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软实力之威力:诸夏六七年称霸,“蛮夷”当霸主却需十年以上

春秋时代是诸侯称霸的时代:因为王权衰微,诸侯趁势崛起来填补权力的空白。从公元前770年进入春秋,到公元前376年韩、赵、魏三家正式分晋,在近四百年的春秋岁月里,整个东周争霸的斗争就始终没有停歇过。

在成为春秋霸主的人物当中,有些人属于传统诸夏,也有人出身于蛮夷。两类出身不同的春秋霸主,其称霸历程会存在显著差异吗?

公元前686年12月冬,连称、管至父等人杀死了在贝丘(今山东博兴南)田猎的齐襄公,改立齐襄公堂兄弟公孙无知为国君。次年春,公孙无知不幸被雍廪杀死,齐国陷入了无君状态。

失去国君后,齐人起初想改立鲁女所生的公子纠为君。却不料公子小白抢先回到齐国,在高、国世袭上卿支持下登上了国君之位,是为齐桓公。随后,齐人在乾时(今山东博兴南)击溃了护送公子纠来齐的鲁国大军。坐稳君位后,齐桓公逼鲁人杀死了兄弟公子纠,却迎回了管仲,并拜他为相。


文化软实力之威力:诸夏六七年称霸,“蛮夷”当霸主却需十年以上

即位之初的齐桓公,显得年轻气盛、好勇斗狠。然而,长勺(今山东曲阜北)之战和乘丘(今山东兖州西北)之战两次大败于鲁让他彻底清醒了过来:齐国实力还不足以压倒诸侯,光凭武力争霸根本不可能成功。

在管仲辅佐下,清醒过来的齐桓公一方面大力改革图强,另一方面喊出了“尊王攘夷”的响亮口号,不断加强与王室的关系。在经历了数年内政外交的积累后,齐桓公才开始踏出中原争霸的第一步。

公元前681年,借着平定南宫长万之乱的名头,齐桓公在北杏(今山东东阿)组织了第一次诸侯会盟。可是,齐桓公首次以盟主身份来组织盟会,却没得到诸侯的公认。遂国(今山东肥城南)就公开拒绝参会;宋桓公也不领情,盟会结束后不久就背叛了会盟;……。

出师不利,让齐桓公极为愤怒,断然抬起了手中的“大棒”:这年夏,齐桓公派军灭了遂国;公元前680年春,齐桓公又向周王室请兵,联合诸侯共同伐宋,逼迫宋桓公签订了城下之盟。


文化软实力之威力:诸夏六七年称霸,“蛮夷”当霸主却需十年以上

公元前679年春,威望大增的齐桓公在鄄(今山东鄄城北)再次举行会盟,史书就此郑重地宣告:“齐始霸也”。

从即位到成为霸主,齐桓公不过花了六、七年时间。

与齐桓公类似,春秋第二位霸主晋文公也曾被逐出故国:还在十七岁时晋文公就被父亲赶出了晋国,从此后在列国间流浪,长达十九年。好在晋文公能得士人之心,出逃时身边有几十人长年跟随,其中还不乏狐偃、赵衰、胥臣等等卿士之材。在晋文公人生最为低落之时,巨大部分的随从都对他忠心耿耿,始终不离不弃。


文化软实力之威力:诸夏六七年称霸,“蛮夷”当霸主却需十年以上

公元前636年,在秦穆公支持下,晋文公回国当上了国君。虽然十九年来在国外遭受了太多的挫折,可在他回国后,晋国形势却并不差。早在晋惠公执政时,晋人就推出了“作爰田”、“作州兵”改革;近十年的改革之后,晋国在经济与军事领域都取得了长足进步,国力大大增强。如今晋文侯回国,他唯一所需要加强的就在于政治——弥合晋人的政治分歧,重新凝聚晋国人心。

为此,晋文公果断地抛弃了旧日的仇怨:在镇压了少数顽固不化的政敌后,晋文公广泛启用国内的留守贤才,其中还包含不少往昔反对过他的人。晋文公这种海纳百川式的宽博胸襟,赢得了大多数晋人的衷心拥戴,晋国政局得以快速稳定了下来。

公元前635年,回国刚一年的晋文公快速出兵,助周襄王平定了王子带之乱。平定王室内乱之后,晋文公不但受封南阳(黄河以北、太行山以南的广大土地)之地,还赢得了周王室的衷心支持与信任。赢得了周王室的支持,晋文公在东周争霸的道路上就更是如虎添翼了。


公元前632年春,楚国派大军围攻宋国,晋文公毅然组建三军出兵相救。在攻破卫、曹二国后,晋人又在城濮之战中大败楚军,帮宋国彻底解除了楚国威胁。5月,晋文公隆重地前往周王室献楚捷,周襄王则在此时正式册命他为东周霸主!

回国仅仅五年时间,就因救宋而成东周霸主,晋文公堪称是称霸道路最为顺畅的一位春秋霸主。

相比晋文公与齐桓公,楚庄王的称霸历程却要艰难得多。

父亲去世后,楚庄王刚即位就经历了太师子仪与太傅公子燮之乱。三年后,楚国又爆发了全国性饥荒,庸国趁机纠合群蛮、百濮、戎人反楚,对楚国构成了巨大威胁。危难关头,楚庄王“一鸣惊人”,亲率大军剿灭了庸国,平息了这场迫在眉睫的危机。


楚庄王的励精图治,也赢得了东周诸侯的青睐。在对晋国失望透顶后,郑穆公果断地转身投靠了楚国。这诱发了晋、楚二强新一轮的争霸大战:从公元前608年到公元前598年,晋、楚二国围绕着郑国常年征战不休,让郑人第一次体会到了“朝晋暮楚”的痛苦。

公元前597年,楚庄王率军第八次出征伐郑,经三个月强攻后,终于攻破了郑国城池。万分恐惧的郑襄公被迫光着膀子、牵羊出来迎接楚庄王,当面向楚人求饶。楚庄王征战十二年,才彻底臣服处在南北分界线上的郑国,足见他称霸道路的艰难!

可楚人还没来得及庆祝胜利,另一更为强大的敌人忽然出现在面前:前霸主晋国三军毕出,南下横渡黄河,气势汹汹地前来解救郑国!风餐露宿地围攻郑国三个月后,楚军将士都已疲惫不堪;现在又要面对更加强大的晋军,楚军将士还能再战吗?

在嬖臣伍参激将法下,楚庄王并没有退军避让,可他也不想在此时与晋军展开决战。可因为楚、晋双方中下层不断互相挑衅,终于擦枪走火——邲(今河南郑州西北)之战突然爆发,楚军再次赢得了胜利!


常理而言,击败了旧日霸主,楚庄王自然而然成了新一代霸主。可现实中诸侯却还是心向晋国:这年底,晋、宋、卫、曹四国就在清丘(今河南濮阳东南)举行盟会,宣誓共同对抗楚国。

为此楚庄王不得不两次率军讨伐宋国,在付出重大代价后才最终臣服了宋人。直到这时,楚庄王这位新一代霸主才得到了中原大多数诸侯的认可。

从公元前608年到公元前595年,楚庄王辛苦征战十四年才赢得了霸主之位,过程之艰难,可想而知!如果从即位时计算,楚庄王更是花费了十九年才成为霸主,远超齐桓公与晋文公!

吴人虽然源于周族,但因长期远离中原,早就被周王国诸侯排斥在诸夏之外。春秋中期时,吴国之所以能迅速崛起,还得益于晋、楚争霸:为报灭族之仇,申公巫臣向晋景公建议——扶持吴国、以牵制楚国。从此,在晋、楚争霸的烽火岁月里,吴国迅速发展壮大。吴王阖闾之时,吴人还一度攻入郢都,差点灭了楚国!

强大如此,在春秋中期后,吴国自然也就加入了中原争霸的行列。


公元前494年,吴王夫差在夫椒(今浙江绍兴北)击败越国,报了杀父之仇。此后夫差就派出大量人力开挖邗沟,连通了淮水、长江、泗水、济水;然后,他又率军北上讨伐鲁、齐二国,并在艾陵(今山东莱芜东北)之战中大败齐军。公元前482年,夫差率吴军主力北上黄池(今河南封丘西南)参加盟会,与晋国争夺霸主之位,最终取得了成功。

从即位到成为东周霸主,夫差共花费了十四年时间。可夫差没想到,当上霸主那刻也正是他人生走向下坡路之时:此时,东周最后一任霸主勾践正在偷袭他的老巢。

相比较吴王夫差,越王勾践成为东周霸主完全是一个意外。夫椒战败之后,为保住社稷,越王勾践被迫答应去做夫差的臣仆。在随后卧薪尝胆、韬光养晦的十来年里,勾践根本就无暇思考争霸天下,内心能装得下的只是怎样去复仇。

然而,运气来了时挡都挡不住。

公元前482年,趁夫差远赴黄池(今河南封丘西南)争霸,勾践则率军前来偷袭,俘虏了夫差太子,还攻入了吴国都城;公元前478年,勾践第二次伐吴,在笠泽之战中消灭了吴军主力;公元前475年,勾践第三次伐吴,经历了三年的围困后,终于攻破了吴国都城,迫使吴人投降。在吞并吴国后,越国实力大增,东周诸侯纷纷前来朝觐,勾践也就顺势继承了夫差的霸主之位。


越王勾践一生想要战胜的敌人就只有一个吴国,却赢得了霸主之位,这难道不意外吗?

五位春秋霸主,从时间维度看,其称霸历程存在显著差异:齐桓公与晋文公当上霸主,仅用了六、七年时间;楚庄王从即位到坐稳霸主之位共用了十九年,吴王夫差用了十四年,越王勾践则用了二十四年。

很明显,后三位霸主比前两位的称霸历程要艰难得多。

为什么会出现如此显著的差异?

齐、晋二国都是传统中原诸侯国,都属于诸夏。虽然称霸意味着对王权的挑战,可齐、晋二国毕竟还抱有“尊王”的名头。因此,齐桓公与晋文公都能假借周王室之力,轻松赢得中原诸侯支持,成为一代霸主。


楚、吴、越三国,其国君纷纷称王,说明他们早已自视蛮夷,自绝于周王国体系之外。因此,这三国参与中原争霸就很难得到周王室认同。吴王夫差为当上霸主,不得不主动放弃了王号;楚庄王不愿祈求王室赐予霸主之名,就只能逐一去征讨那些不顺从的中原诸侯了。所以,自视蛮夷的楚、吴、越三国参与称霸,比起齐、晋二国,要艰难得多。

“诸夏”与“蛮夷”之间,看似族群差异,实际却不过是文化认同问题——吴人原本就是周人之后,怎么可能真是“蛮夷”?

楚、吴、越三国自认蛮夷后称王,确实在对外扩张时,能轻松摆脱周王国的体系桎梏。但与此同时,在文化上这三国也被中原政权排斥在诸夏之外了。所以,这三国参与中原争霸时,因为在文化软实力上存在天生短板,迫使他们要付出比中原霸主更为巨大的代价。

诸夏国君六七年就能当上霸主,“蛮夷”称霸却得十年以上,二者付出如此不同,切切实实地体现出了文化软实力的巨大威力。

版权声明:本文源自 网络, 于,由 楠木轩 整理发布,共 3616 字。

转载请注明: 文化软实力之威力:诸夏六七年称霸,“蛮夷”当霸主却需十年以上 - 楠木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