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一位“科研明星”陨落,为什么许多人都不知道

又一位“科研明星”陨落,为什么许多人都不知道

又一位“科研明星”陨落,为什么许多人都不知道?

3月12日,中国知名材料学专家周军,年仅42岁,因工作积劳成疾去世。

他是湖南的“天才”,毕业于中山大学物理学院,获得理学学士学位,随后拿到了中山大学博士学位,30岁就当上了华科博导,37岁当上武汉光电国家研究中心副主任,而今年刚成为光谷实验室常务副主任。让人惋惜的是这样的科研人员,却积劳成疾,实在让人痛惜不已。

又一位“科研明星”陨落,为什么许多人都不知道

毫无疑问,在国家科技发展的进程中,有很多科学家都在默默奉献,他们就像是守卫边陲的猛将,守护着中国科研的前沿战线,为中国科技贡献着自己的才华、力量和生命。

值得一提的是,中国面对国外许多“卡脖子”技术,更需要大量的科研人员努力,实现多方面的突破,但是这其中的难度可想而知,别人用几百年走完的路,中国却必须在短暂的时间内完成。

可以说,这将是全线科研人员“攻坚”的一战,对于科研人员可能是一个巨大的挑战。面对科研的全面开花,其难度更大。

又一位“科研明星”陨落,为什么许多人都不知道

那么,我们到底应该在科研攻坚中怎么寻求突破?

首先,学术有专攻,这样的认知绝对不能变。

如果让人才全面发展,可能是一个很不错的“理想状态”,但是导致的结果,也极有可能是全面的“短板”,甚至成为普通型的“人才”而已。除此之外,或许科研人员只有将精力投入到一个领域,才能够深耕细作,能够有压力也有精力地搞好科学研究。

又一位“科研明星”陨落,为什么许多人都不知道

其次,科研人员的人力资源,莫要浪费。

众所周知,我们国家是一个人口大国,但是科研人员的数量其实非常有限,尤其是善于从事科研的人员。或许面对许多“卡脖子”的领域,需要突破,但是我们也应该善于利用科研人力资源,同时也要善待科研人员,更要留意科研人员的身体状况。

又一位“科研明星”陨落,为什么许多人都不知道

再次,让人力资源向科研人员转变,提升科研人员数量才是根本。

中国要发展全门类的工业体系,自然需要大量的人才作为支撑,这就要求我们不仅要挖掘优质人力资源,还需要大量培养科研人员。

换句话说,当前需要将人力从服务员,从低端产业中解放出来,从事更高端的研发。可能有人说,咱们这么做,是不是要放弃低端产业?其实,这并非要放弃低端产业,而是要让低端产业转型,实现更智能,更节约人力资源的产业,让劳动型向智力型转变。

又一位“科研明星”陨落,为什么许多人都不知道

最后,中国需要倒逼企业实现转型。

据悉,许多研究生成为了送外卖“小哥”,这样的选择,我们的确没有指责的权利,但是这样的现象却并不正常。值得思考的是,这样的企业应该实现从人工到“智能”的转变,释放出更多的人力,让他们从事“脑力劳动”,而不是成为低门槛的“骑手”。

总之,科研人员或许是“明星”,但他们却不应该是“明星”。

又一位“科研明星”陨落,为什么许多人都不知道

作为科研人员,他们从不需要时时刻刻被舞台上的聚光灯照射,也不需要事事登报告知,但是他们却需要我们从内心去尊重,更需要更高的社会地位和薪酬待遇,为自己能够成为科研人员而骄傲。

但是不得不说,如今大多数娱乐明星的影响力,都远远超越了最优秀的科研人员,甚至成为了许多中小学生和大学生无比羡慕和渴望成为的“人”,并且还要花费时间、精力和金钱去“追星”。

然而,科研人员也需要“追星”的人,这样中国的科研才能够有未来!

或许,中国科研再发展几十年,被西方国家“卡脖子”的领域会越来越少,但是随着人口的变化,中国的人力资源也会发生变化。因此,善待当前的人力优势和“科研明星”,让科研人员成为社会的主流群体,或许中国科技全面崛起会早一天到来。

又一位“科研明星”陨落,为什么许多人都不知道

版权声明:本文源自 网络, 于,由 楠木轩 整理发布,共 1342 字。

转载请注明: 又一位“科研明星”陨落,为什么许多人都不知道 - 楠木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