樱桃沟里有“人间仙境”,明末就有“退翁”在此著书立说

北京西山寿安山西麓、北京植物园卧佛寺西北侧,有一条自然沟谷名为“樱桃沟”。关于樱桃沟的第一个文献记载,来自一个“幽人”,那时的樱桃沟还叫“退谷”:“京西之山,为太行第八陉,自西南蜿蜒而来,近京列为香山诸峰,乃层层东北转,至水源头一涧最深,退谷在焉;后有高岭障之,而卧佛、黑门诸刹环蔽其前,冈阜回合,竹树深蔚,幽人之宫也!”(《天府广记·退谷》)
樱桃沟里有“人间仙境”,明末就有“退翁”在此著书立说
▍游客漫步于樱桃沟内水杉林间,身边不时飘起阵阵薄雾,让人仿佛走入了人间仙境。TAKEFOTO供图
这个“幽人”就是孙承泽,“退谷”是孙承泽来后才有的名字;因为下定决心告别仕途时,孙承泽给自己起了一个号,“退翁”——既是与自己的过去告别,也是与这个纷扰的世界告别。他在退谷著书立说、以文会友,完成了对生命的重塑,让自己原本复杂的人生,以新的形式留名后世。
孙承泽(1593-1676),字耳北,号北海,又号退谷,一号退谷逸叟、退谷老人、退翁,山东益都人,世隶顺天府上林苑(今大兴采育人)。崇祯四年(1631),三十八岁的他中了进士,赴河南陈留任知县,也许是初为“父母官”,“政绩不显”。崇祯八年(1635),他转任祥符知县。当时,陕北农民起义军屡入河南骚扰,孙承泽领兵固守,同农民军作战,保护了一方百姓。不仅如此,他“教民孝悌,恳切诚笃,刻功过格,口讲指画,务积诚感人,民多革心。在任三载,乡农不赌,勾摄悍吏”。在明末浑浊的官场中,孙承泽是一股难得的清流。
崇祯十年(1637),四十四岁的孙承泽“以卓异,授刑科给事中,历升户、工左右给事中、刑科都给事中”。尽管品秩不高,仅相当于地方的知县,但他可以参与议政,有举荐权与封驳权。这个位置仕途广阔、升迁便捷,在明代史料中可以发现不少给事中连升几级,甚至有从七品一下子升到三品的奇迹发生。
孙承泽是个有上进心的人,为力挽正在倾倒的大明王朝,他“叨叨疏奏”,给皇帝出了好多主意。只可惜大明王朝已经无药可治,他的奏疏于事无补。
此时的孙承泽很有成就感,也很满足,但1644年的“甲申之变”,让他的命运轨迹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孙承泽是书生,忠君思想一直刻在他的骨子里,明朝的灭亡令他痛心,使“知天命”的他做出了殉道之事:为了效忠明朝,他悬梁自缢,却被书童救下;他吞服毒药,却因苦涩难耐吐了出来。为了表示必死之心,他拉上儿子跳井,结果又被人给救了。这些画面好尴尬,任谁都不忍回看。
命运弄人。仅仅入城四十天就亡了的大顺政权,逼迫“没死成”的孙承泽当官,虽然并未履职,这个大顺给的“官职”却为他的人生履历增添了永远洗刷不掉的污点。
随后,在怀柔政策的拉拢之下,孙承泽又成为清朝的官员。短短五十天之内,他经历明、大顺、清三朝,侍奉了三朝皇帝。“气节”一变再变,不仅让别人看不起,最难受的是他自己,因为他想做一个好官。他不知道自己错在哪里,为何命运总是跟他开玩笑?
孙承泽在清廷任职十年,频繁调迁,由太常寺历大理寺、吏部、兵部,虽加太子太保、都察院左都御使衔,并没有得到实际的重用。因举荐失误被参,他心灰意冷,于顺治十年(1653)辞职,结束了他的宦海生涯。
退出政坛的孙承,在北京有好几个住处,但他主要住在前门外臧家桥西的“孙公园”,这里有他藏书的“万卷楼”。万卷楼下有花木繁茂的庭院,有会客的大厅“研山堂”,还有一座大戏楼。几百年过去了,只有后来改建为安徽会馆的大戏楼尚存。
孙承泽很有眼光,在一般人游览到西山卧佛寺便停止的时候,他探索自然的脚步已经深入卧佛寺西北的山谷中。沟谷地貌结构呈梯形、树枝状分布,水源充足、植物繁盛,因背靠高山,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是一处理想的世外桃源。清顺治十一年(1654),这个“三朝臣子”终于找到了一个可以纵情放歌的地方——退谷,六十一岁的他在此地筑退翁亭、“云桧书巢”和“水流云在”之居,开始了隐逸的生活。
每年深秋,孙承泽都来退谷居住,到第二年春天再回到城里。他在《退谷志》中写道:“谷口甚狭,乔木荫之,有碣曰退谷。谷中小亭翼然,曰退翁亭,亭前水可流觞,东上则石门巍然,曰烟霞窟。入则平台南望,万木森森,小房数楹,其西三楹则为退翁书屋,一榻一炉一瘿樽,书数十卷,萧然行脚也。”好友王崇简为他的《退谷志》作跋,盛赞这里的景色,将退谷和柳宗元的“愚溪”相提并论,认为退谷必会因为孙承泽的隐居而扬名。
孙承泽在退谷的生活日常是怎样的呢?他自己曾有描述:庚子四月之朔,天气渐炎。晨起坐东篱书舍,注易数行。闭目少坐,令此中湛然无一物,再随意读陶韦李杜诗、韩欧王曾诸家文及重订所著《梦余录》、《人物志》诸书。倦则取古柴窑小枕偃卧南窗下,自烹所蓄茗连啜数小盂。或入书阁整顿架上书,或坐藤下抚摩双石,或登小台望郊坛烟树。倘徉少许,复入书舍,取法书名画一二种反复详玩,尽领其致。然后仍置原处,闭扉屏息而坐。家居已久,人鲜过者,然亦不欲晤人。老人畏热,或免蒸灼之苦矣!
晨起研究《易经》,心境淡然无尘,而后随手捻来一本诗文读上几行,再修订自己的著作。感到些许疲惫了,便煮一壶茶半躺在南窗下,用精致的杯盏慢慢啜饮……这是所有读书人梦寐以求的生活啊!
樱桃沟里有“人间仙境”,明末就有“退翁”在此著书立说
▍孙承泽的《庚子销夏记》
因孙承泽的隐居,退谷俨然成为其时文人墨客雅集的场所。拜访退谷的客人不仅有朝廷重臣、新贵,也有与孙承泽惺惺相惜的“贰臣”。他们或来探望师友,或来切磋学问,或来品鉴孙承泽所藏的文玩书画。游赏、宴饮于山林之间,众人心神相契、天机融畅,因此留下了很多盛赞退谷美景的诗句。
顺治十一年春(1654),被清廷招用、与孙承泽同年中进士的诗人吴伟业(吴梅村)前来拜访,他作了一首《退谷歌》,其中“送君还山识君屋,庭草仿佛江南绿”一句,让退谷的春天有了江南色。著名藏书家、文学家,后来名列“贰臣传”的梁清标也作了一首《退谷歌》,在《退谷歌》中,他把孙承泽的退谷与韩昌黎的盘谷进行了一番对比:“昌黎昔日称盘谷,泉甘土肥繁草木。高风千载如见之,纷纷尘世谁相逐。如今再睹北海翁,岩栖独蹑西山麓。西山云气和溟濛,阴阴竹树幽人宫。飞瀑潺湲悬素练,老松天矫蟠虬龙。碧苔黄叶林中寺,白鸟青萍水面风。一自上书辞凤阙,入山长揖烟霞窟……”
孙承泽能够用个人的感召力把朋友引到西山的偏僻山谷里,这是以他丰厚的学识和收藏作为支撑的。他“以谈经史、古籍为乐”,还精于鉴别书画,收藏颇丰,其中不少藏品是朋友之间的相赠或互换,但多数还是他从集市上甄别购买的。藏书家缪荃孙评价孙承泽:“京师收藏之富,清初无逾孙退谷者。盖大内之物,经乱皆散佚民间,退谷家京师,又善鉴赏,故奇迹秘玩咸归焉。”对此孙承泽也很自得:“千秋名迹,幸多寓吾目焉。”
从顺治十年(1653)去职,到康熙十五年(1676)去世,二十三年时间里,孙承泽安心著述,成果颇丰,仅《四库全书》著录的就有二十三种之多。他的著述涉及史学、经学、艺术等诸多领域,其中《天府广记》、《春明梦余录》是研究北京历史地理的必备之书。
樱桃沟里有“人间仙境”,明末就有“退翁”在此著书立说
樱桃沟里有“人间仙境”,明末就有“退翁”在此著书立说
▍孙承泽的《春明梦余录》是研究北京历史地理的重要书籍之一
伴随历史演进,退谷又因一谷的山樱花被人们喜爱,最晚在康熙年间有了“樱桃沟”这个名字。皇帝喜爱西山的景色,在卧佛寺设行宫,但樱桃沟自孙承泽之后因缺乏修缮再次败落,晚清时落入太监手中。
民国时,周肇祥买下了樱桃沟。周肇祥号养庵,又号无畏居士,自称退翁,北洋政府时期曾任奉天警务局总办、湖南省代理省长、河南省财政厅厅长、清史馆提调等职。周肇祥工诗文,通文史,精于文物鉴赏,晚年潜心金石书画,他用这样的方式与孙承泽“神会”。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樱桃沟与卧佛寺划归北京市园林系统管理。上世纪七十年代在沟谷里种植的水杉,如今已葱郁成林,林中栈道蜿蜒、溪水潺潺,成为都市人的心灵向往之所。
樱桃沟里有“人间仙境”,明末就有“退翁”在此著书立说
▍樱桃沟水杉林
抚今追昔,樱桃沟的溪水送走了多少难忘的岁月?人们在游览樱桃沟、于退翁亭小憩时,是否还记得在历史上这里称为“退谷”,是否还记得住在“退谷”里的“退翁”孙承泽呢?(责编:张逸良)
来源:北京晚报·五色土|作者李明新
编辑:姜宝君
流程编辑:吴越

版权声明:本文源自 网络, 于,由 楠木轩 整理发布,共 3220 字。

转载请注明: 樱桃沟里有“人间仙境”,明末就有“退翁”在此著书立说 - 楠木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