击杀清太祖,却被乾隆列入忠臣甲等的奇伟书生——袁崇焕

公元1584年,偏远的广东东莞诞生一名男婴。据说此儿红光满面,天生一副奇伟像。


更令人奇特的是这小孩有一次路过土地庙,见土地这么受人朝拜,大胆质问土地,你怎么不去守辽东呢?小小年纪,竟出此言,周围的人都震惊不已。


这个小孩便是袁崇焕。


他本是偏远地区孩子,平凡地考中秀才,平凡地考中举人,平凡地考中进士。仕途却跌宕起伏,在历史长河上留下重重一笔。


他独守孤城,令康熙曾祖父受重伤;


他意气风发,令康熙祖父黯然失色;


他千里勤王,令崇祯皇帝喜怒交加。


让我们一起进入袁崇焕的精彩人生,见见这奇伟的书生。


1,十年寒窗


明清时代,科举制度高度完善,获取功名大部分有志向人士的人生目标。需要经过县试,府试,乡试,会试,殿试五关,如能过关斩将,将获取:童生,秀才,举人,贡士,进士。当然,主要名次还是我们熟悉的秀才,举人,进士(状元就是进士中的:第一甲第一名)


科举是进入仕途的最佳途径,却不是快速途径。


袁崇焕跟其他小孩一样,进入私塾,为“高考”备战着。


年幼的袁崇焕随家搬迁到广西藤县,袁崇焕跟其他小孩一样,进入私塾,为“高考”备战着。开始袁崇焕算是比较顺利的,一举摘下秀才。


秀才虽是功名的末流,也算一只脚踏进科举的门槛啦。对于普通民众,秀才是很不错的,朝廷有补贴(虽然仅够自己饱腹,但有比没有好太多了);可以进出衙门,有功名在身,见县官也不用下跪,还可以当当讼师,协助县里处理公务,搞点外快,再不济还可以当当私塾先生,帮村里写写对联,写写书信什么的赚点小钱。


秀才已经是穷人家眼里的香饽饽了,至少不用饿肚子。秀才的获取难度大致相当于获得名校学士学位。但小小的秀才怎么入得了袁崇焕的法眼。


二十四岁的袁崇焕顺利成为举人。在《范进中举》中,老秀才范进中了举人,一度高兴得精神失常。举人有多大的好处呢?中了举人,可以等朝廷有职位空缺时补录进去,家里很有经济实力的,去搞下关系机会就更大了。实在感觉自己不适合考试,可以去省里或府等机构做做小吏,也可以分享到实实在在的小权力。再不济,凭着自己举人的身份,去调停乡里纠纷,出入衙门赚点小外快也是有的。


当然,志当存高远的袁崇焕自然也不满足于举人。


可接下来,文曲星好像离开袁崇焕了。袁崇焕四次进京,都落榜而归。幸好袁崇焕有一股不达目的不罢休的干劲,要进就进高层,坚决干到底。可怜天怜见,1619年,36岁的袁崇焕(本文全用虚岁)终于进士及第。


考进士有多难呢?考举人难度已经堪比靠清华北大了,考进士难度很难用今天的考试难度来形容。用数据来说吧,进士三年才可以考一次,全国才录取一百来位(基本都是每个省前三名)。


简单来说,明清科举考试就是:高考+普通公务员考试+高级公务员考试这个流程(秀才-举人-进士)。考到进士直接有官做,官职至少就是县官。由于有功名这仕途敲门砖,只要人缘,能力别太差,熬到老,以三四品退休还是很有机会的。


虽然袁崇焕考到的是进士中的第三甲,在国子监进士中榜碑上排名很靠后,但是不管怎么说,袁崇焕还是个货真价实的读书人,考试天才。


谁有能料想这个普普通通的读书人,日后却能驰骋疆场,亲自杀敌报国。


即便袁崇焕这般才智,科举之路还要如此艰辛,至于有才智气运不佳的落榜才子更是数不胜数。成功=个人努力+气运。


运气这东西我们不知道什么时候会眷顾我们,我们能把控的就是坚持,就是不断努力,加大成功的几率。万一还是没成就,也不用太伤悲,不少比我们更有才华的人不也一样被埋没很久吗?


是金子总会发光,袁崇焕是怎么发光的?


2,步入宦海


袁崇焕没什么钱走关系,只能被分配到偏远的福建山区邵武当县长(大县曰县令,小县曰县长)。不过袁县长却没有县太爷的风范,超级亲民,最喜爱就是跟老卒拉拉家常,军事事无巨细,袁县长都超级感兴趣。


这袁县长做事也喜欢身先士卒,有一次一居民家里着火,他居然亲自爬上房顶去浇水灭火。勤政且如此,但是一个小小的山区县城,能干多大的事呢?


就在袁崇焕进士及第那一年,辽东(今东北地区)女真在努尔哈赤的带领下兴起,十多万大明精锐全军覆没,大明遭遇近二百年未有之大败。袁县长闲来苦闷啊!进士是及第了,官也做了,就是报国无门啊!


明制,福建布政使(省人事部兼民事部最高长官)每隔三年要带地方官到京城述职。好的升官,一般的留任,差的滚到。袁县长这么勤政,难道要成袁知府了?


袁县长政绩是超越绝大部分县官了,但是他没人事钱,知府这职位悬着呢!


御史中的奇葩(只干事实,不挑刺的御史)侯恂慧眼识珠,说袁崇焕这个人有大才,上书举荐袁县长。就这样,袁县长不但升官,而且还直接转为京官。


作为京官的袁崇焕超级高兴,不是因为官,而是因为这里离辽东很近。袁崇焕请了个长假,去兵荒马乱的辽东细细考察一番,回来感慨:“予我兵马钱粮,我一人足守此。”


几年前,辽东刚阵亡大小将校三百来人,努尔哈赤还时不时对关外仅剩的一点领土进行烧杀淫掠。一听到要到辽东当官,文武百官都吓得面无人色,拼命走关系调到其他地方。现在居然有个“疯子”自己想去?


一看到有人想背黑锅,这不少道貌岸然的官员抑制内心的欢喜,大言“君子成人之美”,极力将袁崇焕推向火线。于是袁县长转身一变成了袁宁道(宁远最高文官,四品,知府一般是五六品)望着袁崇焕远去的身影,不少官员叹息不已。有些甚至还带上自家儿子,来个现场教育,语重心长地说:“这就是说大话的下场”。


袁崇焕真的是在吹牛皮吗?前辽东经略(辽东地区最高军事指挥官)熊廷弼军事能力不俗,但是那野猪皮(“努尔哈尔”满语意为“野猪皮”)实在太厉害了,逼得熊廷弼一退再退,老是被朝廷责难。熊廷弼觉得这个也是去送人头的,不过还是忍不住问袁宁道用什么策略平辽?袁宁道言:“主守,后战”。熊廷弼听完拍手叫好。


就像囊括兵家巨细的《孙子兵法》仅有六千字一样,好战略从不多言。“主守,后战”说白了就是敌人来了,我先守着给他打,他打累了,就轮到我来打他。


来到宁远几个月后的袁宁道,遇到帝师孙承宗,两人一见倾心,相见恨晚。身为帝师兼辽东最高长官,还手握尚方宝剑的孙承宗对这个年轻人(相对而言)极为器重。


袁宁道提出“主守,后战”,“以辽人守辽土”(保卫自己家乡,自然用心些),“以辽土养辽人”(士兵平时有军饷,打赢还有土地分,作战自然更积极)。这些一针见血的主张与孙承宗不谋而合。


在两人的推动下,打造了固若金汤的关宁防线(从南到北,山海关-宁远-锦州)。山海关是大关,由七道城墙组成(没写错,就是七道),宁远是大城,锦州是最前沿的大城,此外这些大关大城中间还夹着不少小城,连城一片,相互呼应,后金铁骑只能望城兴叹。


击杀清太祖,却被乾隆列入忠臣甲等的奇伟书生——袁崇焕

(关宁防线)


此外,还组建一支以辽人为主的剽悍骑兵——关宁铁骑。关宁铁骑由难民组成,对后金“毁我田庐,杀我家眷”有着咬牙切齿之恨。此外,关宁铁骑还配备着三眼火铳(早期中国自产的一种枪,敌人距离远可以开枪射敌,杀伤力相当薛仁贵射出的箭,敌人来到身边还可以当做“锏”来用)。辽东百姓由于长期跟少数民族打交道,辽人的也精通骑射。


士气,装备,训练堪称天下第一的关宁铁骑人数从来不过万,直到明朝灭亡也一直无敌手。


再坚硬的堡垒的往往是从内部打破的,自古都如此,关宁防线差点也如此。鉴于八旗铁骑强大,努尔哈赤善用兵,辽东是京城的大门,大部分军队都只能防守,在野战中,明军在人数和战斗力全无优势可言。孙承宗采取蚕食进攻的思路,以锦州为前沿根据地,不断向北修小城池来蚕食后金。努尔哈赤气得直咬牙,却没有半点办法。


终于,机会还是来了。明军将领马世龙贪功冒进,擅自偷袭后金,结果偷鸡不成蚀把米,大败而归。此时朝堂已经被魏忠贤搞得乌烟瘴气,朝堂基本就是阉党的朝堂,至于奇葩皇帝朱由校江山美人都不顾,只想着做个好木匠。


这些小损失自然动摇不了整个关宁锦防线,但是阉党趁机弹劾孙承宗的过失,孙承宗被迫辞职。魏忠贤终于得以染指兵权,马上推荐阉党成员——高第掌控辽东兵马。


努尔哈赤最怕的孙老头已经走了。辽东还能守住吗?


3,独卧孤城


高第平时在兵部坐而论道,吹来吹去还行,到了前线慌成一团,觉得后金不可战胜,自己在前线危险得很,下令辽东军民带着物资器械一律都撤到山海关内。辽东军民自毁田庐,挥泪离开故土。


袁宁道坚决不撤走,慷慨激昂地说:“独卧孤城,以挡虏耳!”指挥军民坚壁清野,加固城池。袁宁道还邀回自己的家眷到宁远城,誓与宁远共存亡。


击杀清太祖,却被乾隆列入忠臣甲等的奇伟书生——袁崇焕

(袁崇焕纪念园)


数月之后(公元1626年正月),努尔哈赤带着全部家当六万铁骑光临宁远城,号称二十万大军。劝降无效,一场大战已无可避免。


说来努尔哈赤跟袁崇焕还是有些缘分,努尔哈赤带着十三套铠甲兴兵那年,袁崇焕刚好出世。当袁崇焕进士及第那年,努尔哈赤挑起萨尔浒之战,19万明军兵分四路,努尔哈赤以6万铁骑迎战了,先后灭其三路,另外一路明军匆忙退出战场方得以保全。


努尔哈赤何曾想到,这个青年将打破他的神话。


现在的努尔哈赤何其威风!四十年来,努尔哈赤东征西讨,统一女真各部,横扫辽东,打败明军,从未遇敌手。此时明军,明廷上上下下都患上恐后金症。


如果说此时的后金不善攻城,那真太小看他们了。他们有攻城的秘密武器——车营兵。


那是很结实的战车,四周蒙上铁皮和两层牛皮,再浇上水,士兵在后面推着战车前进。还不是单纯的前进,士兵还挽着弓,45度射箭杀敌。这些战车,明军的火铳,火箭,箭都奈何不了他们。这些战车的造型,清政府入主中原后一直当做高度机密保护着,严格限制使用,更不给流入民间,直到近代才被披露。


如此攻坚的战车,有武器奈何得了他们吗?


有!红夷大炮!


天朝“夷”字用得太多了,怎么突然来个“红夷”,红色的夷人,难不成这些大炮是从欧洲人购买的?


答对了!这些武器就是从葡萄牙这倒爷买的。


元代中国出现管型火器(至此,枪炮出世。开始枪炮不分家,后面口径大的曰“火炮”,口径小的曰“火铳”。)大致明朝初年(距今六百年),这些管型火器经蒙古,经中东,传入欧洲。欧洲崇尚工商业和科学技术,经过两百年的改进,到明末已经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此时欧洲的火炮威力,燧发枪性能也远超中国。


根据不少学者考究,明末到鸦片战争,中国战场上的威力大的火炮,都是洋炮或洋炮的仿制品(仿的总没有原装的威力大,但是总比土炮威力大)。


明末,一些先进士大夫深感边关危机,建议朝廷购买30门红夷大炮。袁宁道再三请求下,朝廷分配10门到宁远。袁宁道麾下金启倧深谙红夷大炮的操作,在加上一些土炮,组建当时极其强大的守城炮兵。


当八旗子弟推着战车过来时,黑洞洞的炮口也对着他们。随着阵阵炮响,这些所谓固如金汤的战车灰飞烟灭。八旗子弟不愧勇猛异常,踏着同伴的尸体,前仆后继的。


经过一整天的努力,踏着层层战友的尸体,终于有几队人马靠近城墙,他们借着战车的保护,借着这里是炮火的死角,拼命挖墙。袁崇焕急中生智,命令用浇着油的棉被,稻草包着炸弹扔下去。


这个爆炸威力倒不是特别,只是炸开后到处燃烧起来,堪比原始版的燃烧弹,明军美其名曰“万人敌”。当时正值隆冬,清军穿着厚厚的棉袍,大地燃烧成一片。火光烧到哪,哪就一片哀嚎。


战斗已经到这境地,杀红眼的努尔哈赤集中优势兵力,重点向南边的城墙进攻。南边是蒙古人满桂镇守着(满桂是宁远总兵,品级比袁宁道还高。但是明制,以文抑武,袁宁道反而是最高指挥官)。袁宁道带着最后的预备队支援南边,亲自上阵杀敌。最终堵住攻势,袁宁道左手也负伤。


经过一天一夜的激战,城下躺着数千具尸体,城池仍紧紧握在明军手中。在接下来的进攻中,一向不知死生的八旗军开始颓废起来,任凭将领鞭打刀劈或骂遍祖宗十八代,进攻都变得很不配合。


在一次炮响过后,八旗众军士纷纷赶过来抬走一人。不久,八旗军开始撤退。

原来这一炮击中了努尔哈赤。


身受重伤的努尔哈赤实在想不通自己一生纵横无敌手,怎么会败在一个小小的宁远城上,怎么会败在一个默默无名的袁崇焕手上。这是八旗军跟明军开战以来首次大败。


捷报传到京城,明廷一片欢腾。“八年来贼始一挫,乃知中国有人夷”。袁崇焕及其他将领满桂,祖大寿,赵率教等都得到升迁。


袁崇焕升迁为辽东巡抚兼兵部侍郎,明制,行政单位为省-道-府-县。县(最高长官县令)的地盘基本跟咱们现在一个县差不多,府(最高长官知府)基本就是地级市,道(最高长官道员)是几个地级市,省的地盘基本跟今天的省一样。


这时袁崇焕叫袁巡抚,整个辽东军政事务的第二领导(最高领导是辽东督师王之臣),关外基本都是他话事。


几个月后,愤愤不平的努尔哈赤撒手离开人间。


努尔哈赤的儿子皇太极继承汗位,改“女真”族名为“满洲”,改国号“金”为“清”。新官上任三把火,更何况新皇即位。皇太极磨刀霍霍平,正准备大干一场。


4,今非昔比


此时的袁崇焕已经是袁巡抚,再加上朝廷特许,关外事务由他全权负责,再也不用受到高第这类渣渣的瞎指挥啦。


一个人要成大事,必须有强大的团队。袁崇焕的团队猛将如云。


袁崇焕的最强助手——勇将祖大寿。祖大寿土生土长的辽东人,手里有着强大的祖家军,祖大寿是吴三桂的舅舅。不过这时的吴三桂还是小朋友,袁巡抚这时用的是吴三桂的老爹吴襄。


八旗子弟一向烧杀劫掠,主要产业跟今天索马里一样就是抢。辽东百姓深受其害,作为辽东望族代表,祖大寿更是渴望收复辽东,恢复辽东的宁静。袁巡抚主张“以辽人守辽土”,“以辽土养辽人”的深得民心,袁巡抚坚决的作战意志感染着关宁铁骑,袁巡抚过人的军事部署让祖大寿这猛将佩服不已。


祖大寿和祖家将是袁巡抚的忠实粉丝,强悍的关宁铁骑是袁巡抚的嫡系部队,最厉害的杀手锏。


此外,袁巡抚还有能独当一面的猛将赵率教,智勇双全的何可纲,豪爽且善于笼络蒙古骑兵的满桂,善于操作火炮的金启倧(在宁远大捷中已阵亡)。


祖大寿,赵率教,何可纲是袁巡抚的铁杆部下。满桂时任右都督,品级比袁巡抚还高,只因袁巡抚调度有方,勉强服从调遣。这四大金刚个个不俗,都是当时难得的名将。


宁远大捷后,袁巡抚知道清军肯定会来报复,极力恢复关宁防线的防署,加紧提升关宁铁骑的战斗力,加紧修缮城池。与此同时,清军也加紧行动,先出兵攻打明廷属国朝鲜,断了明军的右臂。朝鲜跟几十年前倭寇入侵一样,还是很不禁打,仅仅一个月就臣服于清朝,袁巡抚都来不及组织救援。


该来的终于来了。1627年5月,皇太极率领满蒙十万大军进攻锦州,锦州告急,八旗铁骑万般激战,赵率教坚守不出。袁巡抚一面加紧让朝廷从关内调兵支援,一面加紧宁远的部署。锦州使者跑来三次,袁巡抚都没救援锦州。


原来努尔哈赤和皇太极知道明军防守过多,再加上不擅长野战,惯用“围点打援”来消灭明军。谁知袁巡抚就是不上当。无奈之下,皇太极只得分兵,留下部分兵力包围锦州,自己亲率主力去宁远找袁巡抚算账。


啊!皇太极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


袁巡抚居然在宁远城下列阵要跟他决战。真是求之不得。此时皇太极手握六万铁骑,袁巡抚在城外才列阵约三万五军士,看来今天可以一雪复仇啦!


皇太极按捺着内心的欢喜,吹起总攻的号角,准备坐看崩溃。


结果看到却是自己的崩溃。


"满洲不满万,满万则无敌”。这这这怎么可能呢?


原来袁巡抚是要跟你决战,但是没说不放炮。呼啸而来,遍地开花的炮火重创皇太极的后续部队,清军人数没法占优势;好不容易靠近些,这时关宁铁骑的三眼火铳猛射个不停,清军损失惨重;终于可以短兵相接了,清军发现这群关宁铁骑都来拼命的,有着杀一个够本杀两个有得赚的拼劲。


如此打法,皇太极只能哑巴亏,只得下令撤兵到五里外火炮火力之外。


从此,袁巡抚发明制服清军的作战方式——背城列阵


皇太极很想撤军,但是新皇上任的他这样撤军实在太没面子啦!突然传来,锦州的明军居然敢出城杀得他们的军队措手不及,看来后路不稳定啊!


当还在纠结面子问题之际,明军大将毛文龙率水师偷袭他们的大后方。


无奈之下,皇太极只能退兵。明廷,明军一片欢腾,称“锦宁大捷”。


锦宁大捷,皇太极还是用“历史会重演”的观点看待事物,以为明军还是不擅长野战,贸然出击,谁知今非昔比。历史会重演是建立在一切条件都一样的前提下,才会重演的。关宁铁骑并非昔日的明军,这个关键条件变了,历史只能反过来演。


关宁防线,关宁铁骑,袁崇焕注定要成为皇太极父子两人一生的噩梦。


著名历史学家孟森认为,明朝有两大祸患,第一是太监,第二是言官。我觉得应该倒过来,第一是言官才对。能仗义执言的言官凤毛麟角,能像侯恂一样慧眼识珠的言官也是极少数。绝大部分倒是很勤快,很勤快地阿附皇帝,阿附权监,啥事不行,搬弄是非最拿手。


看到明御史,我总想呸几口。不!至少要呸个十口。


即使锦宁大捷打得这么精彩,言官还是能挑刺,说袁崇焕居心叵测,想消灭异己,不救援锦州。


只能说这些言官是得了白内障而且加耳聋的。明军那么多次被清军围点打援导致全军覆没的情况,你们没看到,总有听到吧?


言论太自由,往往也给不少想哗众取宠的人机会。今天的美国军政要员掀起“病毒是中国制造的”等吸眼球的奇葩理论,特朗普大话连篇哗众取宠,来个“注射消毒液一分钟可以治疗新冠病毒”等等都是言论无限自由化的恶果。


反正说大话假话又没事,干嘛不说啊?事实在这些人眼里完全就是可有可无的。


在言官的弹劾下,袁巡抚被迫辞职,回到东莞老家。


5,牛皮吹大了


书生最大的毛病就是不切实际,喜欢吹牛。尽管袁崇焕军事才华横溢,还能亲自上阵杀敌,还是有传统书生这些陋习。


袁巡抚才辞职几个月,一代天子当木匠的朱由校生命走到终点,17岁的朱由检接替哥哥的宝座,登机称帝,年号崇祯。


刚登机的朱由检显极其少年老成,知道魏忠贤的阉党遍布朝野,先麻痹魏忠贤,接着慢慢削弱魏忠贤的势力,最后又以雷霆之势剪灭魏忠贤及余党。第二年召回袁崇焕。


崇祯先极力称赞袁崇焕过去在辽东的功绩,又表达自己求贤若渴和实现国富民强的雄才大略。君臣合拍,崇祯向袁崇焕请教怎么平定辽东,袁崇焕说,以辽人守辽土,以辽土养辽人,防守是正规的策略,攻战是变通的策略,和议是辅助策略的说法。执法在循序渐进而不在突变猛进,在追求实效而不在贪图虚名。


崇祯深以为是,问袁崇焕多久可以平定辽东。激动之下,袁崇焕言,“计五年,全辽可复。”崇祯于是拜袁崇焕为督师兼兵部尚书,督师蓟辽、兼督登莱、天津军务,几乎将京城外围的边境部署都交给袁督师打理。


当给事中许誉卿问袁崇焕复辽的时间,袁督师想起一时头脑发热夸下海口了,暗自叫苦,只得推脱实现五年平辽需要兵马钱粮供应充足等等。


五年平辽在袁崇焕眼里是规划,在崇祯眼里是他立下的军令状,这将成为双方没法弥合的裂痕。崇祯竭尽全力支持袁督师,赏赐袁督师尚方宝剑便宜行事,督促六部供应袁督师所需的一切兵马钱粮,甚至还答应帮袁督师挡挡言官那些恶口。


农耕民族缺乏战马,要战胜流动性极强的游牧民族实在太难了。想当年明成祖朱棣在明朝极盛之际,他也深谙兵法,五次深入漠北都没能彻底平定蒙古。当今兴起的满洲,兵力之强盛,皇太极之雄才大略,远非当年蒙古所能比拟。


夸下海口的袁督师只能硬着头皮上,力图五年内重挫清军,勉强交差。


6,妄杀毛文龙


有了皇帝的信任,有了尚方宝剑的袁督师积极备战辽东军事,也计划从海陆两面夹击清军。


当时附属国朝鲜已经臣服清军了,还有谁能在清军后方给他致命一击呢?


有!皮岛上的毛文龙。


皮岛原本只是离鸭绿江不远处的一个无名小岛,在明末却成了一个及其重要的军事重镇和经济特区。


毛文龙大袁崇焕8岁,浙江杭州人,当袁崇焕还是一枚小小的秀才,还在鏖战“举人”这功名之际,30岁的毛文龙过继给辽东的伯父,同年,勇力过人的毛文龙在武举一举获得第六名,成为百户,不久又升为千总(一般为六品)。


当时努尔哈赤不断兼并女真各部落,辽东形势日渐紧张,毛文龙深感危机,对山川形势和敌情都加以考察。


机会总是给有准备的人。在萨尔浒之战后,明军打败,溃兵奔逃千里。毛文龙仗着对辽东地形的熟悉和过人的胆量,竟然从海路杀个回马枪,乘虚杀死后金镇江的守将。努尔哈赤后方着火,派大军围剿毛文龙,毛文龙泥鳅一般滑到不远处的皮岛。


皮岛本来是个贫瘠的小岛,毛文龙扎个后方,深得当时辽东巡抚王化贞的赏识,朝廷也开始给他拨钱粮。辽东难民也闻声逃到皮岛寻求庇护。岛上开始大兴土木,经济也开始兴旺起来。


毛文龙不但会打仗,还会搞经济,无论是走私还是正当贸易都做得有声有色。途径皮岛的商船,频繁往来于中日朝后金多方,皮岛俨然成为一个经济特区,毛文龙也赚得盆满钵满。


后金铁骑打明军马上来马上去,打赢就打,打不赢就跑,你有本事学我呀!毛文龙同志还真学了,船上来船上去,时不时打下后金向朝廷讨钱讨封赏,气得努尔哈赤咬牙切齿,但是没水师,也不擅长海战,没辙。


毛文龙在登莱巡抚袁可立的支持下多次主动出击斩获后金,甚至还攻城略地,控制辽东半岛,更深入威胁后金大本营盛京(今沈阳)。朝廷赏赐颇丰,毛文龙得以身居一品,还成为挂印将军,还拥有尚方宝剑。每一样,无不是每个臣民梦寐以求的。


后来毛文龙居功自傲,朝廷已经议论纷纷。毛文龙还是我行我素,反正我孤悬海外,军队也都只听我的。


此外,毛文龙还善于驾驭人,就连部分蒙古人,女真人都乘船来归附他。后来清廷册封的三藩中的耿仲明,尚可喜就是他的部下,还有被清廷封为定南王的孔有德也是毛文龙的部下。这些汉奸虽然行径很无耻,但是能力都很强。


能镇住无赖的,往往是那些更无赖的人。毛文龙能驾驭这些人猛人,其能力可想而知。


袁督师要光复辽东,现在从山海关到锦州主将都是祖大寿,何可纲,赵率教这一干人,绝对服从他的。海面的毛文龙可不听他的,万一坏了袁督师的大局怎么办?


袁督师先给毛文龙一大棒,要求商船都要改去他控制的华觉岛,不能去皮岛,毛文龙眼见财路断绝,仰天长叹咽喉被扼住。当毛文龙正愁着接下来的日子不知怎么办之际,袁督师给他送来十万两白银和大量粮草。


一会给大棒一会给萝卜的,毛文龙决定亲自去会见这袁督师。袁督师要求在毛岛安排他的人,毛文龙不给干。袁督师跟毛文龙拉拉家常,军旅生活苦啊!刀里来刀里去的,杭州老家的美景正等着你呢(让他提前退休)。毛文龙在皮岛快活得像个土皇帝,哪舍得手中的权力。


望着桀骛不驯的毛文龙渐渐远去,袁督师杀气腾腾。


袁督师为什么不在自己的地盘杀毛文龙呢?因为袁督师要在毛文龙的地盘杀他,才好趁机收拢他的旧部。


袁督师跟毛文龙约好一个月后在他的地盘——双岛(辽东半岛附近的小岛会面),双雄双岛,大家和乐融融,白天登山观海,晚上喝酒作乐。袁督师作最后争取,半打交情半让毛文龙要服管,毛文龙一直推辞着。直到第四天喝酒中,袁督师突然责难毛文龙的十二条罪状:钱粮不受管辖,谎报战功,走私,干海盗,给魏忠贤立碑,在辽东丧师辱国,好色等等。


明律严苛,这些很多是可以构成死罪,但是在明末吏治极其腐败之际,这些事几乎是官都会做的。况且毛文龙朝廷欠军饷已经是家常便饭,毛文龙搞来的收入大部分都补贴给军队了。


袁督师亮出皇帝的尚方宝剑斩杀毛文龙。且宣称一切跟毛文龙的部下无关,还将带来的十万两白银赏赐给毛文龙的部下,并表示其他人照样还会受到重用的。接下来,袁督师在辽东半岛,皮岛换了一批亲信将领,毛文龙的旧部调往他处效命。


不得不佩服袁督师的大智大勇,以区区数人,几下大棒加萝卜,就搞定了毛文龙和他的部下。自己没受伤,毛文龙的部下没哗变,海上以后都是自己的亲信。


过程很精彩,但结果很严重。


第一,毛文龙虽然不服管,但连袁督师自己也不相信他会反叛。毕竟朝廷给毛文龙是一品,边疆大帅,他在岛上快活得像个土皇帝,手下军士大多也跟清军有仇。对于清朝这个胡人的山寨版朝廷他是很看不起的,要做汉奸,他更不愿意干。


第二,毛文龙虽然耗费明朝不少钱粮,但是他确实有军事大才和用人大才。毛文龙一死,千里海域,还有那些难民,枭雄,海盗等无人能驾驭住。皇太极就可以高枕无忧,再也不用担心这帮船上来船上去了。


第三,跟电视严重相反,尚方宝剑主要是皇帝赐给大臣嘚瑟的,并不是给擅杀大臣的,生杀予夺是皇帝的特权。特别是崇祯疑心病重,更是觉得给你袁崇焕三分颜色,你还真的开染坊啊?


袁督师这回失算了,不是一般的失算,而是很严重的失算。他严重低估毛文龙的作用,严重高估手下能替代毛文龙,严重高估皇帝对他的信任。


毛文龙按律是该杀,按形势却不能杀,袁督师自己更不能去杀他。


深谙权谋的崇祯知道暂时还是要依靠袁督师,袁督师上书表示罪过,崇祯克制自己的一万把火,回复道,杀得很好,很对。


自古又有多少个皇帝能容得下大臣可能威胁到他的巍巍皇权,可能也一定要变成不可能,更何况这皇帝是疑心病重的崇祯。


接下来的袁督师应该是命悬一线的,可惜他还以为皇帝很信任他。


7,千里勤王


1629年冬,皇太极实在被关宁防线打怕了,在地图上画个半圆,绕道蒙古,率满蒙十万铁骑直抵河北遵化,离京城只有几百里,朝野无不恐慌。


袁督师得知后,下令离京城近些的赵率教先率领两千铁骑救援遵化,亲自率领九千关宁铁骑,下令“粮不再给,马不再秣”,以最快的速度拦截清军。


当袁督师接近清军发现一个极大的坏消息,爱将赵率教与清军一部遭遇,寡不敌众,已经全军覆没。还有另外一个天大的坏消息,清军跑了,不是跑回老家,而是跑到京城。


袁督师大惊,率领关宁铁骑主力入京勤王。袁督师来到京城看到清军正四处烧杀劫掠,哭声嚎天动地。他按住怒火,他知道,关宁铁骑再强,以一敌二已经很难了,现在只有背城列阵,等待清军来战才有胜算。


清军在京城郊外大肆劫掠五天,城中的官民见到自己产业被毁,纷纷痛骂袁崇焕不敢出战。甚至有人直骂是袁崇焕“引清军入城”。崇祯倒是很体贴,召见袁督师,赞许他勤王有功,还解下自己的大衣,说现在京城风大,给袁督师保暖。


终于,清军发动进攻。关宁铁骑本身就勇猛异常,更何况袁督师亲自披挂上阵,手下还有祖大寿,吴襄等一干猛将。但是八旗铁骑马从来也不弱。尽管袁督师有城头的炮火支援,还是打得很吃力,甚至中军都被清军冲进来,袁督师左劈右砍,清军越围越多,眼看就要为国捐躯了,幸好其他猛将也及时杀进来救出袁督师。


最终清军不支,损失惨重,撤出战场。


几天后,清军发动全面进攻,还想进北京城抢一番。剽悍的关宁铁骑再次告诉他们,你们不行。


眼见各地勤王的精锐部队也纷纷赶来,京城外清军也没绝对优势了。皇太极退军到北面,准备随时回老家。


得知清军已经退出北京城郊,崇祯大喜过后,杀气腾起,召见袁督师来商量发军饷。


袁督师在保卫战中立大功,雄赳赳步入皇宫。谁知崇祯劈头盖脸就质问:你为什么擅杀岛帅毛文龙?清军为什么能长驱直入(说好的五年平辽,结果倒给人家打上门)?袁督师惊愕不已,心想,杀毛文龙你不是说杀得好吗?清军也不是在突破我的防区过来的。袁督师刚想解释,崇祯当即叫人拿下袁督师,暂时收监。


遇此突变,周边的大臣也惊愕不已,他们虽然骂袁督师没保护好他们的产业,但是至少知道清军还没走远,袁督师此时万万杀不得。在一旁的祖大寿更是惊恐万分。没想到崇祯对祖大寿却十分温和,当即还下令袁督师的关宁铁骑现在都由祖大寿全权指挥,还升了祖大寿的官职。


惊魂未定的祖大寿回到军营,想了想,撂下话,关外军务紧急,我带部队先回关外。清军还没走远,明军最能打的部队倒走远了,这下可急坏崇祯和大臣。崇祯选择一条道走到黑,大臣坐不住,六部官员组织个探监团,轮番劝说袁督师让祖大寿回来。


袁督师受到这么大的冤屈,开始不肯写信让祖大寿回来。最后还是以民族大义为重,写信让祖大寿回来。


已经飞马到关外的祖大寿看到袁督师的亲笔信,知道袁督师还活着,泣涕流泪。又赶回京城。


各地勤王军队越聚越多,在袁督师的前领导孙承宗的统筹之下,皇太极布置在关内的退路也被切断。皇太极深感大明气数未尽,只能放弃这奇袭。


清军终于跑了,跑到关外了。满朝松了一口气,接下来要重点处理一个人——袁崇焕。大部分大臣还是有头脑的,纷纷上书请求放了袁崇焕,疑心病重的崇祯想不到袁崇焕在朝廷居然还有这么多支持者,大怒之下,上书请求放人的官员,轻则被骂,重则被降职处分。还有,祖大寿这一干人,皇帝的话居然是耳边风,袁崇焕叫他们回他们马上就回,看来关外武将都是只听袁崇焕的。


崇祯细思极恐。更坚决要杀袁崇焕。


这时,善于揣摩圣意,善于整人的言官来了。


言官纷纷上疏列举袁崇焕的罪状。最终崇祯亲自圣裁,袁崇焕通敌卖国,擅杀岛帅,按律凌迟。


得知自己将被凌迟,袁崇焕并没有害怕,留下绝命诗:


一生事业总成空,

半世功名在梦中。

死后不愁无勇将,

忠魂依旧守辽东。


悠悠千古,时隔四百年。每每读起此诗,总令人眼圈发红。都要被人千刀万剐了,还在担心辽东局势,还在想着守边关。


崇焕死,明亡矣!


十二年后(1642年),松锦之战中,明军主帅洪承畴率领的十三万边关精锐被皇太极打得全军覆没,洪承畴降敌。大明家底彻底输光,灭亡已经是时间问题了。


毕竟,不是每个主帅都能跟袁崇焕一样以弱胜强。


十四年后(1644年),闯王李自成进京。当时唯一有救援实力的大将吴三桂和拥兵自重的左良玉拖拖拉拉勤王,他们才走到半路,崇祯已经自挂东南枝了。


毕竟,不是每个大将都像袁崇焕一样会豁出一切千里勤王。


不知到地下的崇祯会对袁崇焕说下什么。


后记


很喜欢读史书的金庸曾言,袁崇焕是古希腊式的悲剧英雄。


崇祯后期被贬的余大成绕道到广东东莞,哭祭袁崇焕,将袁崇焕比作岳飞。


细想,袁崇焕跟岳飞的遭遇还真相似。


他们两人虽然相隔五百年,都是对付着残暴的女真,都取得不凡的战绩,都几乎扭转了战局,都死于自己人的手里。


但是,袁崇焕是悲剧中的悲剧。如此英雄人物,却被自己人千刀万剐。被忽悠的民众还争相买他的肉来下酒,据说袁崇焕一块肉居然拍卖出十两白银。


后世不少人拿毛文龙来说事,说袁崇焕专横独断,说毛文龙在的话辽东战局将彻底不一样云云。人无完人,岂能以一次误判来否定袁督师整个人。


纵观袁崇焕一生,蛮荒之地苦读的书生,福建山区的县长,独守孤城的宁远道,统领关外事务的辽东巡抚,威震天下的蓟辽总督,被捕下狱的大将,冤屈受刑的囚犯。


无论得意,失意,起落,他始终坚持着,坚持着为国为民。


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他还在想着镇守边疆,其赤胆忠心足以照耀千古。


岳飞曾言,文臣不爱钱,武将不怕死,天下太平矣。袁崇焕作为文臣不谋私利,作为武将身先士卒。


他天资卓越,是个军事天才,铁骨铮铮,是为民请命的代表,是民族的脊梁。


怪不得梁启超也大赞袁督师为千古第一大英雄。


就连乾隆也喜欢上袁督师,不管先祖死于袁督师手上,硬是将袁崇焕列入到《忠臣传》,也为袁崇焕修祠建庙。


明亡主要在于崇祯。


崇祯可以说是最奇葩的一个亡国之君,他不好酒色,很节俭,衣服破了也舍不得换,让皇后补好再接着穿。也很勤政,经常没日没夜批阅奏折。


但是他疑心病重,刻薄寡恩,还喜欢玩弄权术。


崇祯帝临终言:“诸臣误朕也,国君死社稷,二百七十七年之天下,一旦弃之,皆为奸臣所误,以至于此。”


只能说崇祯说对一半,他少年老成,喜欢玩权术,用权术玩死了袁崇焕,孙传庭,卢象升等忠臣宿将。大臣一看这是个喜欢玩阴的主,也跟崇祯玩起太极。结果,忠诚且能力的文臣武一般不会玩阴或不愿跟皇帝玩阴,纷纷出局,只剩一群奸小继续跟崇祯玩牌,直到大明灭亡。


大道至简,一个领导不精诚待人,只想玩阴,手下也会跟你玩阴。尽管你是拍板的,你一个人还是玩不过众人。玩到最后,你累,大家累,形势也累。


--------end--------


参考资料:

《明史》

《明朝那些事儿》

百度百科等其他网络权威资料


这里没有八卦,用深度解读名人。这里三分资料说三分话,十分资料说九分话。欢迎大家关注下,也多多留言,与您共话天涯。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公众号:xudelass2


版权声明:本文源自 网络, 于,由 楠木轩 整理发布,共 12551 字。

转载请注明: 击杀清太祖,却被乾隆列入忠臣甲等的奇伟书生——袁崇焕 - 楠木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