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为兴唐名将,郭子仪和李光弼的境遇为何大不相同?

作为封建帝国来说,“飞鸟尽、良弓藏”应该算是常态。但是在唐朝,老实说这种情况倒不是必然发生的,随唐太宗李世民征战一生的将领们,最后结局都不错。安史之乱以后,郭子仪和李光弼两大名将分别走向了不同的人生结局,这种情况也不能说是鸟尽弓藏,而是因为两个人的情商高低截然不同。两个人的谋身能力,简直一个在天上,一个在地下。

同为兴唐名将,郭子仪和李光弼的境遇为何大不相同?

李光弼是军人世家出身,治军严整,作风强硬,能打硬仗。作为一个将领,这种品格是十分难得的。太原之战,李光弼仅带领数千人,就敢面对史思明的十万大军,并能战之而胜;

河阳之战,李光弼既用巧计又敢于冲锋,缴获辎重无数,俘虏多名敌人将官。这两战保证了潼关和长安的安全,对安史之乱的平定有着巨大的作用。应该说,李光弼作为一个将领,不仅是合格,简直就是杰出!

同为兴唐名将,郭子仪和李光弼的境遇为何大不相同?

可是,如果他把这种行事作风放到复杂的朝廷上,就十分不合适了。

唐朝的朝廷,由五种人组成:皇帝、士族、官员、宦官、军人。这五种人,老实说一种都得罪不起。皇帝有最高的人事任命权,官员有审核权和地方治权,宦官有直接影响皇帝的能力,士族有地方资源,军人不用说,有最硬通的武装力量。一个人如果想要在朝堂上有一番作为,必须同时和这五方面的人搞好关系,否则任何一方掣肘,都会带来灭顶之灾。可是李光弼太过严格,几个动作,直接把这五种人全都得罪了。

一、怒杀崔众,深陷危局

发生在太原之战前夕的崔众事件,是李光弼自我毁灭的缩影。当时太原节度使王承业软弱无能,处理不好地方事务。面对即将来临的大战,朝廷不敢用他。于是唐肃宗派出御史崔众,先从王承业那里把军政大权收过来,等到李光弼到来之后,再移交给李光弼。

同为兴唐名将,郭子仪和李光弼的境遇为何大不相同?

崔众此人,虽然史书没有写明,但是九成九是顶级豪门清河崔氏的人,因为他嚣张跋扈的态度真的不像寒族的人。他初见王承业,就一点儿面子都不给,经常当着众人的面羞辱于他。王承业本就软弱,又不受唐肃宗待见,不敢与崔众争锋,只能默默忍受。

崔众因此非常得意。他的官品仅仅是从六品下,竟然能把地方军政一把手的节度使压得死死的,这种感觉无疑很爽。所以在李光弼到来的时候,崔众决定故技重施,给这个三品的户部尚书一个下马威。他不仅按照同级的礼仪相见,还绝口不提交权一事。李光弼容不得这种人,便命令左右将崔众拿下!

此时朝中的传旨宦官正好赶到。他此来的目的,是要宣读擢升崔众为御史中丞的圣旨。他看李光弼要杀崔众,立刻求情。李光弼昂然说道:“今日只斩侍御史;若宣布制书,我就斩中丞;若崔众拜相,就斩宰相!”传旨宦官不敢再说话,只能眼看着崔众被杀。

同为兴唐名将,郭子仪和李光弼的境遇为何大不相同?

李光弼此时没想到,他杀了一个崔众,得罪了最不能得罪的四种人:崔众是皇帝的宠臣,李光弼先斩后奏,直接得罪了皇帝;崔众还是士族子弟,杀他伤了士族之心;崔众还是官员,在朝中有些根基,杀他得罪了一片大臣;李光弼喝止宦官求情,得罪了宦官!

二、狠抓小辫子,得罪军人

已经得罪了四种人,李光弼已经很危险了。此时皇帝没有动他,无非是觉得他在军中还有威望,天下大乱之际,用他比得罪他要好。可是不久,李光弼又把手下的领军将领得罪了。

仆固怀恩是李光弼荡平史思明的亲密战友,二人在河北正定一带数次取得大胜。而且,仆固怀恩一家有有46人战死沙场,劳苦功高。皇帝一直感念他对国家的贡献,他家人犯点儿小错,皇帝从来不追究。

同为兴唐名将,郭子仪和李光弼的境遇为何大不相同?

仆固玚是仆固怀恩的儿子,他见到叛军大将安太清的妻子美貌,便将其私自抢到了自己的营帐之中。这确实违反军规的,但是事情不大,想来即使有人捅到皇帝那里,皇帝也不会追究。可李光弼却偏要追究,竟然直接率领自己的手下前去要人。双方发生冲突,李光弼的手下还杀了7名仆固玚的守卫。

这件事让朴固怀恩知道之后,他立刻上奏皇帝说,这不就是李光弼在替叛军杀我的士兵吗?皇帝两边都得罪不起,只能抹稀泥。但从此之后,仆固怀恩与李光弼势同水火,两人再也别想在战场上通力配合了。李光弼就这样,给自己在军中树立了仇敌。

同为兴唐名将,郭子仪和李光弼的境遇为何大不相同?

以上只是比较典型的两件事儿,李光弼干过的类似事件还远不止如此。他的这种行事风格,必然会不断在朝中树敌。一来二去,李光弼终于得罪了两位祖师爷级的“阉患”——鱼朝恩和程元振。李光弼自己也知道,所以心里一直不踏实。在安史之乱平定之后,唐代宗几次召见李光弼入朝,但是他害怕两位大宦官谋害自己,便不断拒绝皇帝。他的做法,和当初的安禄山简直如出一辙。这种作为无疑让皇帝和大臣对他更加失望,部将田神功等人对他的敬畏态度也慢慢发生了变化,李光弼既感到羞耻也感到惭愧,刚刚57岁就抑郁而终。

可以看出,李光弼的悲剧,完全就是他的性格使然。他不但对敌人狠,对自己人也一样狠。以现在的眼光来看,李光弼无疑就是低情商的代表。他只知做事,不会做人,最后自然没有好结果。

同为兴唐名将,郭子仪和李光弼的境遇为何大不相同?

郭子仪一生的功绩,绝不仅仅是安史之乱一件。公元763年,仆固怀恩勾结吐蕃、回纥入侵,郭子仪出任关内副元帅,率兵收复长安。公元765年,吐蕃、回纥再度联兵内侵,郭子仪在泾阳单骑游说回纥,并与其并击吐蕃,稳住了关中大局。也无怪乎唐肃宗赞为“虽吾之家国,实由卿再造”。

郭子仪能单骑游说回纥,足以见他的情商很高,人格魅力让人折服。而事实上,他的带兵之道和李光弼也截然相反。李光弼以严格著称,郭子仪则是以宽仁著称。名臣颜真卿就曾说他“盛德载物,宽仁厚下,用人由己,从善如流。”这样的人,绝对是个可以团结大多数人的统帅。纵然从军事角度上讲,郭子仪的才能不如李光弼,但是靠着自己的统率能力,郭子仪的战功从来不逊于对方。

同为兴唐名将,郭子仪和李光弼的境遇为何大不相同?

当然,要想在复杂的朝廷生存下去,能团结自己人只是一方面,能团结自己的对立面才是一门艺术。

一,团结奸佞,谋求自保

名将良相,通常都有一种过于耿直的毛病,看不惯“奸佞小人”,经常和他们来点儿意气之争,结果往往是得不偿失。而郭子仪却在这方面十分注意,他知道“奸佞小人”的能量往往可以左右皇帝,和他们把关系弄僵对自己不利。所以在一定的原则范围内,他对小人还是能保持友好态度的。

前面提过的“阉患”祖师之一鱼朝恩,为人狠毒,经常陷害忠良。郭子仪功勋卓著,也受到了鱼朝恩的嫉妒。大历二年十二月,郭子仪父亲的坟墓突然被人盗掘。虽然没有抓到盗墓贼,但是几乎所有人都知道,此事的幕后主使是鱼朝恩。当时郭子仪正在与吐蕃交战,听闻消息之后迅速从泾阳赶回朝中。

同为兴唐名将,郭子仪和李光弼的境遇为何大不相同?

满朝文武此时都很忐忑,不晓得郭子仪下一步要干什么。祖坟被掘之仇不共戴天,老将军会不会不顾一切起兵作乱呢?没想到,郭子仪一头冲进皇宫,对皇帝流着泪说:“臣常年带兵打仗,手下的士卒经常毁坏别人的坟墓,臣却没有加以管束。这次家父坟墓被掘,是臣自己遭了天谴,并不是哪个人的过错。”

郭子仪的话,不仅让皇帝和百官心安,连鱼朝恩也大感意外。其实,郭子仪何尝不想拿下鱼朝恩?可鱼朝恩是备受皇帝恩宠的宦官,如果自己执意严惩,势必造成一场渲染大波。不但对国家不利,自己也没有胜算。既然如此,还不如退一步海阔天空。

同为兴唐名将,郭子仪和李光弼的境遇为何大不相同?

此事之后,鱼朝恩邀请郭子仪赴宴。朋友手足都劝郭子仪不要去,害怕鱼朝恩会对郭子仪不利。可郭子仪却满不在乎,慷慨赴宴,对鱼朝恩完全不作防备。郭子仪的气度,最终折服了鱼朝恩,他流着泪对郭子仪说:如果您不是真正的长者,怎么能不起疑心呢?

对宦官如此,对奸臣,郭子仪也很客气。当时有个叫卢杞的奸臣,相貌丑陋,面皮上泛着一种诡异的蓝色。所有人看见他都为恐怖之不及,更有人说,看见他连饭都吃不下去。可是郭子仪却对卢杞很有礼貌。每次他拜访郭子仪时,郭子仪都会让府中的女眷规避。他担心这些女子看到卢杞的相貌会忍不住发笑。

同为兴唐名将,郭子仪和李光弼的境遇为何大不相同?

有时候别看小人奸人,谁对他好他也会记住。郭子仪的礼遇就这样被卢杞记在心间。后来他发迹了,残害了很多忠良,但却从来没动过郭子仪。

二、自污坦率,不让皇帝疑心

秦国大将王翦,在讨伐楚国之时,不断向秦始皇要金钱和房产。手下人不明就里,王翦说,我这样做无非是让秦王安心。古代的帝王都一样,臣子如果功劳太大还洁身自好,就会让人觉得他们是在可以作秀,想要培植自己的名声。当名声到了一定高度时,天知道他们会做出什么。战国历史上齐国的田氏,就是靠着这手儿夺得的王位。

同为兴唐名将,郭子仪和李光弼的境遇为何大不相同?

情商无敌的郭子仪早就悟透了这个道理,所以在生活上从来都比较奢侈。他不仅到处搜集珍宝器具,还大肆置办田产和美女,把自己包装成了一个贪图享受的俗人。据《旧唐书·郭子仪传》记载,他家中“良田美器,名园甲馆,声色珍玩,堆积羡溢,不可胜纪”。

郭子仪的家中,还经常举办各种的宴会,每次的花费都高达几十万钱。

郭子仪的家人,吃穿用度也不一般。他的府中,有1000多名仆人,每个人都身着锦绣,富贵逼人,简直比朝中的官员还气派。而且,郭子仪的家门从来不关,百姓都可以将他的府邸当公园一样自由来去,有时还能享受到免费的饮食。

同为兴唐名将,郭子仪和李光弼的境遇为何大不相同?

郭子仪的幕僚不明就里,经常劝他要生活简朴。如果真的钱多得花不了,可以捐给国家,那样自己的名声岂不是更好?郭子仪听了这话却笑着说:"如果我按你的建议去做,陛下反而会怀疑我另有所图。“他明白,皇帝最为担忧的,从来都不是大臣们迷恋声色犬马,而是大臣们人望会超过自己。

就是靠着这两点,郭子仪在朝中的位置一直十分稳固,安安稳稳地活到了八十四岁,即使自己的儿子打了公主,皇帝也不追究。正如《太平广记》中的评价:“权倾天下而朝不忌,功盖一代而主不疑,侈穷人欲而君子不罪"。这种看透人心的高情商,正是古代大臣追求的至高权谋。

版权声明:本文源自 网络, 于,由 楠木轩 整理发布,共 3723 字。

转载请注明: 同为兴唐名将,郭子仪和李光弼的境遇为何大不相同? - 楠木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