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再成功,也不如培养一个优秀孩子,孩子怎么样,才算父母成功?

最近网络上出现了这样一种声音:“不教的教育”

我们常常被传输教育孩子要从小开始,可为什么会有人反其道而行之,提倡不教的教育呢?

其实“不教的教育”这种说法并不是空谈,而是来自于蒙台梭利的教育理念。

玛利娅·蒙台梭利博士认为,儿童存在着与生俱来的生命内驱力,天生具备吸收性心智。

蒙氏教育主张,教育的任务是激发和促进儿童的“内在潜力”的发展,并按其自身规律获得自然的和自由的发展。

不教的教育认为,儿童不是一个凡事都依赖成人的呆滞的生命,更不是一个需要成人去填充的空容器,而应将儿童看做一个独立完整的个体。

好的教育应该因材施教,唤醒孩子内心的种子,遵循孩子发展的特质,让孩子自由快乐成长。

天空中的每一朵云都不一样,每一个孩子又怎么能如同流水线上的产品一样可以复制粘贴呢?

父母再成功,也不如培养一个优秀孩子,孩子怎么样,才算父母成功?

8月30日,著名企业家马云在开学演讲上说到:

孩子的绝大部分问题是家长造成的,因为在中国,孩子18岁之前,决定孩子命运、决定孩子学习的是家长。家长不过关,孩子是不可能过关的。

是的,孩子成长道路上父母的决定十分重要。小到决定孩子每天吃什么,大到为孩子规划好以后的人生。

你发现了吗?在我国经常会出现这样的情况:

如果家长从事着医学行业,那么他们就会逼着孩子学医;还有的家长认为好好读书,将来考公务员是唯一出路等等。他们并不会去询问孩子的意愿,只会人为的给这颗“小树苗”固定上规划好的支架,让它朝着规定的方向生长,但“小树苗”的成长是艰苦的,是不健康的。

———— / AND / ————

▶那不教的教育是有科学依据的吗?

儿童具有吸收性心智

父母再成功,也不如培养一个优秀孩子,孩子怎么样,才算父母成功?

成人用心智来获取知识,儿童却是直接将知识吸收进他的生命。

蒙台梭利博士通过数十年的观察发现,儿童具有吸收性心智,幼儿通过环境吸收一切,并将其内化为自身的一部分。

幼儿无论生于何种环境,都能塑造自己并适应那里的生活,并且长大成人后仍在那个环境愉快地生活,这就是吸收性心智在发挥作用。

儿童发展具有阶段性特点

蒙台梭利教育理念将儿童发展划分为4个阶段:婴儿期0-6岁/儿童期6-12岁/青少年期12-18岁/成熟期18-24岁。

而科学研究表明孩子一生最重要的受教育区间是0-6岁。

父母再成功,也不如培养一个优秀孩子,孩子怎么样,才算父母成功?

(图中示0-6岁的区域是最大的)

0-3岁,黑色代表幼儿无意识,但面积是最大的,说明潜力无限;

3-6岁,红色代表各方面能力爆发,也就是教育的核心时期。

人的一生,从出生到成年,从成年到壮年,最后步入老年,要经历各个不同的阶段。

因此,教育孩子需要依据其成长的阶段性特点,运用科学的育儿方法,营造有准备的环境,让孩子在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获得持续性发展。

儿童学习的特点

父母再成功,也不如培养一个优秀孩子,孩子怎么样,才算父母成功?

儿童在有趣的环境中学习与生活,就好像被点亮了一盏智慧之灯。“不教”便是指通过有准备的环境,实现让孩子自主教育。

蒙台梭利博士认为,教育的成功与否,环境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而儿童喜欢游戏,并在游戏中吸收外界的信息,引导自己的行为,从而获得成长和发展。

●举个例子,典型的蒙氏园中有大量丰富的教具,在这里你也会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孩子们喜欢重复操作手中的教具。

儿童被教室里的教具所吸引,自由地选择进行练习,表面上看,教具只是一个简单地刺激点,吸引孩子动手操作。

但其实孩子通过教具操作的练习,其目的在于满足他潜意识中对精确的真正需求,这也是为什么我们常说“工作”有助于儿童成长的内在原因。

蒙氏教具的奥妙在于重复练习,只有儿童重复地练习使用教具,才能实现真正地成长,进而促进他们的心智发展。

父母再成功,也不如培养一个优秀孩子,孩子怎么样,才算父母成功?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孩子的自主教育,其实会包含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儿童专注地重复某项能力的练习;第二个阶段就是对能力/认知的延伸探索。

所以归根到底,不教的教育,是通过让孩子在有准备的环境中,自由选择操作,实现自我教育。

并在反复的尝试中,让孩子的内在、智能,包括孩子的注意力都在不被打扰的反复工作中逐渐建立起来。

“不教”,并非真的不教育孩子,而是区别于传统教育的集体教学。利用良好的学习环境、丰富的教具,让儿童自发的主动学习,自己建构完善的人格。

版权声明:本文源自 网络, 于,由 楠木轩 整理发布,共 1671 字。

转载请注明: 父母再成功,也不如培养一个优秀孩子,孩子怎么样,才算父母成功? - 楠木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