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太学到国子监中国古代的高等学府都需要什么入学条件

据《孟子?滕文公上》记载,中国古代最早的学校“夏曰校,殷曰序,周曰庠”。系统的中央官学是从汉朝开始正式创办,发展至唐朝,学制基本完备,到了封建社会后期,中央官学逐步衰败,名存实亡,最终被学堂和学校所代替。

根据中央官学各自所定的文化程度、教育对象和教学内容的不同,可分为最高学府、专科学校和贵族学校三大类。

太学和国子监是国家的最高学府(国子监还是教育管理机关),是各朝代培养高等人才的主要场所,在中国和世界教育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魏晋以后一直到明清,有些朝代设立太学,有些朝代设立与太学近似的国子学,或者同时设立太学与国子学。

东汉末创立的鸿都门学,南朝的史学、文学、儒学和玄学,唐、宋、明三代分别创办的书学、算学、律学、医学、画学、武学等,都是属于培养某种专业人才的专科学校。相关的教师、教材、教法、生徒及管理制度都有比较完备的规定。

东汉的四姓小侯学,唐朝的弘文馆、崇文馆,宋朝的宗学、诸王宫学及内小学,明朝的宗学,清朝的旗学、宗学,都是属于贵族学校。东汉明帝时为外戚樊氏、郭氏、阴氏、马氏四姓小侯专门开立学校,置五经师。初期可入学的,只有四姓子弟。后来,门户开放,一般贵族子弟不分姓氏皆可入学。

太学

西周已有太学之名。《大戴礼记·保傅篇》已有帝“入太学,承师而问道”之述。西周的太学,亦称大学。《礼记》记载:“大学在郊,天子曰辟雍,诸侯曰泮宫”。这是史料记载中最早的“大学”,所以西周时期的“大学”又称“辟雍”。

从太学到国子监中国古代的高等学府都需要什么入学条件

北京国子监内的辟雍机构图

辟雍外围是一个圆形大水池,中心是“圜丘”状的高台,学宫建在圜丘台地上。西周天子在长安郊外建起这所园囿,用于教育贵族子弟,学生十五岁入太学,学满九年后“知类通达”,“谓之大成”,就可以毕业出师了。

当时的教育方针是培养文武全才的国家栋梁,学习内容主要是三德六艺。《周礼·地官·师氏》记载:“师氏以三德教国子:一曰至德,以为道本;二曰敏德,以为行本;三曰孝德,以知恶逆。”六艺指礼、乐、射、御、书、数。礼指周礼,由周公制定,内容包括礼制与礼仪两部分,兼有法律和道德双重属性。乐指音乐歌舞。周人认为“乐者,通伦理者也”(《周礼·春官·大司氏》),把其作为伦理等级教育的一种手段。射和御是指关于射箭和驾驭战车的训练,属于技能教育。书即识字,数主要指数学,属于基础知识教育。

据记载,西周大学也是统治者议政施政、举行大典活动的场所,还具有给致仕的大夫养老的社会功能,是一个综合性机构。

从西汉开始,太学的主要任务变成讲学授徒、培育人才。汉武帝罢黜百家定儒一尊之后,在长安设“太学”作为全国最高学府,重点培养国家文化精英。而辟雍则主要作为太学中的一个建筑和礼仪场所而存在。西晋时教育体制发生重大变化,为五品以上官僚子弟专设了国子学,形成了贵族与下层士人分途教育,国子学、太学并立的双轨制。魏晋南北朝时,政局纷乱,太学时兴时废。及至唐初,太学规模完备,盛极一时。唐、宋两代太学与国子学并存。元、明、清时期则不设太学,只设国子学或国子监。

师资力量

从太学到国子监中国古代的高等学府都需要什么入学条件

汉代官学讲经画砖拓片

太学的教师,主要是博士。战国、秦朝已有博士之官,用来管书籍,备顾问。从西汉开始,博士的主要职责转为对弟子授业传道。各朝对博士的要求很高。例如,汉代就规定,须熟习经史、“明于古今,温故知新,通达国体”的一代鸿儒巨贤,方能充当博士。这些博士,一般是通过征召、荐举、选试、以诸科进、他官迁调等途径选取的。北齐、唐、宋等朝代的太学,还设有助教协助博士。

录取条件

从太学到国子监中国古代的高等学府都需要什么入学条件

北京国子监内的太学匾牌

太学的学生,历代称谓不一,有“博士弟子”“太学生”“诸生”等。太学生入学的身份资格,历代要求不尽相同,唐代规定太学生限文武官员五品以上子孙、取事官五品的期亲,或三品的曾孙,以及勋官三品以上有封之子。宋代太学生须文武官八品以下的子弟及庶民之俊异者中选取。

至于录取太学生的具体条件和办法手续,各朝也有所不同。汉代太学生选补法有两种:一是直接由太常挑选18岁以上的仪状端正者;二是由郡国县官选送“好文学,敬长上,肃政教,顺乡里,出入不悖所闻者”。北宋时由各州州学每三年选送一次。南宋时又实行混补(科举落第举人考试合格者补入太学)和待补(各地解试落第者中挑选百分之六送往太学补试)二法,择优录取。

教学内容

太学的主要教材是经史,授“孔子之术,六艺之文”,以儒家五经作为基本教材。为了避免因抄写经籍错漏而引起的纷争,东汉熹平四年,下诏诸儒校正五经文字,刻石于太学门外。这个熹平石经,成为当时官定的太学标准教材。唐代太学生要修“大经”(《礼记》、《春秋左氏传》)、“中经”(《诗》、《周礼》、《仪礼》)和“小经”(《易》、《尚书》、《春秋公羊传》、《春秋穀梁传》)、兼习《论语》、《孝经》及时务策。宋初教习五经,熙宁后令习《三经新义》,南宋又重新以五经和四书为教材。教授方法则多取自修、讲授、讨论、解惑等。比较注重师法家法和记忆。

学制管理

从太学到国子监中国古代的高等学府都需要什么入学条件

各朝太学学制不同,修业年限无统一规定。但都各有一套考试制度、放假制度和管理制度。历代太学都注重考试,西汉每年考试一次,分口试、策试和设科射策,成绩优异的可以入仕,不及格的令其退学。东汉则以掌握经史典籍的多寡来决定取舍任职,不限录取名额。唐代有“岁考”、“毕业考”,以成绩优劣分别给予升降。宋代太学达到极盛时期,形成了一套比较完整的学制。学生分成三等,即上舍、内舍、外舍。考核学生成绩和学生升等的制度,称“三舍法”,规定新生入外舍习读,经公试、私试合格,参考平日行艺,升补内舍。内舍生两年考试一次,考试成绩和当年公、私试分数校定皆达优等,为上等上舍生,可以授予官职。

各朝太学放假制度不一,唐代太学的假期分短期和长期两种。短期的称“旬假”,每十日放假一天;长期假每年放两次,五月放“田假”,九月放“授衣假”,各以一个月为限,允许学生回籍探亲。过期不归者,即令其退学。

太学这种设置专门博士授学,实行大班上课和“高足弟子传授”的教学形式,注重自修,通过考试选士的方式,在培养各种杰出人才,繁荣学术文化等方面,都创造和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国子监

晋武帝时,始立国子学,隋炀帝时改为国子监,成为独立的教育管理机构,总辖太学诸学。唐沿袭此制,国子监下设有国子学、太学、四门学、律学、书学、算学六学,各学都设置博士掌管学业,设祭酒一员,为最高教育行政长官。唐朝采取不拘一格的文教政策,发展官学的同时鼓励私人办学,但国子监依然是贵族弟子的学堂。国子学、太学、四门学分别面向三品、五品、七品以上官僚子弟,律学、书学、算学则面向八品以下子弟及庶人。国子生、太学生、四门生学习儒家经典,律学、书学、算学学生则学习专门技术。入学年龄为14岁至19岁,律学则为18岁至25岁。国子生、太学生、四门生入学后,要根据将来考进士科还是考明经分科学习。学校每年向礼部荐送参加科举考试者,如学业不佳而多年得不到荐送,或荐送后屡年落第,则要被除名退学。宋初期只设国子监,直到庆历四年(1044)建太学前,国子监都是宋朝的最高学府。设太学和其他各类学校后,国子监成为掌管全国学校的总机构,掌管国子学、太学、律学、武学、算学五学,还有小学作为预科学院,而宗子学大部分时间独立于国子监,宋徽宗时期曾短暂增设书学、画学、医学三院。

宗子学、国子学、太学三个学院学的内容是差不多的,区别主要在于招生对象不同。宗子学的学生来源是皇室的宗室子弟;国子学的学生来源是中高级官员的子弟,北宋是七品及以上官员的子弟,南宋扩大到八品;太学的学生来源是八品之下官员和平民的子弟。到了南宋时期,国子监收缩为太学、宗学、武学三个学院。元朝的国子监,学习内容主要是以蒙古文译写的《通鉴节要》,并兼习算术,学成考试,量才授官。入学资格也是限于贵族和一定品级的官员子弟,寒门无法进入国子监学习。

从太学到国子监中国古代的高等学府都需要什么入学条件

北京国子监牌楼

明朝改应天府学为国子学,后更名为国子监。永乐二十年,南京国子监学员达9900多人,盛况空前,当时邻邦高丽、日本、暹罗等国“向慕文教”,不断派留学生到南京国子监学习。

清代的国子监也总管全国各类官学(宗学、觉罗学等除外),直到光绪三十三年(1907),改革学制,设置学部,国子监才被裁废,并将其教育行政功能并入学部,国子监这所历经千年,一直培养贵族子弟的“全日制大学”,也结束了历史使命。

【来源:中国大百科全书数据库】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邮箱地址:[email protected]

版权声明:本文源自 网络, 于,由 楠木轩 整理发布,共 3447 字。

转载请注明: 从太学到国子监中国古代的高等学府都需要什么入学条件 - 楠木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