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骑毛驴至清华办公”

“骑毛驴至清华办公”
清华校门,1930年旧影
“骑毛驴至清华办公”
颜惠庆讲演结束后被清华学生包围索求签名
“骑毛驴至清华办公”
清华大学二十六周年纪念会报道,原载1937年4月26日《华北日报》

清华大学原是清政府设立的留美预备学校,其建校的资金源于1908年美国退还的部分庚子赔款。1909年,清政府在北京设立游美学务处,负责直接选派学生游美,同时着手筹设游美肄业馆。次年11月,游美学务处向外务部、学部提出了改革游美肄业馆办法。其中提到,因已确定清华园为校址,故呈请将游美肄业馆名称改为“清华学堂”。

1911年4月29日,作为留美预备学校的“清华学堂”在清华园正式开学。后来,清华校庆日即定为公历每年4月的最后一个星期日,每年的具体日期都随当年年历有所变化,并不固定。

时至1916年,清华学校提出筹办大学的计划,得到当局外交部的批准。1925年,清华学校设立大学部,办学宗旨“纯以在国内造就今日需用之人材为目的,不为出洋游学之预备”。同年设立国学研究院,开始向完全的大学过渡。时至1928年,正式更名为“国立清华大学”。

创办人颜惠庆骑毛驴,只为节省办公时间

那么,清华创办之初的情形究竟怎样,这所世纪名校是否诞生伊始,即彰显出特立独行、与众不同的品格与风范?如果有人说,当年学校领导乃是“骑毛驴至清华办公”的,实在匪夷所思,恐怕也令人难以置信。

不过,这话可还真不是道听途说,确实是清华创办人之一,曾任驻德国、苏联大使的外交元老颜惠庆亲口说出,而且还是在1937年清华大学二十六周年纪念会上公开讲演里说出的。

当年4月26日,《华北日报》第九版的“教育”栏目头条,用整整半个版面的篇幅,重点报道了清华大学二十六周年纪念会的盛况。会上颜惠庆讲演中的一句话,即“骑毛驴至清华办公”,被直接拈提出来作了此次报道的总题。此外尚有时任校长梅贻琦的校务报告与资深校友胡适的讲演记录,以及颜、梅、胡等人的合影,校内师生联欢活动介绍等等,报道内容很是丰富充实。

要充分了解“骑毛驴至清华办公”的历史实情,这篇报道自然不容错过,相关部分如下:

颜惠庆慨话当年

骑毛驴至清华办公

梅贻琦称:五年后经费不成问题

留美生将停派,多请名学者来华

清华园内昨日盛况空前

清华大学昨日举行二十六周年纪念典礼,上午九时举行军训检阅,十时在大礼堂举行纪念仪式,除由校长梅贻琦报告过去五年经过及未来五年计划外,并请前清华总办颜惠庆讲“清华之历史及精神”,胡适讲“中国近代考证学的来历”,下午举行球类赛,晚七时半举行游艺会……

颜惠庆讲颇多幽默

本人前任所谓清华总办,即筹委会委员长之意,大家以总办地位崇高,生活舒服,其实即“行”之一端,苦处甚多。当初本人每周至清华办公二次,坐骡车,需四小时,来回须八小时,每次仅能办公二小时。复为节省时间,于是坐车到西直门,下车改乘小毛驴,可减少许多时间。现在今日来看,发展情形,心中欣慰之至。

但本人前赴德国曾参观克鲁伯兵工厂,规模之大,占据汉堡之半,厂长最后引至其祖父开办时之铁铺参观,依然旧观。希望清华亦留一二处开办之房屋作为纪念。

(一)清华历史,成文者诸位已可看到,但不成文者今日略为报告。美国退还庚款无条件,但希望多派人到美留学,其意在一方中国可办学务,一方又有一部款用到美国。当时接受派人赴美后,外务部曾有两派,一派为那桐等之主张,派翰林、进士赴美;一派为主张派十二岁青年赴美者,后由周志贻及本人提出折衷办法,办预备学校,训练后再赴美。

(二)清华精神,各国各校均有不同精神。清华精神,当时创办主张少学法政,多学理工。本人经许多考察,清华学生在社会作官者甚少,多为教育家及理工科领袖,此后希望清华对国民生活程度及国民知识多注意促进,实为吾清华设办之要旨。

上述近五百字简短的讲演摘要,在风趣生动的娓娓道来之中,将清华办学二十六年来的发展历程,简明扼要又深入人心地呈现了出来。作为当年的清华学堂总办,作为清华创办的重要历史见证者的颜惠庆,“骑毛驴至清华办公”的这一段特别经历,虽恐怕确实难以写入成文的清华校史,可却是纪念会上最能打动人心,最令后来师生感慨的一番不成文的校史罢。

随后,颜氏在讲演中提到“赴德国曾参观克鲁伯兵工厂”,发现这一当时规模居于世界领先地位的兵工厂,竟还保留着其“前身”——厂长祖父开办的铁铺。受此启示,颜氏“希望清华亦留一二处开办之房屋作为纪念”,这一建议,与其“骑毛驴至清华办公”的这一段特别经历相联系,无非是溯往思今,为的只是鞭策与激励后来者,去倾力推进清华的更大发展。

车站转乘,学生们骑驴骑马坐骡车

颜惠庆早年毕业于上海同文馆,后去美国弗吉尼亚大学留学。归国后曾任圣约翰大学英文教授,商务印书馆编辑,清朝驻美使馆参赞。同年11月,受清廷外务部征召回国任主事,进新闻处,主编英文版《北京日报》,同时襄助筹建清华留美预备学堂,并出任清华学堂总办。

因次年1910年东三省鼠疫大暴发,颜氏旋即又参与组建满洲防疫处;又兼外交事务繁忙,更因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在此鼎革剧变、动荡无定的时局之下,颜氏出任清华学堂总办的时间并不长,工作时间亦复不多。然而,“骑毛驴至清华办公”的这一段特别经历,确确实实予其个人记忆中留有深刻印象,故藉此清华建校二十六周年纪念会的机缘,在讲演现场有感而发,脱口而出。

通观整篇报道,不难发现,颜氏讲演的报道篇幅并不算特别可观,之前的梅贻琦之校长报告,篇幅几乎是其三倍;之后的胡适讲演报道篇幅也与其相当,再加上一前一后的学生活动概述,颜氏讲演的报道篇幅不过仅占到整篇报道的六分之一左右。

据悉,及至上个世纪40年代,颜氏撰写英文自传“East-West Kaleidoscope 1877-1944:An Autobiography by W.W.Yen”时,仍然提到了清华创办之初的这一特别经历,足见其印象之深刻,往事之难忘。自传中这样写道:

清华学校是用美国退还的部分“庚子赔款”兴办的。当时,该校正在筹建中。由周自齐和学部的范源濂担任总办和会办。由于周自齐在外务部的公务繁重,无法继续承担总办的工作,故推荐我接替他。每周我要去筹备处两次,地址在西郊清华园,离颐和园很近,距城15余里。从我的住所乘马车到那里,需要3个多小时。可是,出西直门,穿过田野,有一捷径可达。我向来务实,不讲排场,每次都租驴代步,在侍役的陪同下,走此近路,可节省一半的时间。

事实上,除了后来可以搭乘京绥火车去清华(达清华园车站之后再步行里许)较为便捷之外,与颜氏“骑毛驴至清华办公”的情形相仿,时至上个世纪20年代,都还是有相当一部分去清华的新生或随行者,仍会选择乘骡车或骑毛驴赴校。譬如1922年7月,上海《学生杂志》第九卷第七号之上,刊登有1915年即考入清华留美预备学校,后来赴美深造又出任清华大学教务长的吴景超所撰《清华学校学生生活》,文中就这样写道:

清华虽在郊外,然而和北京的交通也很方便。从北京西直门到清华园来,有两条路可走,一是从西直门车站,搭火车到清华园车站;一是从西直门坐汽车,或坐人力车,或坐骡车,或骑马骑驴,沿着马路直达清华学校。

可以想见,当年自天南地北赴清华求学的莘莘学子,有搭乘火车再步行而至的,还有先坐汽车或人力车,再换乘骡车驴马而至的,真真是现代化与“前现代”风貌混搭的一番独特景况,令人好不感慨。

纪念会后不久,清华南迁长沙

纪念会当天,待到颜氏在会场上讲演结束之后,迅即被深为其讲演打动的众多清华学生所包围,纷纷要求签名留念。这样的情形,也迅即为记者所捕捉,即刻拍摄了照片。《华北日报》随报道附刊的三张现场照片中,第二张即为反映这一现场状况的照片。只是因年深日久,图像已不甚清晰。

不过,当年关注清华纪念会的新闻媒体,远不止《华北日报》一家。仅据笔者所见,尚有天津《北洋画报》第1548期与上海《中华》第55 期,对此次盛会均曾予以图文并茂的简要报道。其中,《北洋画报》就特别刊发了这一现场照片,并以×O符号来标示图像中的主要人物,且配有明确的图注称:

“清华大学廿六周年纪念会,散会情形,O为校友胡适,×为创办人颜惠庆被包围签字。”

可以看到,照片前部图像从左至右,依次为纪念会散场之后的梅贻琦、胡适等人微笑前行,而他们身后则是众多清华学生包围簇拥着的颜惠庆。

令人感慨的是,就在此次清华纪念会“散会时来宾步出礼堂”不到三个月之后,“七七事变”旋即爆发,日军悍然发动全面侵华战争,中国全民族统一抗战也就此拉开序幕。随着战事的激烈推进与时局的动荡紧迫,清华随即南迁长沙,先是与国立北京大学、私立南开大学组建国立长沙临时大学,次年1938年又迁至昆明,更名为国立西南联合大学。

1946年10月10日,北大、清华、南开这三所曾于抗战期间南迁后方,合办“西南联合大学”的三所大学,同时举行开学典礼,正式复校。1947年4月27日,梅贻琦主持举办清华大学三十六周年纪念会。此时,距1937年举办清华大学二十六周年纪念会,已整整十年过去了。

文并供图/肖伊绯

版权声明:本文源自 网络, 于,由 楠木轩 整理发布,共 3780 字。

转载请注明: “骑毛驴至清华办公” - 楠木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