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二人打出史上第一场互相游击的战争,一个流芳百世一个遗臭万年

公元755年,唐朝天宝十四年,唐朝将领、身兼范阳节度使、平卢节度使、河东节度使于一身的安禄山发动叛乱,起兵反唐,史称“安史之乱”。

公元756年春,唐朝河东节度使李光弼由于兵力不足的缘故,在和叛军将领史思明的交战中,处于不利局面。

李光弼赶紧向朔方节度使郭子仪求救。

此二人打出史上第一场互相游击的战争,一个流芳百世一个遗臭万年

由于兵力的倍增,唐军的战斗力大大增强。两天后,也就是四月十一日,唐军和史思明在九门城南大战。史思明大败。唐军的中郎将浑碱射杀了叛军大将李立节。

史思明先逃往赵郡,后又逃去博陵郡。

当时博陵郡已经归降了唐朝。史思明兽性大发,把当地的官员全部屠杀。

这种暴力行为,充分证明了叛军的无能和肤浅。这充其量就是一种泄愤行为,却使得安禄山、史思明们注定不可能取得这场大战的最终胜利。

他发泄的是愤怒,丢失的是民心。

河朔一带的百姓自发组成武装力量,抵抗叛军,他们的兵力达到一两万人。而等到唐军到达之后,就直接归附。

这就是民心的力量。

叛军对于这一点没有充分的考虑,使得唐朝在形势上逐渐有利。

与史思明形成鲜明对比的就是郭子仪和李光弼。

四月十七日,郭子仪、李光弼的大军进攻赵郡,才打了一天,赵郡就直接投降了。

此二人打出史上第一场互相游击的战争,一个流芳百世一个遗臭万年

这时候唐军有很多士兵趁机抢劫百姓。李光弼对他们大加呵斥,然后亲自坐在城门口,把所有抢来的东西全部归还给百姓。

而郭子仪也做了件匪夷所思的事情。唐军俘虏了四千多的叛军,郭子仪把首脑郭献璆(他是叛军任命的赵郡太守)处斩,其他士兵全部释放。

首先解释一下为什么不把这些叛军收编。因为收编不了。古代人有着非常深厚的乡土观念,他们中的大部分人都是出自范阳、平卢一代,这些地方都掌握在叛军的手里,所以,这些俘虏们早晚是要回去的。

可以参看一下刘邦被封到巴蜀时的处境,手下的士兵、将领、官员们日夜思想,纷纷逃亡。著名的“萧何月下追韩信”就发生在这个时期。刘邦吓死了,别人逃走也就算了了,你萧何怎么能逃?

所以,如果不能收复这些叛军士兵的故乡,他们迟早是要逃走的。

其次,郭子仪不敢把他们留下。原因也很简单。万一在临阵交战的时候,他们反戈一击,后果将不堪设想。

所以,四千人的数量,得到了不算壮大,失去了也没什么大不了。还不如索性大发慈悲,放了了事。

当然,肯定有人会说,为什么不杀掉?

历史上无论是白起也好,项羽也好,残忍弑杀最终不仅留下千古骂名,自己也没有什么好下场。郭子仪所表现出的是中国古代主流思想的“仁义”。

这种仁义绝不是宋襄公式的妇人之仁,而是一种平定天下的长远眼光。

郭子仪要做一个中兴名将,那么这种仁德是必不可少的。

在经过了连番交战之后,郭子仪、李光弼的唐军和史思明的叛军都需要休整。

叛军在郭子仪增援之后接连失败,需要整军再战。

而唐军在接下来进攻博陵郡的过程中也出现了衰竭的迹象,他们一连围攻十几天都无法攻克,反而军粮紧缺。

于是唐军退到恒阳去取粮。

就像一场足球赛一样,经过了15分钟的短暂中场休息之后,还得继续开战。

郭子仪、李光弼从恒阳出发,进攻常山郡。

按照原来的惯性思维,上半场大战之后,下半场基本还是一场大战。

但是,令人意外的是,史思明居然改变了战术。他从正面作战,改成了游击战。就如同足球场上的主教练一样,当他意识到战术失效时,在中场休息的时候果断进行了战术调整。

史思明的叛军重整旗鼓后,有几万的兵力。

他们的作战方法深得我们伟大领袖毛主席的战术精髓: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

面临着敌人的挑衅,郭子仪不愿意停下进军常山郡的步伐。不过,身后那紧紧尾随,随时准备发动突袭的史思明,却着实使人烦躁。

此二人打出史上第一场互相游击的战争,一个流芳百世一个遗臭万年

一个好的主教练,一定要善于应对对手的变化。

郭子仪对此非常精通。

他果断作出调整,专门挑选出精锐的骑兵,组成多个“骑兵团”。然后让这些战斗力强悍而又来去如风的骑兵团去挑战史思明的游击大军。

今天派第一骑兵团,明天派第二骑兵团,轮番去。这样一来,郭子仪的大军就可以始终保持一小部分人作战而其他人继续行军的状态,不受干扰。

郭子仪的临场应变取得了“以彼之道,还施彼身”的奇效。这样一来,疲惫不堪的根本不是唐军,而是史思明的叛军。

三天后,唐军抵达行唐。叛军过渡疲惫,不敢追得太紧,就稍稍向后撤退。郭子仪突然命令士兵反攻,叛军大败。

叛军大将蔡希德逃往洛阳投奔安禄山。安禄山拨了步骑两万给他,让他回去和史思明会合,并且派牛廷玠征调了一万的范阳民兵也去增援。

史思明得到补给和增援后,再次重振旗鼓,兵力达到五万。其中很大一部分都是蛮族兵和擅长骑射的同罗部骑兵(他们是蒙古草原部落)。

有了这么强悍的军队,史思明有信心,他可以堂堂正正和郭子仪一战。

于是,史思明再次一路尾随郭子仪,到达恒阳。

郭子仪也决定要彻底消灭史思明的力量,两军在这里各自酝酿着大战。

面对史思明的来势汹汹,郭子仪没有强攻。他先命令士兵把壕沟挖得更深,把城墙增筑得更加坚固。

等到史思明大举进攻的时候,郭子仪就坚守。

很明显,面对郭子仪这种级别的防守,史思明基本是徒劳无功的。

攻不下,叛军就撤退。

此时,郭子仪马上去追击。

如此一来,双方的战术竟然发生了交换,郭子仪坚定采用十六字方针“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

除此之外,他还“白天呐喊,夜里偷袭”。

这一串的骚扰,使得叛军疲于应付。

一连几天之后,郭子仪和李光弼说:叛军们精疲力尽,是时候进攻了!

五月二十九日,唐军大举进攻,在嘉山(河北曲阳县嘉山)大破叛军。

叛军被杀死四万多人,剩下一万多成了俘虏。叛军主将史思明在战斗中从马上栽倒在地,盔甲鞋子全部都丢了,披头散发、赤脚徒步、狼狈不堪地逃往博陵郡。

唐军乘胜追击,将博陵团团围住。

叛军在河东一带的势力被一扫而空,郭子仪、李光弼的声威震动天下。

他们在此战中所采用的“疲敌战术”令人叹为观止。

嘉山之战,史思明的彻底战败,引发了连锁反应。河北的十几个郡自发诛杀了叛军的将领,纷纷归降唐朝。

如此一来,叛军大后方的渔阳郡和安禄山所在的洛阳前线的联系就被完全切断了。

这对叛军一方产生了重大影响:

第一,叛军的间谍、信使都无法通过;

第二,叛军的军心产生了动摇,士兵们害怕回不去了;

第三,唐朝方面从北面对叛军形成了战略包围,郭子仪即将直捣叛军发源地的范阳郡,只要潼关战场方面继续坚守,叛军进退两难,他们的败亡将很快到来。

身在洛阳的安禄山得到消息之后,惊慌失措,想要放弃洛阳,退回范阳大本营。

他大骂高尚和严庄:你们劝我造反劝了这么多年,一直都说万无一失。现在我们被挡在潼关,北方的退路又被切断,唐军开始四面八方会师,我们占领的地方只不过是几个孤城。你们说的万无一失在哪呢?以后都不要来见我!

版权声明:本文源自 网络, 于,由 楠木轩 整理发布,共 2625 字。

转载请注明: 此二人打出史上第一场互相游击的战争,一个流芳百世一个遗臭万年 - 楠木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