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旭红:当校长走过13个年头,对卓越“自知无知”

钱旭红:当校长走过13个年头,对卓越“自知无知”

【导读】昨天(10月16日),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上天,航空史上难忘的一天,新中国第一所社会主义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迎来了隆重而朴素的建校70周年校庆。华东师大普陀校区有一条美丽的丽娃河,闵行校区有蜿蜒的樱桃河,“爱在华师大”美名远扬。华东师大也是新中国诸多高校的一个缩影。讲堂特编摘校长、中国工程院院士钱旭红新书《无限未来:一位大学校长的思索》,新书还散发着油墨香,但里面的思考却是钱旭红13年校长任上(从华东理工大学到华东师范大学)一以贯之的思考:改变思维、学科交叉、全面育人。

讲堂将四篇文稿串联,加之昨日校庆致辞,读文寻踪,从中复原五年中中国教育改革的轨迹,体悟“为人类和文明提供幸福解决方案”的华东师大,感怀大学治理者量子思维下的人文精神思索。

钱旭红:当校长走过13个年头,对卓越“自知无知”

钱旭红致辞,身后大屏幕同步显示关键词的甲骨文和小篆内容,这是学科交叉中智能识别古文字的成果展示

2021年10月16日华东师大70周年校庆致辞——

校长眼里的师范、校史、校友

师范:为学为事为人的示范,教育现代化的标杆

华东师大校名中的“师范”二字,时刻提醒着我们“培养百万人民教师”的建校初心,时刻提醒着我们不仅要培养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梦之队”,更要发挥师范特色,培养堪做为学、为事、为人示范的“筑梦人”。“师范”所译“normal”,立意强调的不是普通,而是规范、标杆。

从师大校园走出了“作家群”“翻译家群”“出版家群”“科学家群”“企业家群”等等,这些熠熠生辉的群体,代表着师大人才培养的质量;深耕卓越教师培养,领衔多学科基础教育国家课程标准制订,探索形成具有中国特色世界影响的中学校长培训模式,深度参与上海和长三角教育综合改革,成功举办国际数学教育大会,依托优质教材将中国基础教育的成功经验向海外输出,以孟宪承、刘佛年为代表的一代代师大教育家,成为社会主义师范教育和中国特色教育理论、教育改革实践的开创者、推动者等等,这些不胜枚举的成绩,体现了华东师大努力为教育现代化立标杆的担当和作为。

钱旭红:当校长走过13个年头,对卓越“自知无知”

华东师大涌现了以戴厚英、王晓玉、赵丽宏、王小鹰、孙颙、陈丹燕、宋琳、格非、李洱、毛尖等著名作家为代表的作家群和新生代作家群。昨天著名作家、中文系校友格非从北京来沪参加校庆并发言

钱旭红:当校长走过13个年头,对卓越“自知无知”

10月9日,学校宣传部、孟宪承书院第三次出演了大师剧《孟宪承》,此为剧中 1951华东师大首任校长孟宪成宣布学校成立,两边是当时的立校宗旨。

敢为人先之路:人文领域的首个、攻克“卡脖子”技术

1959年学校被中共中央指定为全国16所重点院校之一,1996年被列入“211工程”国家重点建设高校,2006年进入国家“985工程”高校行列,2017年进入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高校A类行列,2021年首轮“双一流”建设成效斐然。

从大夏校友郭大力翻译《资本论》首个中文全译本、吴亮平翻译《反杜林论》首个中文全译本;从刘佛年编撰中国第一部教育学教材,“胡焕庸线”划出中国地理百年大发现,吕思勉“精熟全史”位列“现代中国四大史学家”,冯契建构“智慧说”新视角;

到在工业控制可信软件、光钟、光子芯片、超限制造、绿色碳科学、基因编辑、河口海岸等领域潜心攻坚“卡脖子”关键核心技术,着力构建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

从抗战西迁,大夏王伯群先生带领师生们坚持苦教、苦学、苦干之“三苦”精神,将文明的薪火播洒在西南腹地,从刘佛年校长等在《人民日报》率先疾呼“给高等学校一点自主权”,到与美国纽约大学联合创办上海纽约大学……正是一代代师大人“敢于走别人没走过的路,才能收获别样的风景”。

钱旭红:当校长走过13个年头,对卓越“自知无知”

胡焕庸先生(右)提出的“胡焕庸线”划出中国地理百年大发现

钱旭红:当校长走过13个年头,对卓越“自知无知”

2011年1月,由美国的纽约大学和华东师大联合组建的上海纽约大学批准获建,2013年首批学生入校。此为目前位于浦东的校址

70载一路走来:掌声献给每一位努力拼搏的师大人

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70载一路走来,积淀的是行稳致远的长度、追求卓越的高度、人文荟萃的厚度、爱在师大的温度。70载一路走来,每一位师大人名字都值得被铭记,每一点努力都值得被尊重,每一份支持都值得被感恩,他们共同点亮了学校历史长河的璀璨星空。让我们把热烈的掌声献给每一位努力拼搏的师大人!献给每一位关心支持学校发展的师大之友!

2021年10月16日

钱旭红:当校长走过13个年头,对卓越“自知无知”

10月16日,闵行校区和普陀校区分别举行了升旗仪式

——选自《求实成就卓越,教育创造未来:在华东师范大学70周年校庆大会上的致辞》

【《未来无限》书摘】

2021年8月新书自序——

未来充满不确定性,也充满无限

小编注:1959年,英国科技哲学家斯诺在剑桥大学发表“两种文化”的演讲,对人文文化和科学文化的割裂深表担忧。时任上海人民出版社王为松社长由此向钱旭红校长约演讲书稿,认为当今科学家的人文演讲稿着实不多,应成册以示范。于是15个月后,诞生了《未来无限——一位大学校长的思索》一书。

今年是办学超过一百四十二年(华东师大的前身包括:1879年建校的圣约翰大学的主体、1924年建校的大夏大学、1925年建校的光华大学)、1951年正式组建的华东师范大学建校七十周年,王为松校友的热情邀请更显意义和价值。

钱旭红:当校长走过13个年头,对卓越“自知无知”

《未来无限——一位大学校长的思索》,钱旭红著,上海人民出版社,2021年10月

兼具人文和量子思维的共享:

过去是唯一的真相,未来充满无限可能

我在演讲中常常与听众共享:过去存在唯一确定的真相,而未来则充满无限的可能。我会自嘲地解释,这句话不仅非常人文,也非常科学,同时很有点量子思维。科学是一种新陈代谢的进化、一种无尽的前沿。科学不断地证明科学的并不一定十分科学,科学每时每刻都在不停地自我修正,永无止境地向真理趋近。。

了解过去,把握当今,是为了拥抱未来。四百年前的科学、当今的科学、未来的科学,不是同一个含义,我们不能成为生活在当代的行尸走肉般的“古人”。有时像牢笼一样禁锢人们思维的恰恰是以笛卡尔、牛顿等为代表的经典确定惯性的思维习 惯。

微观和生命中会充斥重叠、纠缠、不确定的量子现象及奇异规律。对于一个电子、人生、社会的未来“轨迹”,人们可能会想当然地有多种描述。一类视“轨迹”为无可辩驳、清晰明了的轨道,如同经典科学描述的宇宙行星运动,万年后发生的日偏食、月全食可以预测得不差分秒;而另一类则视“轨迹”为明暗恍惚的云雾缭绕,或出或隐,无处不在又居无定处,如量子学说中的“云”,老子所说的“道”。

钱旭红:当校长走过13个年头,对卓越“自知无知”

量子学说代表人物普朗克(右)和经典力学代表人物牛顿(左)

人们往往更习惯、更喜欢前者的确定和可精准预测的恒定“轨道”,而惧怕、回避后者的不确定和测不准的“云雾”。但事实是,后者却非常符合电子、人生、社会的众多实在。前者代表了一个经典的“被动的”世界、有限的世界,后者恰恰代表了量子的“主动的”世界、无限的世界。拥抱了“不确定”“测不准”,就拥有了未来的无限可能,因为机遇或者危机都暗含其 间。

2020年是两种文明的分水岭:

改变思维才有可能带来巨大变化

就人类集体而言,未来社会取决于关键时间节点的发展选择与转向。公元前3500年的大洪水、公元1347年的鼠疫、公元1939年开始的二战、公元2020年暴发的疫情等。而2020年是工业文明向数字文明演化的分水岭!

钱旭红:当校长走过13个年头,对卓越“自知无知”

2020年爆发的新冠疫情,拉开了人类和变异病毒的又一次竞争

我强调这些时间节点,并非时间本身有什么特殊意义,而是强调在此关键节点前后,人类思维的重大变化,以及新思维可能带来的未来产业、社会、文明的巨大改变。思维和思想的关系,就像苹果树与苹果、渔与鱼、面包机与面包之间的关系。如果能让每个人学会多样的思维,犹如学会种苹果树、学会钓鱼、学会做面包,那么,思想就能丰收,各式各样的苹果和鱼及面包就会滚滚而来。

钱旭红

2021年8月1日

——选自《未来无限:一位大学校长的思索》之《自序:善为无为,未来无限》

2021年6月华东师大毕业典礼致辞——

跨越两座大山间的“内卷”“躺平”

亲爱的同学们:

在你们即将跨出校门的最后一刻,我以“世界因你而不同,未来因你而感动”为题,唠叨几句,希望跨越你们“内卷”、不屑“躺平”,努力实现你们的梦想。

钱旭红:当校长走过13个年头,对卓越“自知无知”

2021年6月,钱旭红(中)参加学生毕业典礼,并号召要不屑“躺平”

成为袁隆平一样传播“大爱”的使节,避免“内卷”“躺平”

爱在华东师大,就是强调华东师大是有大爱的地方。所谓大爱,就是要为每个人、每个家庭,为国家发展提供幸福的解决方案,这里不仅仅有大楼、大师、大爱,更需要你们成为向校外传播大爱的使节。

梦后面紧跟的是思想、理想、自由而全面的思维,如此才是真正的“梦想”。

在此,让我们怀念一下有梦想的、成为天上“星星”的刚去世的凡人袁隆平。

在成为“杂交水稻之父”之前,袁先生也有许多不顺利。他大学期间正值抗美援朝时,彼时他的梦想是当空军飞行员。他报考预备飞行员并顺利通过测试,国家决定不录用大学生;随后想成为游泳国家队队员,比赛发挥失常,只得了个第四名,而前三名都被吸收进了国家队。大学毕业,被分配至农业学校,而不是研究院或者大学,就在这纯粹教书匠的条件基础上,他开始了让所有人“有饭吃”的研究梦想。

迎接袁隆平来到人间的是同样有梦想的林巧稚,为了那么多需要她的病人和产妇,她选择了放弃自己成为一个妻子和母亲的权利。她的一生没有伴侣,没有孩子,所以林巧稚被称为“万婴之母”。

袁隆平、林巧稚都是有大爱的人!

钱旭红:当校长走过13个年头,对卓越“自知无知”

林巧稚和袁隆平,都是有大爱的凡人

有人讲,中国人总是被他们之中最勇敢的人保护得很好。我们应当记住有梦想的钱学森、邓稼先、朱光亚等,他们犹如一座座丰碑,引领、助推着我们这个古老的文明国度一次次战胜困难,走向新的曙光。

无论个人、社会还是生态,生命成长的活力都体现在抵御熵增,实现熵减,防止自发混乱度的增加,确保能够汲取外界有益的输入能量。放错地方的资源叫作“污染”,放错岗位的人才叫作“废物”。没有了自由而全面的生长就会“内卷”,生命失去了支点就会“躺平”。要避免这些,在保有初心使命的前提下,我们要有支撑发展的新源泉、新工具、新力量。

一生要跨越“盲目自信”“清醒自信”两座大山,通向“自知无知”

钱旭红:当校长走过13个年头,对卓越“自知无知”

人生如交响乐,有四个乐章, 最终通向“不知己知,自知无知”的谦和

我想在这里送给你们一些临别赠言。

人要走向成熟,走向智慧,必须至少先后翻越两座自信的高山,第一座是“盲目自信”,峰高陡峭,第二座是“清醒自信”,远不见峰,没有止境。两座山间以先崖低谷深后渐渐升高的山路相连。低落之处,就是人们常抱怨社会“内卷”、我要“躺平”的时空节点。

行进在此人生路上的人们,犹如演奏一首交响乐,常是先傲后卑,经历痛定思痛,再逐步提升,终于至成。第一乐章,初始独立的人们会巨婴般自信爆棚,不知己所不知,停留在一叶障目的愚昧山峰傲视天下;第二乐章,一旦越过此阶段,面对残酷的现实,自信崩溃,羞愧失落,知己所不知,跌落绝望之谷,此处“内卷”“躺平”随处可见;第三乐章,人们慢慢苏醒清醒,知己所知,积累知识和经验而近智慧;第四乐章,渐渐爬上开悟的山坡,最终抵近真正自信的高原,而此时人们就具有了大师般的淡定,具有“不知己知,自知无知”的谦和。

钱旭红:当校长走过13个年头,对卓越“自知无知”

1950年代,在大夏大学校址上建立起来的华东师范大学 

七十年前,华东师范大学立下了自己的梦想,为国家培养了各行各业的领袖与精英,解决了国家发展中的无数问题,深刻诠释了“爱在华师大”的精神内涵。今天,时代的接力棒即将交到你们年轻一代的手上,相信你们能创造出更精彩的篇章。

欢迎大家在今年10月16日——七十周年校庆之日,回到母校共襄盛举,学校永远是你们的家!谢谢大家!

2021年6月17日

选自《世界因你而不同,未来因你而感动——华东师范大学2020届毕业生典礼致辞》

2019年9月任华东师大校长一年接受专访——

华东师大愿景:三大使命,开出“幸福之花”

陈志文:您到华东师大当校长已经一年了,已熟悉了学校的环境,对于学校下一步发展您有什么想法?在未来,您希望把学校带到哪里 去?

钱旭红:一所大学必须要有愿景和使命。华东师大的愿景就是分三步走,成为世界一流大学。在校领导集体的支持下,我推动了学校理念更新,确立和明晰了华东师大肩负的三大使命,即育人使命、文明使命、发展使命。

钱旭红:当校长走过13个年头,对卓越“自知无知”

华东师大肩负的三大使命,即育人使命、文明使命、发展使命(截自幸福之花论坛钱旭红发言PPT)

第一是育人使命。华东师大肩负着改变教育的责任,肩负着育人的使命。

具体来说,就是要改变现在的育人模式,培养自由的、全面发展的人,要在党和国家的站位上,用专业的方法解决教育问题,解决千家万户的烦恼。如果做不到这一点,就是作为世界一流师范类院校的失败。

第二是文明使命。关于文明,我们既不能妄自菲薄,也不能狂妄自大,必须清楚地认识到,中华文明在近代曾面临衰败乃至消亡的危险。我们是通过学习和借鉴西方文明发展起来的。

我们如何才能对世界文明作出较大贡献?在我看来,只有建立能够走向世界的中国知识体系,才能使我们赢得真正的自信,真正为世界作出贡献。这是我们对世界文明作出较大贡献的文明使命。

第三是发展使命。我们需要为人类社会和自然生态的可持续发展发现新的工具和力量源泉。近现代人类社会发展的许多重要工具和动能都并非源自中国,比如发动机、蒸汽机、化石能源、核能等。今后,我们要创造能够推进社会发展的新工具、新源 泉。

比如生态,如果人类社会能够很好地与生态相融相处,形成生态工业、生态产业,就能够既实现工业目标,又成为社会发展的动力。比如人工智能,智慧是人类社会的最大资源,中华民族是具有人类最高智商的群体之一,人工智能可以进一步跨越人口红利,解放人类的智力资源,这也将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新动力。综上所述,寻找新的发展工具和发展能量来源,就是我理解的发展使 命。

钱旭红:当校长走过13个年头,对卓越“自知无知”

2021年10月《科学》Sicience杂志以特刊方式对“幸福之花”学科交叉项目成果做了报道

这三大使命最后凝聚成一句话,就是我在华东师大提出的“幸福之花”的概念。“幸福之花”更多的是指对社会的关爱,是要为校园、为全社会提供幸福的解决方案,也是对“爱在华东师大”的真正的诠 释。

在“幸福之花”的落地方面,我们目前主要聚焦五个领域,也可以说是华东师大“幸福之花”的五个“花瓣”。首先是“教育+”(Education Plus),即所有学科都要支撑教育,教育要辐射多个学科。比如,要思考如何把教育模式和脑科学相结合,如何把闲置的智力资源激活。另外四个领域是“生态+”“智能+”“国际+”“健康+”。三年内,我们要在这五大领域取得突破,取得明显进 展。

小编注:2021年10月15日晚上,“幸福之花”学科交叉发展论坛在校科学会堂成功举办,智适应教育系统、音乐画、超限制造、老子思想域外传播、量子思维等学科交叉项目上台交流,令人耳目一新。

钱旭红:当校长走过13个年头,对卓越“自知无知”

“幸福之花”先导基金(来源同前一张)

——选自《中国教育的核心问题,是要关注人的价值——接受中国教育在线总编辑陈志文专访》原载中国教育在线2019年2月27日

2014年华东理工大学研究生开学典礼致辞——

共读《道德经》:与德为伴,无欲则刚

亲爱的同学们:

就最有效的教育方法而言,中西方的切入点就不一样,思维方式和方法也不一样。苏格拉底说:不是告诉人们答案,而是向他们提问;而老子说:不言之教。两者殊途但可同归,各有所 长。

当人们将自己归属为自然和规的一部分,谦虚地放下自我,与道同行,就能更容易地接近真理、发现规律和解决问题;以德为伴,就能内心幸福、长远顺利。

钱旭红:当校长走过13个年头,对卓越“自知无知”

老子和苏格拉底思维方式并不相同,但殊途同归

我将从现代角度品悟《道德经》的思维,与大家共勉。

善始善成。绝大多数成功的研究成果,尽管经历了过程中的磕磕绊绊,其最终的胜利往往来自开题时的独具匠心和特立独行。当你刚刚开始研究生生涯,从第一天起,就要敢于探索并建立起良好的自我规范。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 半。

善行无迹。互联网上的电子信件传递,环保节约又便捷,与古代寄信的驿马驿站相比,更能体现“善行无迹”。同样,在我们的研究中也要“善行无迹”,要有所创造,但不要有复制抄袭等不良行为,哪怕只是蛛丝马迹。

创新需要遵守创新的底线,那就是不能违背最基本的学术伦理,我还要强调一下容易被人忽视的学术伦理,即防止“自我抄袭”。如果杜绝了自我抄袭,那就更容易杜绝对他人的抄袭。

天下皆知美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为善,斯不善矣。老子告诉我们:如果仅仅为表面的美而美,而不是发自内心的善良和美,就不是真正的美;如果仅仅为了体现善而行善,而不是出自内心的真诚慈善,就不是真正的 善。

如果大家能将真理追求、文明复兴当成自己的使命,能与道同行、以德为伴,就能“无欲则刚”,善美就会不期而遇。在种种学术弊端的名利诱惑面前,你们就会百毒不侵。

大制无割。今日的3D打印能使工业制造浑然一体、一气呵成,不再需要传统的剪裁分割、零件模块组合,生动地体现了“大制无割”。在社会治理管理中,也要“大制无割”,使得治理成为连续性的系统,让任何有能力的人在此制度下都有自由流动和发展的机遇。

善建者不拔。就地取材、修旧如旧的古建筑,恢复自然、系统再造的河流生态,都生动地阐述着摒弃“拆迁”嗜好的“善建者不拔”。它启迪我们,不要轻易否定你过去的所学所能、人生经历和知识结构,而是要在此基础上,充分发掘运用你的已有,创造新的自我,研究出新的成 果。

钱旭红:当校长走过13个年头,对卓越“自知无知”

中国最早的哲学典籍《道德经》蕴含了很多人生哲理,成为钱旭红在华理时给本科生的普及必修课

我和大家重温人类最早的哲学经典《道德经》,就是提醒各位,我们不但要得心应手地运用和创新现代的西方思维方式,更要发扬光大和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蕴含的东方思维方式。只有这样,你们才能有独步天下的本领,我们的文明才能有百鸟朝凤的吸引力和魅 力。

2014年9月3日

《与道同行,与德相伴,善行无迹——华东理工大学2004级研究生开校典礼致辞》


      作者:钱旭红

      编辑:钱亦琛

      责任编辑:李念

      照片:“幸福之花”论坛,李念摄;华东师范大学官微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

版权声明:本文源自 网络, 于,由 楠木轩 整理发布,共 7254 字。

转载请注明: 钱旭红:当校长走过13个年头,对卓越“自知无知” - 楠木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