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新观察|不要每天把孩子搞得灰头土脸

教育新观察|不要每天把孩子搞得灰头土脸

图说:活动现场 来源/采访对象供图

  又到升学季。公办小学报名验证、公办初中学额分配,都将在未来10天内相继展开。“对口的小学好不好啊?”“万一摇号到‘不灵’的初中怎么办?”家长的焦虑在这段时间集中暴发。昨今两天,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师教育中心校长论坛在上海师大举行,主题是聚焦中小学校长队伍建设。市教委副主任贾炜分享的“好学校”“好校长”“好老师”理念,给家长们颇多启示。

  人文关怀在于细节

  到底什么样的学校是“好学校”?贾炜副主任说,他去小学视察工作,会特别留心两个地方,一是厕所,二是饮水机。对于厕所,他看得很仔细,要看便槽有多宽,边上有没有把手。对于低年级的孩子,槽太宽了,他们会害怕,有的孩子会一天不敢喝水。再比如,饮水机安装的高度也是需要注意的,有些刚进小学的孩子,个子比较矮小,往往够不着饮水机龙头的高度。另外,饮水机上标识,小孩子看不懂怎么办?有没有图示,教师是不是演示过?

  “校长首先是一个人文的关怀者。一所学校的人文关怀就是从这些细节里体现出来的。”贾炜还举了个例子,有位幼儿园园长做过一个午睡的实验,发现孩子如果是盖自己带来的小被子,就会睡得比较安稳,如果是盖统一配发的被子,就会睡得很不踏实。通过细致的观察和了解,老师们才恍然大悟,小朋友熟悉自己被子的味道,从而就能在心理上建立起安全感。

  学校应是精神家园

  在家长的普遍想法里,升学率高的学校才是“好学校”。但在孩子的心目中,学校“好不好”,最重要的是能不能让他们开心。

  有一次,贾炜与一名有过转学经历的六年级学生聊天,问这个孩子对两所学校有什么不同的感受。孩子说:“在原来的学校里,我必须每天回家思考,今天有哪些地方做得不好,这是老师对大家的要求。同学们常常因为这样不停地反思而不高兴,总感觉没啥信心。但在新的学校里,老师启发我们要思考的是可以为同学、为集体多做点什么好事。”这段话对贾炜触动很大,同样是反思,一个是让孩子反思这里做借了什么、那里又有什么地方做得不对了,而另一个是让孩子思考可以为他人多做些什么。每天把孩子搞得灰头土脸的,心情怎么会好起来。所以,一所好的学校应当首先为孩子们建立起精神的家园,对孩子人格上的尊重、对幼小心灵的呵护,应当成为学校重要的精神追求。

  教师要做学生导师

  “大门进对了还不行,小门同样十分重要。”这是流行于家长间的一句话,意思是说,升入一所新的学校,还必须遇到一位“好老师”。但什么样的老师才算“好”呢?如今,各中小学都在落实教师的“一岗双责”,即教师既要教书又要育人,从而形成“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工作格局。贾炜说,要让每一位老师都能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每位老师都要成为孩子成长的导师。

  “现在的即时通讯技术迅速发展,微信、公众号等,让老师和家长之间的沟通变得无时无刻都在进行中。以前一学期开一次家长会,我们小时候每次开完家长会,都会看父母回来后的脸色是好还是不好,这样的担心一个学期才一次。但是,现在的孩子每天回家都要看父母的脸色是高兴还是不高兴,因为不知道老师在什么时候跟家长沟通过。这样的互动,把孩子仅有的自由空间都弄没了。”贾炜说,既然现在推行全员导师,那么,作为导师就要做好两件事,一是导师在学校里要成为孩子的亲人,孩子有什么快乐首先会想到跟导师分享,有什么苦恼也会跑去跟导师倾述;二是导师要成为家庭教育的指导者,特别是善于怎样与“焦虑的妈妈”“强势的奶奶”“宠爱的爷爷”和“啥也不管的爸爸”一起把孩子教育好、引导好。

  新民晚报首席记者 王蔚

版权声明:本文源自 网络, 于,由 楠木轩 整理发布,共 1450 字。

转载请注明: 教育新观察|不要每天把孩子搞得灰头土脸 - 楠木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