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桓公之后,为什么齐国再无缘霸业?

自周平王东迁之后,周王室衰微,一些强大的诸侯国为了“方伯”相互争斗。春秋三百年,前后出现过五位霸主,齐桓公便是其中之一。

齐桓公在位期间,打出“尊王攘夷”的旗号,九合诸侯,成为春秋首霸,风头一时无二。

让人奇怪的的是,齐桓公去世后,齐国再也无缘霸业,而晋国和楚国与齐国不同,有百年霸业,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

齐桓公之后,为什么齐国再无缘霸业?

齐桓公之所以能够称霸诸侯,并非“硬实力”比晋献公强多少,更多的是靠管仲提升的经济实力,以及外交策略带来的“软实力”。

管仲推行的改革核心是“三其民而五其鄙”,春秋时期分为国人和野人,齐国将国人分为士、工、商三种。

士指必须服兵役的自耕农,工指工匠,商指工商食官,由国家供养。又将齐国分为21乡,其中士有15乡,工有3乡,商有3乡。

改革的目的是为了方便管理,重新规划城市布局,让同一职业的人居住一起。

齐桓公之后,为什么齐国再无缘霸业?

五其鄙是管仲改革的关键,鄙是乡村,管仲把乡村分为五份,由五个大夫管辖。

同时,每个大夫管辖的区域又分为县,乡,里,卒四级,每一级都有专人管理,这让齐国的行政可以直达基层。

春秋中前期,诸侯各国的行政基本只触及城市附近的国人,对远离城池的野人管理极弱。

由此可见,齐国的行政效率比其他国家要高数个层次,因此也带来了充足的财政收入和强大的军事力量。

齐桓公之后,为什么齐国再无缘霸业?

《国语》有记载,齐桓公将每五乡的士编为一军,十五乡为三军,每军一万人,三军共三万人。

按照《周礼》的说法,天子拥立六军,大国有三军,中国有两军,小国有一军。

但是西周编制的一军是三千人,大国的三军也才九千人,齐国一军就有一万。

鲁国的土地和人口不比齐国少太多,然而仅仅只能维持两军六千人,卫国遭受狄人攻击时,卫灵公只能拉出一军三千人。

究其原因,经济实力太弱,养不起军队。

齐桓公之后,为什么齐国再无缘霸业?

在强大经济的支撑下,齐国纠集一众中小诸侯,挟大势成为春秋首霸。

然而,齐桓公去世后,五个儿子为了争夺权力打了数十年,齐国实力逐渐衰弱,再也无缘霸业。

春秋早期崛起的诸侯国,只要发生争位叛乱,必定会国事衰弱,比如卫庄公死后有州吁之乱,鲁桓公之后是庆父之乱。

在中原诸国中,只有晋国挺了过来,这归功于晋武公和晋献公。

齐桓公之后,为什么齐国再无缘霸业?

晋文侯去世后,晋国发生内乱,其弟成师受封曲沃,开始争夺晋国国君之位。

《史记》有记载,“昭侯元年,封文侯弟成师于曲沃,曲沃邑大于翼。”

这场战争持续了67年,先后有五位君主被杀,双方都奈何不了对方。

直到武公和晋献公继位,这对父子消灭了传承数百年的晋国公族后裔,又将传承近三代的曲沃公族尽数诛杀。

因此,在其他诸国还处于公族执政、任人唯亲的时候,晋国已有许多异姓卿士加入,这让晋国公族叛乱的可能性大大减小。

齐桓公之后,为什么齐国再无缘霸业?

楚国作为“蛮夷”,它与中原诸国不同,能够通过不断的扩张来平息内部矛盾,所以楚国也能当百年霸主。

有了晋国这个稳定的霸主,中原诸国就不再担心楚国的北上,许多小国开始享受晋国维持的秩序。

如此一来,诸国之间的吞并战争更少了,其他诸侯国更难以称霸。事实也证实这一点,春秋晚期的霸主吴、越两国,都是远离中原的“蛮夷”之国。

(参考文献:《国语》《史记》)

版权声明:本文源自 网络, 于,由 楠木轩 整理发布,共 1222 字。

转载请注明: 齐桓公之后,为什么齐国再无缘霸业? - 楠木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