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春阳早持绿卡在中国放牛60年,功成身退时,没有留下一块墓碑

2004年起,我国也开始发放绿卡了——即外籍人士的永久居留证件。寒春,一位美国老人,成为第一个获得绿卡的外国人。
而就在2003年的12月,寒春的丈夫阳早已因病离世。寒春和阳早,这两个名字对于今天的我们可能有些陌生。
寒春阳早持绿卡在中国放牛60年,功成身退时,没有留下一块墓碑
这是一对不同寻常的夫妻,他们被称为“中国人民的好朋友、国际友人”
他们在上个世纪的四十年代,放弃美国优越的物质条件,不远万里跨越太平洋,来到战火纷飞的中国延安。
他们是想看看中国正进行的红色革命是什么样。
没想到,这一看,就是一生,从此,阳早和寒春就与中国结下了不解之缘。
这样的一对夫妻,他们是怎么来到中国的呢,又是因为什么他们留在了中国?
寒春阳早持绿卡在中国放牛60年,功成身退时,没有留下一块墓碑
阳早和寒春这对美国夫妇之所以会出现在中国,离不开埃德加·斯诺那本著名的书《西行漫记——红星照耀中国》。
1937年《西行漫记——红星照耀中国》问世后,被译为二十多种文字,在西方世界引起了轰动,无数外国人通过这本书知道了红色中国正在进行的革命斗争。书中中国共产党人在艰苦的环境里乐观向上、甘于奉献的精神吸引了很多要求进步的年轻人。
其中就有寒春的哥哥韩丁,《牛虻》的作者艾捷尔·丽莲·伏尼契的孙子。
带着对中国革命的无限好奇,韩丁来到了中国。他在1945年以美国战争情报处分析员身份目睹了重庆谈判,见到了毛主席,立马为主席的人格魅力所折服。
于是,韩丁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随后他去过河北和山西等解放区,对中国革命的命运和前途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韩丁和阳早同是康奈尔大学的同学兼好朋友,他在给大洋彼岸的阳早的信中热情洋溢地介绍了这个神秘国度的种种新奇变化。
出身于农民家庭的阳早,原名欧文·恩斯特。从小就目睹了贫苦人民和黑人所受到的压迫,对于《西行漫记——红星照耀中国》里中国革命谋求的人人平等,没有剥削的新政权也产生了无限的向往。朋友韩丁的热情相邀,终于促使他下定决心到中国去走一走。
寒春阳早持绿卡在中国放牛60年,功成身退时,没有留下一块墓碑
于是,1946年10月,大学毕业已成为农场主的阳早卖掉农场,以联合国救济总署专家的身份来到了中国延安。
延安政府根据阳早的专业,安排他在延安的光华农场工作。
很快,阳早就被延安人民在艰苦的条件下热情向上、平等互助的精神吸引了,他决心在这片红色的土地上为人类的解放事业贡献自己的一份力,也就在这时,他听取同事的建议取了个中文名字——阳早。
就在阳早计划在这片红色土地上和延安人民并肩作战建设新生活时,内战爆发了。
1947年3月,胡宗南率领25万军队发动了对延安革命区的大举进攻。
党中央为了保存革命实力,决定利用延安复杂的地形战略转移,暂时撤退。
这时,延安政府询问这些外国专家,是愿意转到国统区还是留下来一起撤退?阳早当即表示,愿意留下来和延安人民、和中国革命共存亡。
于是,阳早和同事们一起赶着农场的几十头荷兰良种奶牛撤退。为了躲避敌人的轰炸,他们白天躲在窑洞里,夜晚则带着奶牛赶路。在一年多的转移路途中,他们很少在一个地方待过两个晚上。
在这样辗转颠沛中,延安人民始终保持积极乐观的精神,并不以此为苦,阳早也很快融入这种革命斗争中。
终于,经过一年零一个月的艰苦卓绝的斗争,西北野战军以只有四万多人的兵力打败了胡宗南25万人的机械化部队,取得了解放战争的胜利。这是一次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争。
阳早目睹并参与了这场战争的全部过程, 被共产党的“小米加步枪”的威力所震撼。这时的阳早已深信——中国革命必将胜利。
寒春阳早持绿卡在中国放牛60年,功成身退时,没有留下一块墓碑
阳早以前到中国来,还只是想着待上一段时间就回国。但是,经过此次延安保卫战,阳早却下定决心要留下来,他要亲眼看到中国革命的胜利。同时他还写信给美国的女友琼·辛顿,邀请她也来红色中国。
阳早的女友琼·辛顿,也就是后来的寒春,是韩丁的妹妹,两人因为韩丁而相识。1921年出生于美国芝加哥,她从小立志投身科学研究,她毕业于芝加哥大学的核子物理研究所。
在阳早当年准备赴中国时,曾邀请寒春一同前往。但是,寒春当时作为费米的助手,正被选定加入“曼哈顿计划”研制原子弹。费米被誉为“中子学物理之父”,于1938年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寒春想着跟随费米这些顶尖的物理学家,自己能学到更多先进的物理学知识,就打算把博士读完了再考虑中国之行。
寒春阳早持绿卡在中国放牛60年,功成身退时,没有留下一块墓碑
图 | 1939年美国,寒春在帕特尼学校
寒春接到阳早的这封邀请信时,正处于迷茫期。二战结束后,冷战铁幕下的美国继续扩大研制核武器,以达到称霸世界的野心。这与寒春当初想用物理技术造福人类的初衷背道而驰。“曼哈顿计划”的资金完全由军方提供,他们这些科学家也必须接受军方调遣。
世界上并没有所谓的“纯科学”的物理研究,寒春想献身物理科学的梦想破灭了。
早已读过《西行漫记——红星照耀中国》的寒春,此时看着男友阳早的来信,对这个东方的神秘国度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她也想去看看这个被哥哥韩丁和男友阳早盛赞的中国到底有什么魔力。
1948年3月寒春决定来到中国,临行前她向同学杨振宁告别,流泪了。就这样离开自己热爱的核物理研究,寒春心如刀割。
寒春后来称此次中国之行是“一个梦想的破灭和另一个信仰的开始”。
在哥哥韩丁的帮助下,由宋庆龄牵头成立的中国福利基金会向寒春发去了录用函。
于是,寒春独自一人登上了“戈登将军号”客船,踏上了前往中国的旅程。历经十八天,寒春到达了上海。
中国福利基金会安排寒春暂时在育才学校教外语,等待着去延安的机会。
1949年1月,北平和平解放了。寒春由北平辗转来到了延安,见到了心上人阳早,见到了宝塔山,见到了神话般的延安。
寒春阳早持绿卡在中国放牛60年,功成身退时,没有留下一块墓碑
到了延安的寒春发现三年未见的男友,已从一个青涩的小伙子成长为一位坚定的共产主义战士。寒春欣喜于男友的变化,同时也对延安更加增添了几分好奇。
1949年4月12日,农场的领导和同事们为阳早和寒春举办了婚礼。这场跨越太平洋的追寻终于有了结果。
寒春后来说,虽然两人之前在美国已经确立恋爱关系,但是阳早若不是在中国,她是不会来中国与他结婚的,她是为中国革命而来的。
谁也没想到,这对异国的年轻人在中国一待就是六十年。他们把最美好的青春年华都奉献给了中国革命。
解放战争后的延安,百废待兴,人们生活物资极度缺乏,但是人们的干劲十足,到处都是一片热火朝天的劳动场面,大家都为一个共同的目标在努力。
人人都是以“同志”相称,上级可以批评下级,下级也可以批评上级,每个人都可以畅所欲言。这里没有剥削,没有压迫,一个全新的人类的理想社会就在东方崛起。
寒春深深地被这片土地上的人们所吸引,这里的一切寒春以前只是在《西行漫记——红星照耀中国》里了解到。而现在当寒春置身其中时,她的心情非常激动,她来中国这一步是走对了。
于是寒春利用所学的物理学知识投身于农具的革新和改造,阳早则负责奶牛的养殖。
夫妻两个为了尽快融入人民当中,不仅向当地人学习中文,还努力尽快适应陕北的生活。
寒春阳早持绿卡在中国放牛60年,功成身退时,没有留下一块墓碑
阳早最初到延安时,遇到的生活上的第一个挑战就是喝白开水。这让在美国习惯喝纯冰水的阳早很不习惯。若是到外面遇到甘甜的泉水,阳早总会喝个饱,临走时还要装满一壶。
寒春则跟当地人学会了捉虱子,和虱子睡一个被窝,以捉虱子为乐。寒春曾说:“很喜欢消灭虱子的那份快感,有一个消灭一个。”
后来阳早和寒春跟随农场搬迁到内蒙古和陕西交接处的三边农场。因为住处靠近粮仓,有很多老鼠。老鼠胆子很大,不仅在他们的床上跑来跑去,有时甚至晚上还咬他们的大鼻子,估计这批老鼠很少见到老外,想一睹“芳容”为快。
于是,阳早和寒春就设计了一个灭鼠箱子,展开灭鼠大战。经过几个回合的斗智斗勇,老鼠明显少多了,两人像孩子般又蹦又跳。
由于农场地处大西北,冬天气候寒冷。阳早和寒春在冬天的早上洗漱就像是在打仗。
早晨起床,两人快速穿好厚重的棉衣,拿起脸盆和硬邦邦的毛巾冲进厨房,那里有一个大锅里有刚烧好的开水,然后快速回到房间,用开水融化完毛巾,在五分钟内迅速做完所有需要用毛巾的事,因为毛巾五分钟后又会冻成像冰块一样。
寒春还用泥土给阳早做了一个生日蛋糕,阳早捧着这块独一无二的蛋糕,笑得非常灿烂。
物质上的匮乏和生活条件的艰苦,这些是阳早和寒春以前在美国想象不到的。但是对于这些困难,他们都一一克服了。寒春说,与在美国的洛斯阿拉莫斯国家实验室相比,她更喜欢这里的兄弟姐妹们,这里就是她的家。
这对胸怀远大理想的年轻人在中国的陕北找到了他们毕生为之奋斗的事业——奶牛养殖。他们立誓为谋求全人类的解放而奋斗。
寒春阳早持绿卡在中国放牛60年,功成身退时,没有留下一块墓碑
1952年,寒春应宋美龄的邀请,参加亚太和平大会,在会上做了一个简短发言。
就是这个发言,让美国注意到了她。寒春的美国家人和朋友因此受到了牵连。美国的《真相》杂志以“一个逃跑的原子间谍”
事后得知此事的寒春,觉得这一切指责很是荒谬。她说,我来到中国一直搞的是农业养殖,中国不需要我去帮忙,他们自己会研制原子弹。但因此牵连到美国亲友受累,寒春很伤心。
对于有些人问他们为什么要不远万里跑到中国来受罪。他们两人的回答则是,为了信仰,为了全人类的和平解放,并且他们不觉得这是受罪,在中国的这几十年他们感到很快乐。
寒春阳早持绿卡在中国放牛60年,功成身退时,没有留下一块墓碑
解放后,政府为了照顾阳早和寒春,调他们回北京从事文职工作,为他们全家配车,接送他们夫妻上下班及孩子上下学。
阳早和寒春为此给外国专家局写信,要求和中国人民一样待遇,不要特殊对待。这封信经过特批,最后尊重阳早和寒春的意见,撤回了专车和司机。
后来,在阳早和寒春的一再要求下,组织上把他们调到了北京南郊农场,那时叫红星农场。
重新回到奶牛中间的阳早和寒春的第一件事,就是到农场去看望奶牛,踩在农场带有牛粪的土地上,他们觉得很爽。
阳早和寒春既有分工也有合作。寒春主要负责牛场的设计和改造,阳早负责牛群的改良和配种、养殖。
寒春认识到要让中国富起来,必须走机械化的道路。寒春拿出在美国钻研核物理的执着精神,先后设计出青饲收割机、挤奶机,使公社进入机械化操作阶段。
为建设先进示范奶牛场,阳早和寒春呕心沥血,他们设计的“牛奶设计和中间试验”项目成果被农业部授予国家合作奖。
同时寒春设计的卧式直接冷却奶罐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也填补了国内空白。除了机械改造,改良奶牛品种,提升产奶量也是两人多年的心愿。
寒春阳早持绿卡在中国放牛60年,功成身退时,没有留下一块墓碑
1977年,寒春利用回美国探亲的机会,从美国带回优质的公牛精液,以此改良农场的奶牛种群。
在阳早和寒春的不懈努力下,农场的公牛成为许多“种公牛”站养殖公牛的首选,而每头母牛年产奶量从1985的五吨增长到1988年的九吨。
让新中国的儿童喝上新鲜的牛奶,这也是他们对中国革命表示敬意的方式。
中国奶牛场管理专家梁子哲这样评价阳早和寒春的贡献:“他们直接推动了中国奶牛业乃至乳业的发展……堪称中国奶牛业的袁隆平。”
阳早和寒春每天都会去农场观察牛群的情况,还要带上笔记本,一边走一边记一边问。他们的生活已与牛群分不开了。
就是到了晚年,阳早和寒春也还是坚持每天到农场走走,看看牛群的情况和小牛说说话。
周恩来总理曾五次接见他们,次次谈到“辛苦”,阳早却回答说:“给社会主义干活,心甘情愿。做心甘情愿的事不谈辛苦。”
寒春阳早持绿卡在中国放牛60年,功成身退时,没有留下一块墓碑
2003年12月25日,阳早因肺部感染离世,享年85岁。他生前立下遗嘱:“不举办任何悼念活动,骨灰用最简单的办法处理。”
寒春也力主阳早的丧事从简,她甚至让农场的同事不要给阳早买骨灰盒,用塑料袋来放骨灰。同事们不忍心,买了个最便宜的骨灰盒,为此还惹得寒春生气。
寒春说:“你要为活的人而奋斗,不要对死的人奋斗。”
寒春无私的奉献精神让农场的同事们钦佩不已。老同事陈继承曾说过:“她是一面镜子,在她面前,我这个共产党员是不合格的!”
2011年6月18日,为中国革命奋斗了一生的寒春因病在协和医院与世长辞,享年90岁。
寒春阳早持绿卡在中国放牛60年,功成身退时,没有留下一块墓碑
阳早和寒春的子女,遵照其父母生前遗愿,丧事从简不建墓碑,把两位老人的骨灰撒在了内蒙和陕西交界的广袤的草原上。陕北——这里是他们最初确立人生奋斗目标并决心留下来的地方。
这对可敬的老人,把毕生都献给了中国革命事业。他们生前生活极为简朴,就连去世后,也不愿给人们增加麻烦。他们追求的是精神上的富足和享受,尘世的物质和名利在他们眼里都是过眼烟云,立一个小小的墓碑在他们看来都是多余的。
“他们为信仰而来,在平静中告别。”
寒春曾经是美国极有前途的核物理学家。她为了信仰,为了中国革命,放弃了她的美国梦,放弃了漂亮的房子、汽车和名誉地位,甚至可能是诺贝尔奖。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的杨振宁博士当年曾是她的小师弟。
寒春曾说过这样一段话:“回顾我所走过的路,从小学到研究所的生活,不能说不幸福。但相比站在人们之中,与大家一起改造整个社会,用双手建立一个没有人压迫人、人剥削人、美好而富有的新国家,原来的那种幸福观是多么狭隘啊。有的人改造世界的目的只是为了自己,但这种建筑在大多数人痛苦之上的幸福,不是真正的幸福,它终究会被历史所消灭。”
寒春阳早持绿卡在中国放牛60年,功成身退时,没有留下一块墓碑
美国作家大卫·布鲁克斯曾提出了“第二座山”的概念。
布鲁克斯的观点是,人生要爬两座山,第一座山是关于“自我”,实现自我价值,如考取名校,有个待遇优厚的工作或是成为明星、名企业家、亿万富翁等,你希望越来越成功。但是仅仅停留在第一座山上的人得到的幸福感是很有限的。第二座山却是“失去自我”,为了别人或是为了某种使命、信仰而宁可失去自我。
选择第二座山的人无疑具有高贵的品格,阳早和寒春就是主动选择攀爬第二座山的人。
他们为了信仰,忘记自我的个人得失。他们跨越国家、民族的隔阂,把追求全人类的幸福视为自己最终奋斗目标,他们因此而得到的快乐也是深刻而持久的。
以今天那些追逐美国梦的人来看,阳早和寒春的经历不可理解,甚至有些固执和傻气。但是中国革命能一路披荆斩棘走到今天,能有我们现在的太平盛世,就是因为有无数位像阳早和寒春这样为了信仰执着坚守又带点“傻气”的志士。
正是有了这些前赴后继的高贵的灵魂的引领,我们这个社会才会有希望,我们这个时代才会如此生机勃勃、绚丽多姿。
寒春阳早持绿卡在中国放牛60年,功成身退时,没有留下一块墓碑
文 | 南国雨落

版权声明:本文源自 网络, 于,由 楠木轩 整理发布,共 5521 字。

转载请注明: 寒春阳早持绿卡在中国放牛60年,功成身退时,没有留下一块墓碑 - 楠木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