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门口的好学校越来越多,市北涌现多处教育新高地

记者 李珍梅

成立共同体,实现初小贯通培养;集团化办学,传统名校持续高位发展,新名校不断涌现;实施教学攻坚行动,多措协同发力……近年来,市北区推动全区教学质量持续显著提升,家门口的好学校越来越多。

家门口的好学校越来越多,市北涌现多处教育新高地

开展教研助学行动,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

教研员老师每周3天分散教研听课、每周1天集体问诊听课、每周1天基地校、包靠校沉浸式调研……市北区实行3+1+1教研模式,建立学校干部2+1教学跟进机制,引导中小学形成2项教学管理机制(业务干部参与周听评课机制和周教研集备机制)和1个工作常态(定期组织召开教学管理例会)。

举办校区两级学术节。第一届学术节共有73所中小学参与,16个单位获优秀组织单位,101个教研(集备)组获优秀教研(集备)组称号,33节优秀课例予以通报表彰。区级学术节通过课堂展示、成果展示、主题论坛等形式,为教师成长、学生发展搭建舞台。实施阅读素养提升工程,评选27所“与经典同行”整本书阅读实验校,召开整本书阅读工作现场会,全面提升学生阅读能力。

积极推进新教研项目。以“虚拟教研组”为活动载体,以大单元全景集备模式打造为主要内容的新教研,全力打造省全环境育人实验区。在学科名师工作室、学科项目团队、基地校包靠校三个层面,引入专业引导力量,通过技术赋能,提升教研队伍的技术引导力。

家门口的好学校越来越多,市北涌现多处教育新高地

实施教学攻坚行动,助推学生学习力提升

构建三级质量评价体系。以《青岛市中小学(幼儿园)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实施为契机,构建常态化的区域、共同体、学校三级质量调研平台,完善大数据支持下的质量调研数据分析模式,形成区域、共同体、学校、学科四位一体中小学质量评价机制。定期组织召开不同学段、不同年级、不同学科的教学质量分析会,结合大数据分析,坚持问题导向,强化问题解决,收到明显效果。

落实一生一策因材施教。学校制定一生一策的整体分层分类指导方案,结合质量调研及常态化数据分析,强化定向指导和动态指导策略,坚持一手抓优质,一手抓均衡。对学生不同学力水平进行精准分析、精准施策,落实到各班班主任和各任课教师,通过课堂施策、作业分层、个别指导、效果跟踪等落实到每一名同学。连续第二年实施区域范围内自招公益辅导,62人组成的理化自招指导团队共设置了4个层次45个学科专题,3.1万人次在11天内通过线上公益课堂听课,受益人数较第一年增长73%。

外引内联助力品质办学。区域整体教学管理机制的变革引领市北区传统名校持续保持高位发展,几所新建校也已经成长为高质量发展标杆学校;集团化办学及九年一贯制办学成效显著,涌现多处教学隆起新高地;2021年4月引进高校优质资源成立的青岛大学市北附属中学,也成为振兴西部中小学办学品质的排头兵。

家门口的好学校越来越多,市北涌现多处教育新高地

实施初小衔接行动,构建共同体发展群落

深化初小衔接共同体改革。市北全区成立18个共同体,从体制机制上保障贯通培养顺利推进。以联合教研、公益课堂、合作研学、家校互联、特色社团等方式,组织形式多样的初小衔接活动,引导小学为初中输送更优质毕业生。同步实施“寻标对标争创一流”攻坚行动,对标区内外名校,在学校管理、教学质量、教师队伍、办学特色等方面对标看齐,有力提升学校办学质量。

推进教育教学一体化提升。打通学段间隔,以共同体为单位立足课堂改革,建立课程体系,优化作业设计,做好课后服务,快速实现“学段无缝连接、学校纵向协作”的管理新模式。实施共同体捆绑评价,以初中学校为引领,紧密结合“双减”要求,深研减负提效、提质增效,推动共同体跨学段“大教研、大集备”常态化。

开展衔接教育项目研究。突出“关注有效衔接,共研育人进程”核心,科学培养学生学习能力、习惯、兴趣。与青岛大学基础教育研究院合作,通过高校专家指导,以课题研究为载体,推动共同体确定项目专题,实施跨学段项目式科研。市北区教体局《基于教育共同体的初小双向衔接课程建设研究》成功立项为青岛市“十四五”教育规划重点课题。

版权声明:本文源自 网络, 于,由 楠木轩 整理发布,共 1580 字。

转载请注明: 家门口的好学校越来越多,市北涌现多处教育新高地 - 楠木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