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公主与和尚私通,最后导致两个公主,三位亲王,三个驸马丧生

关于高阳公主这位唐太宗宠爱的女儿,大家最为津津乐道的是她和高僧辩机私通的桃色案件,不管私通是真是假,总之导致了辩机被腰斩,高阳公主却几乎没有受到什么惩罚。

高阳公主谋反案

不过高阳公主确实不让人省心,到了唐太宗驾崩,李治即位后,她又看上了丈夫房遗爱的哥哥——房玄龄长子房遗直继承的梁国公爵位,想要夺过来。为达到手段,她诬告房遗直非礼自己,引来李治派来长孙无忌调查。

最后查出来,诬告只是小事,却牵出来一桩谋反大案,结论是公主和房遗爱与荆王李元景、吴王李恪勾结,意图谋反。

唐朝公主与和尚私通,最后导致两个公主,三位亲王,三个驸马丧生

诬告是小案,谋反是超级重案,处理结果是驸马房遗爱、柴令武、开国名将名将薛万彻被杀,荆王李元景、吴王李恪、高阳公主、巴陵公主赐自尽,九江公主驸马执失思力、江夏王李道宗、宰相宇文节、谯国公柴哲威被流放。

《旧唐书》:公主既骄恣,谋黜遗直而夺其封爵,永徽中诬告遗直无礼于己。高宗令长孙无忌鞫其事,因得公主与遗爱谋反之状。遗爱伏诛,公主赐自尽,诸子配流岭表。

《资治通鉴》:(永徽四年)春,二月,甲申,诏遗爱、万彻、令武皆斩,元景、恪、高阳、巴陵公主并赐自尽。

长孙无忌本身与李元景、李恪等人有旧怨,表面来看,这是由于高阳公主诬告牵出来的谋反案,导致长孙无忌借机清洗政敌,后世都把罪魁祸首指向长孙无忌。

吴王李恪临死前,还大骂长孙无忌。

《资治通鉴》:吴王恪且死,骂曰:“长孙无忌窃弄威权,构害良善,宗社有灵,当族灭不久!

长孙无忌的动机

从长孙无忌身上,确实能找到这样的动机。

在唐太宗立太子的过程中,李治起初并不被看好,直到太子李承乾、魏王李泰都被废后,才轮到李治。李世民立李治为太子后,又觉得他过于柔弱,想考虑吴王李恪。

上疑太子仁弱,密谓长孙无忌曰:“公劝我立雉权,雉奴(李治)懦,恐不能守社稷,奈何!吴王恪英果类我,我欲立之,何如?”

李治是长孙无忌的外甥,他背后的支持者就是长孙无忌和褚遂良。在长孙无忌反对下,李世民终于打消了改立李恪的念头。

“太子仁厚,真守文良主;储副至重,岂可数易?愿陛下熟思之。”

对顾命之臣,又是李治舅舅的长孙无忌来说,李恪一直是他忌惮的人物。

《资治通鉴》:恪有文武才,太宗常以为类己,欲立为太子,无忌固争而止,由是与无忌相恶。

政治斗争,有死无生,潜在的威胁者李恪始终困扰着长孙无忌。

于是,他借着调查高阳公主案的机会,有意或无意诱导房遗爱咬出李恪,达到了自己的目的。

唐朝公主与和尚私通,最后导致两个公主,三位亲王,三个驸马丧生

李治的白手套

螳螂捕蝉,黄雀在后。长孙无忌只是李治的一付手套,替李治背了杀害宗室的锅。

李治通常给人懦弱的印象,但他是历史上被低估的一位皇帝。

对李治来说,血腥的宫廷斗争对他来说早就是司空见惯。从手足相残的玄武门之变到父子相煎的立太子风波,晋王李治能当上皇帝,既有运气的成分,更有自己腹黑隐忍的一面,如果他执意出头与兄弟相争,这个帝位恐怕无论如何也落不到他头上。

当上了皇帝,李治的帝位并不见得非常稳固。这时李恪封安州刺史,都督五州军事、拜司空、加授太子太师。他既是长孙无忌眼里的一根刺,也是李治心里的一块心病。对他们来说,李恪是共同的潜在威胁。

高阳公主一案,正好给了李治和长孙无忌一个对李恪开刀的理由。长孙无忌受命一手督办此案,亲自提审房遗爱,房遗爱为了免死,希望能如同太子谋反案里的纥干承基一样,出首后能得免死,终于把李恪扯了进来。

《资治通鉴》:恪名望素高,为物情所向,无忌深忌之,欲因事诛恪以绝众望。遗爱知之,因言与恪同谋,冀如纥干承基得免死。

由此,长孙无忌借题发挥,大兴腥风血雨,在这场政治清洗中,开国勋贵、宗室名将等被大肆株连,对李治统治产生威胁的人物被一扫而空。

或许有人认为,长孙无忌权倾朝野,李治自己并不能做主。实际上,长孙无忌势力虽大,那也是因为有李治的支持,如果李治执意要保全李元景、李恪的性命,别人并无法左右他的想法。

事实上,李治是个极有主见的人。

唐朝公主与和尚私通,最后导致两个公主,三位亲王,三个驸马丧生

李治的目的

就在短短两年后,李治想要废掉王皇后,立武则天为后,受到长孙无忌、褚遂良等人的强烈反对。如果长孙无忌有能操控李治的能力,李治纵然有废后的念头,也不会敢公然闹得满城风雨。

长孙无忌等人已经到了以死相争的地步,李治也不过是犹豫了一下。

《新唐书·后妃传》:长孙无忌、褚遂良、韩瑗及济濒死固争,帝犹豫。

没过几个月,李治还是颁下诏书,将王皇后和萧淑妃废为庶人,几天后,立武则天为皇后。

在立后事件的背后,同样隐藏着政治斗争,那就是长孙无忌所代表的关陇集团与皇权的冲突。

关陇集团,是南北朝门阀政治的代表,从西魏、北周到隋唐,北朝最著名的门阀世家有八个,代表人物是:宇文泰、元欣、李虎、李弼、赵贵、于谨、独孤信、侯莫陈崇。史称“八柱国”。

“今之称门阀者,咸推八柱国家。当时荣盛,莫与为比。”

这些门阀世家,几乎对当时的政权实行了垄断。比如宇文泰是西魏的实际掌权者,后来宇文氏更是取代了西魏,建立了北周。

门阀世家们盛极一时,直到唐初仍然不衰。长孙无忌出自长孙氏,长孙家族在北魏是宗室十姓之一,拥有极高的政治地位,共有30人被封爵。到了西魏、隋、唐,长孙家族不再是宗室,但凭借北魏一朝积累的资本,蜕变成门阀世家,在各朝都有显达人物出现。

李世民登基后,长孙家族更是凭借长孙无忌的贡献,毫无争议的成为了关陇世家的代表,显赫一时。

隋朝的建立者杨坚和唐朝建立者李渊,同样出自关陇世家。杨氏本来就是弘农望族,与另一大家族独孤家族联姻后,推翻了北周宇文氏,建立隋朝。

李渊则出自北魏八柱国的李氏家族,也和独孤氏联姻,李渊一统天下,也得到了关陇门阀的大力帮助。

李氏在打天下的时候,需要门阀世家的力量,当他们登上帝位后,原先的李氏门阀不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至高的皇权。

皇权与门阀世家的力量,天生存在着冲突。作为从门阀转变为皇室的家族,不管是杨坚、杨广还是李世民,都认识到门阀对皇权的威胁,数十年来,都在大力削弱他们的力量。

杨坚废除九品中正制,设立三省六部制度,整顿吏治,九品以上的官员一律由中央任免,官吏的任用权一概由吏部掌握,任期为三年,并且每年要经过考核,在制度上打破了门阀垄断官职的趋势。

到了杨广时期,更进一步,始建进士科,典定科举制度,对后世影响极其深远。

隋代唐后,科举制进一步推行。并且李世民本人在选材上也不拘一格,魏征、尉迟恭等都是他用人标准的体现,也为他带来了贞观之治。

从杨坚、杨广到李世民,都在努力改革,削弱门阀士族的力量,建立稳固的皇权基础。

经过数代皇帝的努力,门阀们已不再有左右朝局的实力,但家族势力影响还在。

高阳公主一案,李治借长孙无忌的手清洗了宗室力量,接下去的立后,正是他的下一步动作——继续打压关陇世家,进一步收回皇权。

在立武则天的同时,李治贬斥了宰相褚遂良,这实际放出了信号,长孙无忌所代表的关陇集团好日子不长了。

长孙无忌如果实力强悍,为了宗族和集团利益着想,应该要做出抗争。实际情况是,门阀世家们失去了有可能联合的宗室力量,已无力抵抗皇权,五年以后,长孙无忌等人就被削职免官,贬出京师,他的儿子们也都罢官除名,流放岭南。

当年七月,长孙无忌就被逼令自尽,宗族财产和势力尽失。

《资治通鉴·唐纪十六》:秋,七月,壬寅,命李勣、许敬宗、辛茂将与任雅相、卢承庆更共覆按无忌事。许敬宗又遣中书舍人袁公瑜等诣黔州,再鞫无忌反状,至则逼无忌令自缢。诏柳奭、韩瑗所至斩决。籍没三家,近亲皆流岭南为奴婢。

这一套手段,和当年处理李恪时候如出一辙。

假设一下,如果李元景、李恪等宗室力量还在,万一关陇集团像抛弃杨广一样抛弃李治,转而与他们谋求合作,李治的改革之路,未必能走得如此顺畅。

唐朝公主与和尚私通,最后导致两个公主,三位亲王,三个驸马丧生

被低估的唐高宗

不显山露水的李治,顶着懦弱的帽子,在不被看好的情况下登上帝位。通过自己的手段,以长孙无忌为白手套,清除了对自己帝位威胁最大的宗室势力,然后又通过联合武则天、李勣等人,沉重打击了关陇门阀势力,强化了君主集权。

完成了这些,李治继续自己的幕后角色,将武则天推到台前,成为了他下一付白手套,继续替他背锅,起到的还是原来长孙无忌的作用,最后的决断人还是李治。

李治的帝王之术,运用得炉火纯青。唐高宗时期,唐朝开疆拓土,先后攻灭了西突厥、百济、高句丽,疆域达到最大,也是历史上中原王朝的最大版图,达到1200多万平方公里。

唐朝本来应该按照他设计好的剧本走下去。不过他千算万算,算漏了一点,他临终前,武则天已是年近六十的老妇,在人均寿命只有50-55岁的唐朝,看上去没有几年就要去黄泉陪伴自己。武则天本人,已为李治生下了几名皇子,这天下肯定还是李家的天下,所以李治放心把朝政交托给她。

至于武则天生命力如此顽强,则又是李治所始料不及的...

版权声明:本文源自 网络, 于,由 楠木轩 整理发布,共 3510 字。

转载请注明: 唐朝公主与和尚私通,最后导致两个公主,三位亲王,三个驸马丧生 - 楠木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