,他们也能告诉你,哪里躺得更舒服……

看了她的应援片,你就能理解她为什么能够“火”起来——那种标志性的焦虑和看似一切都无所谓的表达,背后其实是对困难、对人生、对一切看似负面的状态的全然接纳。这不仅在同龄人中很能引起共鸣,对于更年长的人来说,也很有吸引力。

但是,从她在专访中谈到的成长经历来看,她是一个在普通意义上有很多困难的人,究竟是什么使她在面对困境、面对人生危机时,最后发展出对自己完全接纳的策略呢?

从李雪琴谈自己和妈妈的关系,以及李雪琴的同学、朋友对她妈妈的评价可以看出,她的妈妈和她完全像朋友一样,甚至她很多时候还要照顾妈妈,从经典的家庭治疗理论来说,她是父母化(强迫性地要扮演照顾角色)的孩子,她和母亲的位置似乎是倒置的。但是这样一个妈妈,一位自己的人生也遭遇很多不顺的妈妈,却无限接纳自己的女儿,给了女儿很多自主发挥的机会,成为李雪琴最坚定的后方,而且李雪琴生活的环境,让她一直不缺朋友。

在依恋理论中,如果有一个人,和孩子建立起稳定的依恋关系,那么这个人无论有什么问题,都会成为孩子成长中的资源。同时,如果这个孩子还有朋友等更多的人际资源,那么无论他遭遇什么困难,强大的生命能量都不会被消磨掉,正是这种人生中所展示的生命能量才会这么打动人。

每一个家庭都是孩子成长发展的资源,家庭成员之间的连接也会有重要影响

每一次人生危机都可以是人生的转折点,也可以是学生收获成长的契机。每一个遇到挫折的“学霸”,都有可能通过这样的契机恢复生命的活力。但是,这需要整个家庭的努力。如果家庭的日常互动模式、家庭成员的高焦虑状况没有改变,那改变学生就非常困难。

我们和很多来咨询的学生及他们的家人交流,往往发现,家人确实付出很多爱,但是学生在心理层面却仍然空洞而没有稳定的安全感,内在价值感更低。这些学生甚至无法说出自己的感受,即便说出来,家长也无法回应他的脆弱的状况。

长期的包办,使得学生在成长过程中,没有机会很好地与人交往,也没有机会发展自己的社会技能。反观李雪琴,她的母亲给了她情绪方面的支持与选择的自由,她非常确定,妈妈是她的后盾,而且不会全面控制她的发展,甚至都没有这样的想法。

无法继续优秀,遇挫“学霸”如何走出困境?

而现实中的很多父母努力做很多事,从生活到学习,包括专业的选择,实际上却是剥夺了孩子发展的机会,甚至造成了孩子情绪调控和大脑层面的改变。当学生情绪唤起或抵制累积到某个时间点,就会出现抑郁、强迫的行为。而且很多学生往往一直处于父母的过度保护中,一直处于被动状态使得他们的自主性、可控感都非常差,更不要说具备逃脱逆境的经验了。

这些遇挫的“学霸”最反感别人劝慰他“你曾经成绩那么好,那么优秀”,其实在他们看来,这都是自己因为外界的期待而展示的优秀,未必是内心的需求。

在我遇到的那些学生中,有退学的、转学的、重考的,他们好多后来发展都很不错,在这个过程中,只有他们和家长都学会共情、接纳,让学生增加对自己生命的控制感,学生的心理才可能疗愈,某种程度上这也是对家长的自我疗愈。只有家长改变了,学生才会改变,学生才会收获成长。


  作者:刘翠莲(同济大学教师)

  编辑:李晨琰

责任编辑:姜澎

  图源:视觉中国、文汇报资料照片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

版权声明:本文源自 网络, 于,由 楠木轩 整理发布,共 3197 字。

转载请注明: 无法继续优秀,遇挫“学霸”如何走出困境? - 楠木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