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茶佬的入乡随俗——苏军对瓦伦丁坦克的改装

瓦伦丁坦克是英国二战产量最高的坦克。不过英国人只从1941年使用到了1943年上半年。真正大规模并且长时间使用(直到战争结束)的却是苏联人。接近总产量一半的瓦伦丁坦克来到了苏联并且在各个部队中活跃着。它们在1941年的莫斯科之战中首次亮相,有些直到战争结束后还在服役。瓦伦丁也是少数几种接受大规模改装的外国坦克。
苏联人在认真分析了英国现有的坦克之后,非常坚决地拒绝了巡洋坦克系列。瓦伦丁坦克因为其低矮的外形配合厚重的装甲被苏联人看中,但实际到货之后才发现由于英国人糟糕的运输管理,所有的坦克都缺乏弹药,有些坦克运抵时甚至连火炮都没有。这实在不能称之为战争兵器,与废铁几乎没有两样。更别提这批坦克还是处于1941年6月22日至1941年9月30日之间的“预借租赁”("Pre Lend-lease")阶段,都是用真金白银换回来的(PQ-1返程的时候载有苏联用于支付的黄金)。
第一部分:武器改装
红军装甲与机械化部队总局(GABTU)显然不能容忍这样的事态,他们一边联系英国方面督促其保证供货质量,一方面将改装的任务交给了格拉宾少将(Major-General V.G. Grabin)领导的92号工厂(Factory #92)。生产编号27526的瓦伦丁II坦克也被拨给了92号工厂。穆拉耶夫(P.F. Muravyev)负责该项目。在经过测量和讨论后,工厂决定使用国产的45mm 20-K型主炮来替换英国的40mm 两磅炮(2-pounder)。为了尽可能简化工序,车体部分和炮塔内部将保持原样,只对火炮,并列机枪和炮盾机构进行改装。原有的两磅炮和BESA机枪被拆除,取而代之的是45mm火炮和DT机枪。50mm烟雾弹发射器也被保留。根据喀山试车场的表现和之后部队的反馈,瓦伦丁内陷式的原厂炮盾在遭到穿甲弹射击时,无法有效弹开炮弹,显得尤其脆弱。92号工厂根据国内坦克的设计经验设计了新的炮盾,提升了炮塔正面的防御力。方向机和高低机把手也进行了修改,更小的体积增大了炮塔内的空间。弹药携带量从59发增加到了91发。这套新炮架被命名为F-95炮架。至于换下来的两磅炮就被送去维修基地当备件,BESA机枪就扔给步兵去用。好处不仅是能够使用国产件,维护方便,更是可以通用45mm的HE弹药,解决了新坦克无法对付步兵的问题。

红茶佬的入乡随俗——苏军对瓦伦丁坦克的改装
红茶佬的入乡随俗——苏军对瓦伦丁坦克的改装
但是之后这项改装就迅速被装甲与机械化部队总局叫停。具体原因可以在GABTU负责人Fedorenko中将向L.P. Beriya的报告中找到——“92号工厂的总设计师,技术部队少将格拉宾同志将国产武器装进了两款英国坦克,马蒂尔达和瓦伦丁。在瓦伦丁上,我们安装了45mm主炮和DT机枪来替代40mm主炮和BESA机枪。试验车在高尔基进行了测试,然后送去了莫斯科。根据个人观察和对材料的实验,我得出结论:出于以下原因,不应该对英国坦克进行改装:......瓦伦丁坦克,其安装的40mm主炮穿甲能力与国产45mm主炮基本相同,因此可以合理地保留原本的武装,从而节省了国产主炮的数量。”实际上在41年至42年,苏联红军处于坦克炮短缺的状态,同时也分不出人力来进行坦克的改装工作。上一篇文章里提到的英国驻苏联军事代表团的努力解决了瓦伦丁坦克供应中的配件问题,不过缺乏高爆弹药的情况并没有办法解决,毕竟英国人1944年才开始制造两磅炮的高爆弹。苏联人在1942年尝试使用40mm博福斯的高爆弹来进行改造,计划已经进入试验阶段但是没有投产。与此同时在世界另一端的澳大利亚也进行了同样的改造并在1943年1月开始使用。而英国人自己则在44年才开始制造两磅炮适用的高爆弹。
第二部分:装甲改进
如果说对坦克进行重新武装是实验性的操作,那么关于装甲的改进就是普遍的行为了。例如,在1941年12月12日抵达苏联,并于16日抵达加里宁前线的171独立坦克营中的瓦伦丁坦克就在车体和炮塔前部加装了额外的装甲,并且这些装甲上也确实留下了弹痕。虽然在1945年瓦伦丁坦克被送到库宾卡坦克试验场的时候是否还会做这些弹道实验是很有疑问的,一张日期为1943年的照片还是为我们表明了瓦伦丁在前线装甲强化的方案。它们的车体前部贴上了额外的30mm装甲板,并且在炮塔座圈前贴上了一圈装甲用于防护破片。

红茶佬的入乡随俗——苏军对瓦伦丁坦克的改装
红军装甲与机械化部队总局的往来信函中从没出现过关于瓦伦丁坦克附加装甲的内容。所以瓦伦丁的装甲改进方案应该是在基层部队中进行的非正式改造。瓦伦丁坦克的装甲改进和德军在1942年春天开始使用的牵引式(Pak 40)和车载式(KwK 40 / StuK 40)75mm炮直接相关。在这些火炮面前,瓦伦丁60mm的前装甲显得非常脆弱,如果在车体前部加上额外的30mm装甲,则会大大提高坦克被弹后的生存率。
由于这些工作是在各部队中临时进行的,所以装甲改装样式也各不相同。在车体前部贴上装甲板是很常见的,不过具体厚度则会根据部队手头拥有的材料而各有不同。像前文提到的在炮塔座圈附近加装保护装甲的改装则较为少见。早期型和后期型的瓦伦丁坦克都加装了附加装甲,改装完毕的MK IX型正面防御力甚至接近KV坦克。附加装甲的质量相对较小,不会影响到坦克的机动性。

红茶佬的入乡随俗——苏军对瓦伦丁坦克的改装
红军装甲与机械化部队总局的官方文件中唯一跟此类附加装甲的文件是发明部的一份记录。日期为1942年11月10日,技术助理写给第167坦克旅主官亚历山大·格里戈里耶维奇·阿拉诺维奇(Aleksandr Grigorievich Aranovich)一封信。信的标题就直接表明了其内容——MK3型坦克的附加装甲(注意,此处的MK3并不是指瓦伦丁MKIII型,而是瓦伦丁系列坦克的代号,在一些初期的货运文件中使用MK2的代号,而在后期则有着MK3/4的代号,而具体指代的瓦伦丁型号要进行再次甄别,代号和具体型号之间没有联系)。“来自西南,斯大林格勒以及顿河前线方向的战斗经验表明瓦伦丁坦克在下列地方需要加装附加装甲:1.首上的垂直面非常容易被75mm火炮从远距离击穿,应该安装倾斜布置的装甲板提高防御能力(参考蓝图)。2.首下的垂直面也是正面需要强化的地方,也应采取同样的措施予以加强。3.坦克最薄弱的部位是炮塔座圈,座圈旋转结构极易受损进而导致炮塔卡死。对从战场上回收的受损坦克进行调查后表面,敌方会优先打击此结构以让坦克失去作战能力。有必要使用装甲板和橡胶内衬将炮塔座圈保护起来,弹开来袭的弹头。”

红茶佬的入乡随俗——苏军对瓦伦丁坦克的改装
使用倾斜附加装甲的方案
工程少校出身的阿拉诺维奇采纳了这个建议,他亲自从战场上找回了三辆瓦伦丁MK II和一辆T-70进行了上述改装。车辆在为期一天的改装完毕后立刻被投入战场。为此阿拉诺维奇被授予红星勋章。

红茶佬的入乡随俗——苏军对瓦伦丁坦克的改装
方案中提到的炮塔座圈防护
该方案是所有方案中装甲最厚,设计最好的。正面装甲有足足105mm厚,并且还有着一定的倾角。保护炮塔座圈也是相当有利的设计。但是装甲与机械化部队总局拒绝了这个方案,他们简单的以不能增加坦克重量的理由否决了。
正式版本的附加装甲设计可能止步于此了,因为这份文件仅仅只是保存在发明部的档案库中,不过值得一提的是阿拉诺维奇在附带的备忘录中表示,他所在的部队仍坚持使用了三辆进行了这种改造的瓦伦丁坦克(也许就是他从战场上找回来的三辆瓦伦丁),并且在多次战斗中,附加装甲都证明了自己的价值。

红茶佬的入乡随俗——苏军对瓦伦丁坦克的改装
阿拉诺维奇本人也值得一叙,他于1913年5月31日出生在乌克兰的梅利托波尔(Melitopol)。1928年,他毕业于德国殖民地利希特瑙(Lichtenau)的德语学校。他接着进入哈尔科夫的一个工程部门学习,毕业后被送到莫斯科的斯大林装甲兵学院。他在1941年以上尉身份毕业。他先以副技术主官后以坦克旅主官的身份参加了莫斯科,斯大林格勒,库尔斯克方向的战斗,之后则是布达佩斯和维也纳。他操着一口流利的德语,甚至于参加了数次敌后侦察任务。他共获得四枚卫国战争勋章和一枚红星勋章。

红茶佬的入乡随俗——苏军对瓦伦丁坦克的改装
第三部分:坦克再就业
1944年夏天,位于巴库(Baku)的主要负责英美车辆维修的12号维修工厂被转移到了萨拉托夫(Saratov)。除了配属的外国坦克外,工厂还保留了12辆T-26和一辆BA-10。两辆T-26之后被改装成拖拉机以供使用。一份1944年8月的报告提到了瓦伦丁底盘的拖拉机。虽然12号工厂自身没有任何报告指出其对瓦伦丁坦克进行过这类型的改装,但是莫斯科的82号工厂对瓦伦丁坦克(MK III底盘)进行了此类改造。在1945年4月,6月,11月分别进行了2/11/7辆改造。据说还有5辆坦克可以进行拖拉机的改造。战后这样的做法也很普遍,有意思的是,还有着还原Tank本来名称,改造成移动水箱(tanks)的例子。

红茶佬的入乡随俗——苏军对瓦伦丁坦克的改装
可以看见统计数据的最下方的瓦伦丁拖拉机

版权声明:本文源自 网络, 于,由 楠木轩 整理发布,共 3523 字。

转载请注明: 红茶佬的入乡随俗——苏军对瓦伦丁坦克的改装 - 楠木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