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和下西洋”无利可图,为何明成祖朱棣乐此不疲?

郑和下西洋是中国古代规模最大、船只和海员最多、时间最久的海上航行,也是15世纪末欧洲的地理大发现的航行以前世界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系列海上探险,在整个世界航海史中具有重大意义。
郑和七下西洋,其中前六次在明成祖朱棣在位的永乐年间,最后一次在明宣宗朱瞻基在位的宣德年间。从永乐三年(1405年)第一次下西洋,到宣德五年(1430年)最后一次下西洋直至宣德八年(1433年)结束,前后历经近30年之久。
“郑和下西洋”无利可图,为何明成祖朱棣乐此不疲?

郑和下西洋航线(部分)
关于郑和下西洋的原因和目的,在《明史·郑和传》中有着明确记载:
''成祖疑惠帝亡海外,欲觅踪迹。''
这是一个原因,是朱棣怀疑朱允炆逃亡海外,因此朱棣想要找到朱允炆。
还有一个原因就是所谓的“宣扬威德”,向世界展现大明王朝天朝大国的风姿。
''且欲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
朱允炆对朱棣构不成威胁,“寻建文帝说”站不住脚。
明成祖朱棣的皇位是通过发动“靖难之役”用武力从侄子建文帝朱允炆手上夺过来的。而建文帝朱允炆在朱棣攻入南京城后在皇宫内放了一把火,而他自己则下落不明。朱棣虽然取代了朱允炆的皇位,但没有找到朱允炆的尸体以及明确下落的之前,始终内心有着一丝担忧。但若说为了寻找建文帝下落而不惜兴师动众,多次远下西洋似乎说不过去。
“郑和下西洋”无利可图,为何明成祖朱棣乐此不疲?

朱允炆火烧皇宫
首先,并没有明确的关于朱允炆流落海外的信息记载。况且朱棣派郑和下西洋寻找朱允炆无异于大海捞针,甚至这根“针”可能压根就不在海里。为了一个虚无缥缈的可能性,朱棣即便一时脑子发热派人去找,在毫无收获的情况下绝不会连着找那么多次。
其次,就这个问题本身来说,朱允炆流落海外的可能性无限接近于零。语言不通、生活习俗上的差异都是摆在朱允炆面前的现实问题。如果朱允炆真的没死想要逃避朱棣的追捕,随便找个深山老林什么的也比流落海外要强。按照当时信息闭塞的程度和社会现状,想要找到有意躲避的朱允炆几乎不可能。
第三,如果郑和下西洋真的只是为了寻找建文帝朱允炆,那么他这么做岂不是明确的告诉所有人,他朱棣的皇位“来源不正”?朱棣会不会这么傻呢?更何况,建文一朝只存在四年,根基并不牢固。以朱棣的治国手段以及开创“永乐盛世”的能力来看,这些年朱棣早已彻底掌握了大明王朝,俘获了民心。朱允炆即便还活着,也绝对已经威胁不到他的统治和皇位。
“郑和下西洋”无利可图,为何明成祖朱棣乐此不疲?

建文帝朱允炆
因此,基本可以断定,郑和下西洋的主要目的并不是所谓的寻找建文帝朱允炆下落,充其量只不过是朱棣交给郑和的一个“支线任务”而已。
“宣扬威德说”,政治大于经济的败家行为。
永乐时期的大明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经济实力最发达、军事力量最强悍、综合国力最强大的国家,当之无愧的世界第一。相比较于之下,欧洲英法百年战争还在继续,俄罗斯还没独立,接受察汗国册封,叫做莫斯科公国。除了欧洲,非洲、南美、北美都处于相对原始和落后的未开化时期。以大明朝当时的整体实力来看,的确有着宣扬的资本和资格。
“郑和下西洋”无利可图,为何明成祖朱棣乐此不疲?

“三宝太监”郑和
那么,当时的大明朝宣扬威德究竟有何好处呢?
很多人认为,郑和下西洋宣扬大明天朝大国之姿,建立了西洋朝贡体系,大大促进了明朝朝贡制度的发展,是明朝的一个重要政治举措。不可否认,这的确是一个重大的发展和进步,对于大明王朝在周边地区,甚至世界范围内都产生了重要影响。但同时让大明朝背负了极大的经济负担。
根据相关资料统计和记载,郑和下西洋成功吸纳了大量的外邦朝贡。大明对他们的赏赐通常是朝贡方进献的数倍到数十倍不等,仅仅白银一项就达到了600万两,对于大明的国内经济发展造成了严重的影响。由于船队携带大量铜钱出国收购商品,致使铜钱大量外流,造成了国内“钱荒”,严重消耗了国库储备,引起了钱币大规模的贬值。
大量钱财、赏赐的输出,对于提升大明在周边及世界范围内的影响力有着显著效果,与此同时一定程度上也“收获”了一些新的工艺产品、原料、技术等。
比如说,郑和把海外性坚质细的硬木带入国内,提升了中国工匠硬木操作的技术;进口了苏麻离青为呈色剂,造出了青花瓷。
“郑和下西洋”无利可图,为何明成祖朱棣乐此不疲?

郑和下西洋
这些东西对于明朝来说的确是稀缺品,但绝不是必需品。况且为了得到这些,所付出的代价未免有些过于庞大了。再看看后来的英国、荷兰、西班牙等依靠海上军事实力称霸世界的霸主,他们采用掠夺、殖民等方式迅速发展经济实力。单从经济方面来看,大明朝的做法显得“可笑和愚蠢”,付出和收获完全不成正比,堪称败家。
郑和下西洋的真正目的是什么?
关于这个问题的争论一直没有停歇,也始终没有一个定论。在我个人看来,在明知下西洋无利可图的情况下,朱棣依然坚持让郑和下西洋,是出于以下几个原因。
“郑和下西洋”无利可图,为何明成祖朱棣乐此不疲?

明朝远洋海船
第一、朱棣为自己正名。
朱棣是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的第四子。按照朱元璋坚持的“嫡长子继承制”皇位传承制度,朱棣要想通过合法途径当上皇帝的概率很小。首先,他不是嫡子。虽然《明史》记载他是马皇后所出的嫡子,但《明实录》以及在建文时期记录的朱棣都是庶子。朱棣嫡子之说被多数人认为是其当皇帝后篡改的。其次,朱棣通过武力的手段夺取了皇位。虽然打着“清君侧”的口号,但朱棣自己也知道这不过是一个借口,谋权篡位的实质性质没有改变。
基于以上两个重要原因,朱棣皇位的“合法性”显然是备受质疑的。朱棣是一个要强的人,尤其他还是一个有能力、有作为的皇帝。他要为自己正名,向整个大明乃至整个世界证明和传播,虽然他的皇位不是朱元璋亲传,但不妨碍他朱棣成为一位优秀的帝王。除了“郑和下西洋”外,包括五次亲征北元蒙古势力、开创“永乐之治”等功绩都是朱棣向世人展示自己和证明自己的方式。
“郑和下西洋”无利可图,为何明成祖朱棣乐此不疲?

“永乐大帝”朱棣
第二、建立以明朝为核心的朝贡体系。
朝贡制度由来已久,存在于东亚、东北亚、东南亚和中亚地区的,以中国中原帝国为主要核心的等级制网状政治秩序体系。当然,明朝作为中原统治政权,必然也需要建立这样的朝贡体系。朱元璋时期颁布了严厉的“禁海令”,禁止民间私自出海,也拒绝外来船只、商人来中国。唯一保留的“窗口”就是朝贡贸易,这也间接证明了朝贡制度的重要性。因为它不是简单的经济政策,更为重要的是它带有极为浓重的政治色彩。
“郑和下西洋”无利可图,为何明成祖朱棣乐此不疲?

外邦朝贡
以明朝为核心的朝贡体系的建立,明确了宗藩关系和等级层次,有利于维护大明及周边地区的和平稳定。并且“八方来贡、万国来朝”的荣耀是每一位封建王朝帝王最享受的成就。作为一位有理想、有抱负、有作为的皇帝,朱棣对于这方面自然也是极为重视的。郑和船队起到的就是从接触联系、展示实力,到征服外邦,再到赏赐确立关系的作用。
第三、朝贡繁多陷入循环。
这可能是一个比较尴尬的现实问题。郑和每次下西洋途径不同的国家和地区,带了不同的朝贡者回到大明。而这些朝贡者在大明完成朝贡及接受赏赐后,必然需要回到自己的国家来宣扬大明天朝上国的丰姿。这些朝贡者是郑和的船队带来的,他们显然没有自己回归的能力,尤其是一些相对偏远的国家和地区,最终还是需要由郑和的船队送他们回去。而在送回上一批朝贡者的同时,不可避免的又会有新的朝贡者顺道被带回。就这么一来一送,郑和的船队就成了外邦朝贡的“接送专职”。
“郑和下西洋”无利可图,为何明成祖朱棣乐此不疲?

往来频繁的朝贡
结束语。
“郑和下西洋”对于传播中华先进文明,加强东西方文化交流,促进与亚非各国的友好关系都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同时还为世界远洋航海提供了宝贵的经验,留下了《郑和航海图》这样珍贵的资料。
但对于当时处于封建社会制度下的大明王朝统治阶级,对于明成祖朱棣本人来说,私心、政治以及现实问题才是“郑和七次下西洋”的根本原因和目的。

版权声明:本文源自 网络, 于,由 楠木轩 整理发布,共 2978 字。

转载请注明: “郑和下西洋”无利可图,为何明成祖朱棣乐此不疲? - 楠木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