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来可不必死社稷,与皇太极即将议和,却被一个小人物搅局

小人物,虽然多数时间是历史的配角。但是,他们的故事同样精彩,经常在历史的转折关头,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小人物,大历史——这里是指动历史,讲述小人物的历史故事。
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前者特指朱棣,后者特指朱由检。
不过,崇祯本可不必死社稷,在大明江山最危险时,朱由检与皇太极基本达成和解退兵协议,不必再双线作战,可以腾出手来专门对付李自成。
但是,一个小人物的出现,让崇祯的计划落空。2年后,他就在提督太监王承恩陪同下吊死于煤山。
崇祯来可不必死社稷,与皇太极即将议和,却被一个小人物搅局
1、杨嗣昌最早意识到不能两线作战
关外,多尔衮和岳托兵分两路从墙子岭、青山口突入长城;关内,李自成遭遇起事来最大失败,与刘宗敏等18人躲进商洛山中。
这是1638年。明朝走到一个十字路口。历史证明,在这个十字路口,只有一个人的选择是正确的——杨嗣昌。
他创造性地提出"安内方可攘外"战略,意图集中全力消灭李自成,与皇太极达成和平协议。也许他已意识到,大明江山能否保住,取决于下一步能否避免“按下葫芦浮起瓢”的局面。
因此,杨嗣昌不断向清军释放善意,并得到皇太极的回应。在崇祯默许下,他和方一藻、高起潜、周元忠等人成为明朝议和派主力,与明朝主战派的矛盾公开化,还进行了一场当廷论辩。
崇祯来可不必死社稷,与皇太极即将议和,却被一个小人物搅局
两派相争,崇祯的态度是不反对、不支持,至少表面上保持了中立。议和也就完全停滞,没等来好消息的皇太极怒火中烧,才有了多尔衮和岳托闯关劫掠的报复行动。
这次报复行动,也让局势再次发生变化。主战派卢象升如杨嗣昌所愿战死。但是同时,尽管杨嗣昌一再反对,孙传庭、洪承畴还是被调离围剿李自成的前线,奔赴辽东抗清。
又过1年,张献忠在谷城降而复叛,满血复活的李自成则率数千人马杀出商洛山。这意味着未来两线作战将成为常态。崇祯也终于对主和、主战两派下了定论:"大事几成,为几个黄口书生所误,以至于此。"这里的黄口书生,是指以黄道周为首的主战派。
2、“葫芦、瓢”都浮起来了
1641年,明朝迎来两线作战以来最坏的局面:复出后的李自成一路开挂,攻克了洛阳,把福王煮成“福?宴”;张献忠攻破襄阳,杀掉襄王……已患重病的杨嗣昌惊惧交加,一命呜呼。
崇祯来可不必死社稷,与皇太极即将议和,却被一个小人物搅局
与此同时,济尔哈朗、多铎修筑义州城屯田,陆续拔掉锦州城外围据点,把蓟辽总督洪承畴拴住。随后,松锦大战爆发,以松山、锦州、杏山失守和洪承畴被俘并投降而告终。
“葫芦、瓢”一个也没按住,都浮起来了,两线作战的明朝撑不住了。"安内方可攘外"再次被提上日程。
崇祯选择让兵部尚书陈新甲接过杨嗣昌的主和派大旗。1642年,松锦大战结束后的锦州城。阿济格上奏皇太极,称明朝职方郎中马绍愉为特使前来议和,递交上陈新甲的一封书信。
阅后,皇太极说了这样一番话——明朝的书信态度不实,词意夸大,没有表现出议和的诚意。虽然真假不明,但议和是我的夙愿。我为百万生灵计,若议和成功,两国无事,民众安居乐业,则两国可享太平之福。你们把我的意思传达下去吧。
崇祯来可不必死社稷,与皇太极即将议和,却被一个小人物搅局
对于皇太极来主说,议和之事一切都可以公布并传达。不过对于明朝来说,这是一个秘密。知情者仅限于杨新甲、总督陕西三边军务的傅宗龙、大学士谢升等少数人。
3、小人物搅局议和,明朝踏上不归路
现实早已告诉我们,当你对别人说:“要保守这个秘密”时,无论对方如何保证,其实你已带头泄密。这回嘴上没有把住门的人是谢升。
谢升私下给一位好友透露“皇上正与清军议和”的消息,或许最后也叮嘱了一句:要保守秘密。不过,他的这位好友还有一个身份:言官。
明朝的言官“位卑权重”,是千百年来“文死谏”的典型代表。这样的大事,他们知道了就等同于满朝文武都知道了。
崇祯来可不必死社稷,与皇太极即将议和,却被一个小人物搅局
于是质疑声蜂起,文武大臣上书弹劾谢升。这给崇祯出了一个难题,在他的授意下,陈新甲正和皇太极议和,但一切手诏往来仅局限于他们两个人。如今,谢升泄露出去,是承认有此事还是不承认?
最终,崇祯以罢免谢升的方法,平息了文武大臣们的怒火。但是就在谢升下台后不久,满朝文武再次找到了一个靶子,并由此把崇祯逼到墙角,把陈新甲逼上绝路。
这次,泄密者是一个小人物。小到史书上没有留下他的名字,中介称呼他为“家僮”。
事情经过是这样的。特使马绍愉拜会阿济格后,把皇太极的态度和下一步打算,用密函的形式回报了陈新甲。在书房里展看后,陈新甲把密件放在书案上。兵部尚书的书房,除非得到召见,外人是无法进入的。
崇祯来可不必死社稷,与皇太极即将议和,却被一个小人物搅局
只有一个人例外——陈新甲的家僮。
这名家僮的作用类似于文字秘书,负责处理陈新甲的日常事务,比如把陈新甲批阅后的文件,交给京师的驿站,由塘兵接替递送给各省。按照惯例,这名家僮把一批塘报交给了驿站,那份密函也在其中。
密函成了塘报,公开抄报给各级官员。而在群臣心里,议和等同于投降,还是向“建夷”投降,于是群情激愤,举世哗然,竟然向各级官员抄报投降的消息,陈新甲就这样卷进了风暴眼中。
崇祯还是想救一把陈新甲的。他把所有弹劾奏疏全部压下,又发布一道圣旨,让陈新甲对此事进行解释。想议和又不想被群臣看不起的崇祯,此举是替陈新甲和自己找一个台阶下。
崇祯来可不必死社稷,与皇太极即将议和,却被一个小人物搅局
可惜的是,陈新甲没有领会崇祯的这番良苦用心,“不引罪,反自诩其功”。难道议和投降的锅要让皇帝来背?神仙也救不了你啦!
1642年7月29日,崇祯下令把陈新甲下狱,不到2个月,斩于市。
陈新甲的家僮,一个地道的小人物,彻底搅黄了崇祯和皇太极的议和大事。陈新甲死后,两国议和的大门关闭,再也没有打开过,杨嗣昌所倡导的"安内方可攘外"战略永远无法落地,明朝也踏上了不归路。
本次议和的2年后,1644年4月,崇祯吊死于煤山。死前他那句“诸臣误朕也”,不知道是不是也包括陈新甲。
参考文献:《明史》、《清世祖实录》、《清史稿》、《东南纪事》,感兴趣者可以详细一读
喜欢的小朋友一定要多多说说自己的意见,我们一起来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说的不对的也要指出来

版权声明:本文源自 网络, 于,由 楠木轩 整理发布,共 2306 字。

转载请注明: 崇祯来可不必死社稷,与皇太极即将议和,却被一个小人物搅局 - 楠木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