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一线城市“抢人”大战:多地加快推进户籍改革

  要解决北京这样特大城市存在的“城市病”,需要再有十个类似北京这样的中心城市才行。于是,新一线城市、二线城市成了吸引人口的重点所在,这些城市也迎来了做大做强的好时机。

  根据《第一财经周刊》今年5月底的报道,第一财经·新一线城市研究所依据大量最新的城市大数据,对中国338个地级以上城市再次排名,并发布了《2017中国城市商业魅力排行榜》。结果显示,北上广深4个一线城市的地位依然不可动摇,15个第一财经新一线城市的席位依次是成都、杭州、武汉、重庆、南京、天津、苏州、西安、长沙、沈阳、青岛、郑州、大连、东莞和宁波。

新一线城市“抢人”大战:多地加快推进户籍改革

  在积极打造国家中心城市的大背景下,第一财经记者梳理发现,无论是新一线城市,还是济南、厦门等二线城市,“抢人”步伐正在加快。只有加速“抢人”,才能起到中心城市的作用,承担起京沪等一线城市的部分功能,带动周边地区经济的发展。

  国家发改委发展规划司相关负责人日前表示,现在城市之间的竞争越来越体现在人力资本的竞争,这个人力资本既包括高端人才,也包括普通白领和蓝领阶层。

  不过,尽管近几年我国城镇化速度不断加快,在城市扩张方面取得不少成绩,但在涉及深层次的户籍改革、农民工市民化等方面仍存在一定差距。为此,不少新一线城市及二线城市近期均出台了户籍改革新政。

  新一线城市正在崛起

  中共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杨伟民曾在解读“十三五”规划建议时说,中国出现世界上少有的特大型城市的原因之一,就是面向全国的服务性功能过度集中在一两个城市。

  目前,国家中心城市正在研究和布局之中。按照规划,“十三五”期间,中国将加速发展一批中心城市,承担全国性的功能,带动区域协调发展,形成经济发展新的增长节点。这也成为很多新一线城市和二线城市的重要机遇。

  尽管这些城市与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仍有巨大差距,但它们确实已经成为许多人倾向于落户的新目标。尤其是随着高铁、城际轨道等快速交通网络的形成,郑州、西安、武汉等枢纽型城市正进一步扩大自身对周边的辐射能力和集聚要素资源的能力。

新一线城市“抢人”大战:多地加快推进户籍改革

  以郑州为例,2016年10月,郑徐高铁开通,这意味着郑州通过高铁联通了河南、安徽、江苏3个省份,盘活了中原地区与长三角城市群。如今,郑州能通过高铁直接抵达129个城市,是全国高铁直达城市数量排名第6位的城市。

  在武汉城市圈,随着城际轨道网络的建成,包括鄂州等周边城市的人,一到周末就跑到武汉来消费,周日下午再坐城轨回去。

  根据一财周刊新一线报道,新一线城市中,苏州的夜间活跃度指数得分最高,从晚上22点开始到次日早晨6点前,苏州有30.9%的公交线路仍在提供服务;在以电子制造业为核心支柱、拥有海量工厂的东莞,已经有了OPPO、vivo这样的手机行业佼佼者,未来还会有华为加入,这个正在变化中的城市给了许多年轻人机会,并用更好的生活将他们留了下来;此外,西安、成都、武汉在商业资源区域中心度指标上甚至还超过了北京以外的一线城市。

  多地出台“人才新政”

  有人就意味着有千万种可能性,因此城市是否吸引人才十分重要。今年以来,包括武汉、长沙、成都、西安、济南、南京、杭州、郑州、青岛、厦门、天津、重庆等新一线城市、二线城市,都加入了“人才争夺战”。

新一线城市“抢人”大战:多地加快推进户籍改革

  例如,武汉的“落户新政”自5月22日起实施,包括18项户口迁移政策调整;留在武汉创业就业的大学生,毕业3年内无须买房即可申请落户,博士、硕士可直接落户;一个月后又提出了“支持百万大学生留汉创业就业”。

  长沙则在6月29日发布“人才新政22条”,未来5年将投入百亿以上资金,吸引储备100万名人才;5月8日,西安出台23条力度空前的人才新政,提出“未来五年,预计投入38亿元,引才育才100万名”。

  江苏省无锡市日前也进一步放宽了重点人群落户条件,对中央要求全面放开放宽的高校毕业生、技术工人、留学归国人员、职业院校毕业生、在市外已安置的转业、退伍军人等重点落户群体,增设落户途径、放宽落户条件。

新一线城市“抢人”大战:多地加快推进户籍改革

  去年1月22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深入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更大释放内需潜力。除极少数超大城市外,全面放开高校毕业生、技术工人、留学归国人员等限制。也就是说,除了京沪等人口少数几个人口超过千万的一线城市外,其他城市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尤其是在一线城市要控制人口规模、疏解非核心功能的情况下,三四线中小城市吸引力又不够,那么新一线城市、二线城市就将成为吸引人才的重点所在。

  厦门大学经济学系副教授丁长发认为,新一线城市、二线城市要吸引人才,但更要留得住人才。留住人才一方面要找准自己的定位,将当地的比较优势发挥出来,做大做强产业链;另一方面则是要创造良好的教育、医疗、营商环境及城市环境、居住条件等,让人才能够在这些城市扎根。

  推进转移人口市民化

  在集聚要素能力提高的同时,加快户籍改革,推进转移人口市民化也是目前城市之间、地区之间竞争的重要内容。

  推动转移人口市民化是近几年我国加快新型城镇化的重中之重。上述发改委发展规划司负责人日前介绍,2016年进城落户约1600万人,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57.35%,户籍人口城镇化率达到41.2%,分别比上年提高1.25、1.3个百分点。不过,该负责人也坦陈,目前“只是解决了一部分人的落户问题,实际落户进程不及社会预期”,尤其是外来人口较多地区的实际落户进程仍不及预期。

  他说,目前有些地方对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战略意义,对党中央、国务院作出这一重要决策的坚定决心仍然认识不够,过多考虑落户后增加的短期成本,而忽略敞开户籍大门带来的人口红利和远期收益。

  值得注意的是,取消购房落户政策,将租赁房屋纳入“合法稳定住所”的范畴,成为一种新的趋势。目前,住建部已会同有关部门选取了广州、深圳、南京、杭州、厦门、武汉、成都、沈阳、合肥、郑州、佛山、肇庆等12个城市作为首批开展住房租赁试点的单位。

  暨南大学管理学院教授胡刚对第一财经分析,租赁房市场的发展,将加速人口向大城市的集聚。“房价高阻碍了年轻人特别是刚走出校门的学生在大城市落户,租房新政使年轻人有了新路,降低了入户城市的门槛。”

  例如,郑州明确,在县 (市)、上街区政府驻地镇和其他建制镇有合法稳定住所 (含租赁)的人员,及其共同居住生活的配偶、子女和父母,可根据本人意愿在当地申请登记常住户口。在城镇以社区为单位,设立社区公共户口。对在本辖区实际居住但无本人合法房屋产权的人员,统一在社区公共户口落户。

  此前6月,济南市发布的《关于进一步深化户籍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征求意见稿)》中提出,取消投资纳税、购买房屋等落户限制,对市内五区(历下、市中、槐荫、天桥、历城)以外常住户口人员,在该区域内同时具备合法稳定住所(含租赁)、合法稳定就业且按规定参加本市城镇职工养老保险满2年,本人及配偶、未成年子女,可在居住地申请落户。

  一旦对人口有较大吸引力的新一线城市、二线城市户籍进一步放开,将吸引人口集聚。中国社科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中心研究员牛凤瑞告诉第一财经记者,北京和上海的城市人口已经超过了2000万,确实出现了很多“城市病”,但很多二线城市的人口在五六百万,离北京、上海的距离还非常远,还有很大的增长空间。


  在人口红利逐渐消退及城市发展转型升级的背景下,众多新一线、二线城市正使出浑身解数招徕“人才”。放宽大学生落户限制甚至接近“零门槛”,发放就业、创业补贴,提供租房、购房便利……各个城市迫不及待地将绣球抛向“人才”。 (7月25日澎湃新闻)

  在人口红利正在演变为人才红利背景下,各地的人才抢夺大战,正是对这一背景的有力响应。深圳、武汉、成都、西安众多城市先后加入人才抢夺大战,呈现着不同的揽人之道和发展之道。该怎样把人才留下,或者为我所有,为我所用,城市之间你拼我杀背后,既是求得自身发展的需要,更可反映出一个地方怎样的人才观,和由此而呈现的发展思路的高低。

  城市留人才的方式很多,既有非常现实的高工资,保障住房、户口等“硬通货”,还有些是需要切实感受的城市文化、城市环境、社会治安以及一座城市的整体印象。人才在不同时期对北上广深及众多二线、三线城市之间,即可呈现出城市在人才选择的关注度。

  在招揽人才时,一些地方过分追求高学历、洋学历,但是过分的追求高大上,其实对地方发展需求度并不大,甚至成为地方发展的包袱。一座城市对哪些人才有需求,其基础是这座城市行业发展布局以及未来发展的重点方向,除了博士研究生等,一些急需的专业,包括高职、技工等专业技能人才,不仅需要研究性人才来撑起发展的高度,还需要“工匠之基”“工匠精神”来填充发展的实度,构成比较完善的人才基础。

  人才政策该避免“独木前行”之弊。留住人才,不仅仅需要“人才政策”这一单项支撑,还需要各项配套政策的跟进与对接。之前,有媒体报道,西北某市实施人才引进计划时,一位博士生应聘近十个月还没有等到招聘结果。应该承认,该市引进人才政策内容之广泛可圈可点,但是,一些单位管理模式,旧有的施政思维,还不能与“高度重视”的人才政策相匹配,这就造成了人才政策的“跛脚”,给当地招徕人才造成了障碍。

  城市和人才之间的相引相吸,其实是一个双项选择的过程,在相互选择中,实现城市和人才的共赢。即便有高度重视的人才政策,但其他配套措施不到位,或者相对滞后,也难以支撑起城市对人才重视的框架。而人才对城市的选择,在经历了现实和理想的综合较量后,呈现出各得其所的良好局面。

  人才是城市兴旺的基础,城市是人才发展和安身立命的平台和港湾。人才济济,地方发展生态、国家发展生态即不断优化。留下人才,反映一座城市的发展生态和魅力指数,又能在不断的蓄积中优化城市的发展生态和魅力指数。只有不断实现城市发展和人才需求的双项对接,做足发展所需的各项功课,才能实现城市和人才之间的双赢。

  稿源:湖北日报网

  作者:张立

  (2017-07-26)


  一段时间里,几乎所有互联网O2O公司的发展策略都是:低价补贴用户迅速占领市场,形成口碑传播,增加用户粘性,逐步取消补贴,找到投入产出平衡点,实现盈利。

  而大多数公司都是卡在了“取消补贴”这一步,只要取消补贴,客户就立刻流失。在一大批O2O企业破产之后,大家得出了结论:烧钱烧出来的用户没有忠诚度,如果再给我一次机会,我会重视现金流。

  可惜创业不能彩排。

  “快服务”作为O2O大战中为数不多的幸存者之一,已在部分城市实现盈利。成立于2015年的“快服务”经历了市场和资本的大起大落,也摸索出一条“农村包围城市”、不烧钱“发动群众”的打法。

  虽然现在 O2O 不再炙手可热,但他们的创始团队仍然相信 O2O 生活服务领域一定会诞生服务业的淘宝。

新一线城市“抢人”大战:多地加快推进户籍改革

  快服务

  2015年10月,快服务在石家庄上线;2016年3月,向更多的城市开始推广。去年11月份是快服务的一个高速成长期,基本上做到了每个月增长20%-30%之间。目前用户数达到350万,开通的省会城市达到十多个,还有一百多个地级市,而且在省会城市基本上都做到了盈利状态。

  从“快服务”的名字上,我们就可以顾名思义知道它的创立初衷。当市场上出现像美团外卖这样的产品的时候,你会发现其实快速及时的物流在人们的生活中、城市的各个行业里,都是有很大需求的。传统的物流基本上都是隔日或者是次日到,即便顺丰也只能在部分城市的部分网点实现十一点之前送达。这样一来,高时效性的同城快递,是一个极大的空白。

  所以综合以下三点,快服务应运而生:

  第一、创始团队在2014年看到像外卖这样行业的迅速发展,意识到这样的配送其实可以推广到各个行业。

  第二、从整体上分析市场来看,市面上的电商非常发达,但纯粹的服务平台却非常空缺,做一个基于同城本地的配送或者跑腿的服务交易平台的市场,前景是很大的。有着这样的想法,就开始创业。

  第三、从整个快递和物流市场来看,这也是一个很大的空包区间。

  在此情况下,快服务的“专人直送”业务其实是一个一小时配送的市场,“同城当日达”业务是一个两小时到八小时的配送市场,所以这两个之间的市场规模不言而喻。

  虽然是从美团外卖身上获得创业的灵感,但绝不代表要照搬它的模式。比如在培养用户习惯的方式上,美团是通过烧钱获取市场的一个典型榜样,很多公司看见这个榜样,立马去模仿,然而大部分在烧钱的前期就把自己烧死了。其实美团的方式,只是树立了这样一种成功的模式,但不证明每个人都可以模仿。

  在培养用户习惯这件事情上,快服务非常理性的,同时,他们也希望能够通过这种方式来验证自身模式和价值的正确性。最开始快服务选择在一个小的城市,也就是比较干净的环境,去做测试。整个测试结果表明,只要有用户市场在,并且产品有价值,烧钱与否并不是一个解决问题的核心因素。

  从2016年到现在,快服务的用户端几乎没有任何补贴和烧钱,但是月增长速度还是很快。这种做法更像是传统的创业路径,先是MPV,找到产品的价值,再慢慢获取用户和市场来逐步实现一个增长过程。

  而并不是每个团队都有像美团这样的机会和机遇,从一开始就通过不断地融资,不断地烧钱,从而扩大市场规模。快服务会找到适应他们市场环境和公司所处环境下的发展路线,这个路线可能是适用范围更广的、更普遍的路线。

  那快服务早期是怎么获取种子用户的?

  首先线上的部分,是利用自己的朋友圈。我们自身、朋友、合作伙伴,基本每个人大概覆盖了一百到两百的朋友,把他这些人在一个群里进行推广,如果这个产品本身对他们是有用的,他们是会去分享传播的。

  其次线下的部分,因为本身选择的是三、四线城市,城市相对较小,就能够比较准确地分析出目标用户是谁、最容易在什么地方出现、怎么去获取他。并且由于线下的城市面积不是很大,获取这些信息的成本也比较低。

  那为什么会选择在三、四线城市首先开展?

  快服务是做线上线下相结合的事情,其实就是O2O,城市规模的大小是做这件事的时候一个非常大的因子。在三四线城市,能够比较好的通过线下召集到提供服务的服务者,也能够比较好的接触到线下的用户。

  城市的规模小一些,可以很好地通过线下的传单、线上的朋友圈覆盖到,就比较方便测试两边,通过平台把他们撮合到一起。

  摸索出这些方法后,快服务又在相对大一点的城市做测试,发现做一个线上线下结合的服务的话还是会选择区域面积相对小一些的,因为这种情况下,整个市场竞争环境是比较理性的,没有其他的事情去干扰。

  并且,三四城市的整个市场几乎没有竞争对手,市场非常空白,就有非常大的空间和非常从容的时间让快服务去打磨产品。

  那整个模式我们出来之后我们就开始在相对比较大的城市开始去做推广,去获取更多的用户。这是我们整个的一个发展路线。

新一线城市“抢人”大战:多地加快推进户籍改革

  快服务CEO冯勇

  关于“同城”的概念,快服务创始人冯勇有自己的看法。同城更大含义上是一个大同城的市场。比如说像京津冀才会形成真正的一个大同城的概念。当你占据了这样一个大同城的市场,你才可能做类似于像电商这种快销品配送服务的更大的市场。

  比如说中国的快递中,同城快递和异地快递分别占整个快递的比例大概是27%和73%,但冯勇认为,未来五年之后可能整个数据会颠倒过来。这里的同城快递更多地认为就是这种大同城的概念,像刚才讲到的京津冀,以上海为中心的长三角,以广州为中心的珠三角等等。所以在这种理念下,快服务是一定会进军一线城市的,现在也正在筹备开启北京市场。

  “费用成本”和“服务质量”是O2O互联网公司的一大难点,快服务的服务人员是采取自营模式还是众包模式?为什么采取这种模式呢?众包模式又是如何保证服务的质量呢?

  快服务锁定核心是以同城配送为主,实现标准化,就像嘀嘀打车是A点到B点送人,快服务是A点到B点送货。用户需要什么时间什么地点送什么,就去匹配我们的服务,服务者的整个过程也会比较简单,那整个服务过程就可以标准化,并且对服务者的质量进行监管。

  所以简单来说,快服务解决问题的方法其实不是说自营还是众包的模式,更重要的是说在提供的服务中找到了一个很窄的服务入口,并且这个服务入口是可以去标准化的,整个标准化的过程都是通过系统通过产品通过流程来进行约束的。

  刚才提到的快服务创始人冯勇,2006年毕业以后,先在BAT——百度,腾讯这样的公司——工作,在百度的时候负责百度贴吧和百度地图的技术架构和技术社区反作弊的实行。2010年开始他就一直在创业,整个互联网刚起来的时候,做了一款智能手机+硬件=POS机功能的移动支付产品。然后就是现在在做的,同城及时物流这样一个平台。

  现在越来越多的人选择投身创业潮,以冯勇的个人经验来说,无论创业者自身经历如何,不可否认的一点就是,我们正处在中国一个最好的时代——“在这一个非常好的快速发展的时代下,每一个想创业的、想努力工作做事情的人,其实都会有机会、并且能够有机会把自己想做的事情做好。

  所以在这个时代,创业和就业都是非常好的选择,主要还是看自己的过往经历和对未来的规划。”

  (2017-07-21)


新一线城市“抢人”大战:多地加快推进户籍改革

  西安某校园招聘会现场

  西安在美留学生愿毕业后到成都落户——7月初,由《成都日报》刊发的一条新闻引起了媒体广泛关注。三秦都市报记者注意到,成都人才新政在舆论圈引发的“地震”,只是新一线城市“人才大战”的冰山一角。

  随着大量人才从北上广等传统一线城市回流,二线城市同质竞争加剧,人才流向的下一个热点在哪里,最终将很大程度上决定该地区能否在未来脱颖而出。对坐拥自贸区和中国第三个国际化大都市定位的西安来说,打赢这场人才争夺战至关重要。问题在于,面对竞争城市各出奇招的局面,西安怎样见招拆招,又如何填补短板,打出自己的王牌?

  战略

  西安五年引才育才100万

  说起西安人才政策,目前最新的当属5月8日发布的《西安市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打造“一带一路”人才高地若干政策措施》(下简称《若干政策》)。

  据《若干政策》介绍,西安五年预计投入38亿元,引才育才100万名左右。其中,A类人才50名、B类人才300名、C类人才1000名、D类人才10万名(其中“双创”人员不少于2万名)、E类人才80万名、海外人才5万名。

  从A类到E类的人才划分有明确解释,A类人才包括国内外顶尖人才,如诺贝尔奖获得者、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等;B类人才为国家级领军人才,包括国家级重点学科、工程实验室学术技术带头人等;C类人才为地方级领军人才,包括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人员、国家级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奖获得者、全国模范教师等;D类人才包括在世界500强、行业20强企业中担任中层及以上职务的高级管理、高级技术人才,被西安用人单位聘用并给予年薪30万元以上待遇的人员等;E类人才包括具有硕士、学士学位,中级职称、技师等相应职级的人员。

  对比

  各地人才新政“来势汹汹”

  记者注意到,西安对于A到C类高级人才的政策优惠力度,相比长沙、武汉等城市可谓毫不逊色,但就D类到E类人才的政策福利来说,并无优势可言。

  比如,长沙对新落户并在长沙工作的博士、硕士、本科等全日制高校毕业生,两年内分别发放每年1.5万元、1万元、0.6万元租房和生活补贴,博士、硕士毕业生在长沙工作并首次购房的,分别给予6万元、3万元购房补贴。

  而义乌则喊出“砸锅卖铁也要把人才引进来”。对符合条件的省部级以上领军人才、博士或正高、副高或高级技师、硕士、本科、大专或技师等人才分别给予最高一次性140万元、80万元、50万元、40万元、30万元、20万元购房补助。

  首先打响本轮人才争夺战的武汉,则是通过“招才”机制发力,除推出成立“招才局”、大学生在读期间可缴存公积金、放宽大学生落户条件等一系列政策外,还打出“校友牌”。小米公司董事长兼CEO雷军就是武汉“百万校友资智回汉”工程的首批“招才顾问”。

  推出招才妙招的还有成都。通过建设人才公寓和租赁住房,对来成都应聘的外地本科及以上应届毕业生,可提供7天免费入住的青年人才驿站。

  相形之下,对于占人才比例最大的E类人才,西安相关政策表述为:纳入公租房保障范围,并优先予以保障,显得相对笼统和模糊。

  溯因

  他们为什么不愿留在西安

  实际上,优厚的人才政策只是吸引人才的简单策略,更有吸引力的,还包括发展空间、发展机会、生活质量等更多元的软件因素。

  对于1990年出生的杜川来说,留在西安“殊为不易”。杜川告诉记者,之所以选择在西安发展,主要是因为老家在宝鸡,在西安工作离家近。

  实际上,杜川留在西安,花了很大功夫。2014年本科毕业的他,当时并未在西安找到一份理想工作,“很多企业并不接受没有经验的应届生。”故不得不前往深圳打拼。两年后,在深圳工作磨练了一身本领的他,才得以回到西安安定下来。

  也是在同一年11月,身为吉林人的小李却选择了离开。小李2016年毕业于南开大学周恩来政府管理学院,7月11日入职恒大集团西安有限公司,4个月后离职返乡。

  小李说,当初之所以选择西安,是看中西安生活压力小,而且当时只找到这么一份工作。他的离开,是因为不能适应岗位。

  对于西安,小李表示有很多古建筑令人流连,但他也感到西安有些不尽如人意之处,比如不文明现象不少,“多次看到路边有大小便的。”此外还发生过几次丢失东西。

  学新闻的安鑫是今年刚刚毕业,他坦言,所在专业目前真正就业的同学,不超过三分之一。一方面,所在学校知名度一般,另一个问题,“僧多粥少,就业岗位稀缺”。在这种情况下,一些老家不在陕西的同学往往会果断地选择离开,毫无留恋之意。

  企业

  看重有经验人才致应届生就业难

  在西安微媒软件有限公司总经理张春江看来,西安小微企业众多,而小微企业就更看重有经验的人才,看重他们的“即战力”。对于小微企业来说,培养应届生需要大量成本投入,往往是小微企业不愿承受也承受不起的。

  张春江以所在的IT行业为例,培养一个应届生到可以胜任岗位,最短往往也要半年之久。如果选择一个有工作经验的应聘者,马上就可以有所产出。“如果你是企业,你会选择谁?”

  张春江表示,大型企业有专门的实习岗,有的还有专门负责培养新人的工作人员,所以往往能接受批量地招聘应届生,也便于管理。但问题在于,很多大型企业的就业岗位都在省外,当这些企业进入校园招聘,也带走了不少应届生中的尖子人才。

  基于以上两种情况,导致了西安高校众多,但人才流失严重,同时对其他二线城市人才也缺乏吸引力的现状。

  观点

  西安要优化环境 企业要转变观念

  出生在陕北,刚刚从西南大学毕业的小孔告诉记者,自己所在班级共有33人,已经就业的同学首选重庆,其次北京,没有一个来西安就业的。

  小孔虽是陕西人,但他没有来西安工作的意愿。对于个中原因,小孔分析说,“西安在教育资源的均衡度、交通出行文明、市民待人文明方面都还有提升之处。因为工作在哪个城市,就意味着要接受这个城市的生活品质。如果大西安能在这些软件方面大有改进,相信会有越来越多年轻人愿意来这里。”

  张春江则认为,企业要改进观念,为本地学子创造更好的就业环境,让他们想要留在西安,也能够留在西安。他以自己企业实践举例说,“过去我们也是侧重招聘有经验的应聘者,但是后来发现,一来真正有能力的人才少;二来普遍薪水较高;三来这样的人才对企业环境、团队融合要求较高,容易流失。从前年底开始,我们尝试在学生毕业前一年介入,通过招实习生的方式培养人才,这样等他们毕业后就可以上岗了。通过一年多实践,效果很不错,也为我们积累了进一步发展的骨干人才。”

  张春江表示,除了企业转变观念,另一方面,希望政府部门能牵线搭桥,学校也更多地向他们这样的小微企业开放。“实际上,我们招实习生,也是通过一些在学校工作的朋友的私人关系联系。希望有更多机会,能进入学校组织的校园实习。现在大量的学校校园实习是对接大企业,学生得到的锻炼未必充分。让学生更多地到小微企业锻炼,既能适应目前西安的市场现状,也能得到足够强度的锻炼,这样对学生和企业来说是双赢。”

  西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院长任保平告诉记者,“我们现在都在讲人口增长多少,不讲人口流失多少。实际上,在近年来的人口流动中,西安是不占优势的。”基于此,任保平进一步分析说,“城市发展主要靠人。人的集聚对城市发展有很大带动作用。近年来很多城市之间人口流动量很大,特别是一线城市人口、人才在减少,这时它的经济发展就有危机了,这是为什么二线城市开打人才大战的根本原因。”

  在任保平看来,西安要应对各地“抢人大战”需做两手准备:首先要大力发展产业,产业发展起来,有足够的企业了,有大量就业机会,人才就能留下来,上次市上开座谈会的时候,我就讲,大西安城市建设不光是要把城市骨架拉大,主要还得有产业。城市规模扩大,相当于长骨头;有产业、有企业以后,相当于长肉;然后让人才要素、文化要素发生作用后,相当于有智慧,才能长脑子。新产业没有起来,企业没有出来,就业机会少,陕西高校这么多的人才培养不能为本地做贡献,就是个麻烦问题。第二就是要借鉴其他城市,出台能留住大量人才的有效措施。好多人不留在西安的原因是收入水平低,在这种情况下,房价物价上涨,他的生活水平受影响,就不愿留在这里。所以我们要在住房、教育等多方面向人才多做倾斜,再加大力度,扩大覆盖面,如此,才能在人才竞争中身位领先。

  文/图本报记者王继成

  实习生孔垂楠

  (2017-07-17)


  李不是

  今年夏天,要说有什么比天气还要火热,当然就属一场由“新一线城市”向北上深发起的全面的“人才争夺战”。

  比如号召“楚才回家”的武汉就是发起人才争夺战较早且影响力颇大的一个,该市响亮地打出“留下百万大学生”的口号。紧接着,南京、长沙、西安、成都等相继加入争夺战,纷纷出台优惠政策吸引大学生。

  以成都为例,7月2日成都结合城市发展规划、产业布局等,和招才纳贤政策一同发布,诱惑力满满。

  兵贵神速,仅过不到半个月,作为纳贤计划之一的13个成都青年人才驿站就将在明天(7月15日)正式接待入住,凡来蓉应聘的本科及以上学历应届生,均可免费入住7天。

  的确,对于北上深之外的二线核心城市来讲,这是一次前所未有的历史机遇。

  人力就是生产力,谁能赢得“人心”,谁就能把人才真正留住,进而复制北上深过往的成功。

  但也必须看到的一点是,一线城市虽然落户门槛在收紧,但其人才聚集效应还有发挥的潜力,大量新一线城市和二线核心城市开始抢夺人才,也会倒逼一线城市的忧患意识,促使其继续重视人才吸引政策。

  其中深圳就是一个典型,此前该市出台各项补贴政策吸引人才,且额度不低,在全国范围内都算前列。比如近日深圳发布《深圳市住房建设规划2017年度实施计划》,根据这一新政,2017年深圳计划新增安排建设保障性住房和人才住房5万套,用地出让优先满足人才住房和保障性住房用地需求。

  再加上此前深圳针对杰出人才的奖励补贴,针对基础人才的租房和生活补贴等政策,深圳可谓在其他城市抢夺人才的形势下,打响了反击战。

  尽管当前深圳房价很高,令大学生望而生畏,但房价的高低背后也代表着一个城市经济活力的强与弱、“大牛”企业的多与少、工资待遇的好与差。人才松动的理由或许只有一个,但留下人才的理由却有若干个。当深圳在人才和住房政策上动脑筋时,吸引人才的空间依旧不小。

  在深圳连续而强势的反攻下,其他城市的抢人大战机会还多不多?答案是机会依旧很多,且更应该持续发力!原因如下:

  其一,北上深等一线城市中,当前只有深圳在大举吸纳人才方面的政策比较突出。

  深圳在2016年上半年出台81条“人才新政”,今年以来又连续出台多项举措,包含落户、纳税等多种方式。相比之下,北京和上海依然保持对户籍严控的状态,从2014年起,落户北京的“进京指标”呈逐步趋紧态势,2015年北京对高校应届毕业生的引进指标不超过9000人,2016年只减不增。上海自2015年起,流入人口持续转负。从当前现状来看,深圳依然保持人才流入态势,而北京和上海则存在着人才回流的空间。

  其二,一线城市高昂的房价导致人心思变,转而向二线城市流动。而一旦人才阵营出现松动,就比较难再稳固。笔者身边有不少朋友,近一年余陆续从北京前往杭州、成都、重庆等城市,其中绝大多数都是带着真才实学转战的人才,其在新就业地的收入往往并不亚于北京,甚至高于北京,但回流二线城市之后,差不多的收入实际消费能力却有较大增长,何乐而不为?

  其三,在高铁大建设的这些年里,已经很大程度上改变了物流、人流、企业投资的走向,从而重构了城市格局。一些原本的二线城市跻身新一线城市,中西部的成渝等中心城市也逐步能与东南沿海发达地区相抗衡。

  比如前段时间发布的一份较为权威的城市发展综合指数当中,郑州已成为全国高铁直达城市数量排名第六的城市,可通过高铁直达129个城市。

  而在大品牌青睐度中,成都的指数更超过很多东南沿海城市,在入驻品牌数和品牌门店数上甚至超过了广州;在航空实力比拼上,成都已是北上广之外最强的城市;本周,成都又发布“产业新政50条”,对吸引高端人才、培育高技能人才等制定出多项细则,不仅涉及对人才的奖励,甚至覆盖了对企业、院校等培育人才的机构进行的补贴,彰显其吸引人才的诚意。

  万变不离其宗,能够吸引到人才的根本原因,还是新一线城市和一些二线城市的发展速度惊人,城市竞争力越发雄厚。我们有理由相信,今年夏天这场轰轰烈烈的人才争夺战,未来将会引发足以改变城市产业地图的深刻变化。

  (本文经授权转载自“川渝横贯线”)

  (2017-07-14)

版权声明:本文源自 网络, 于,由 楠木轩 整理发布,共 11989 字。

转载请注明: 新一线城市“抢人”大战:多地加快推进户籍改革 - 楠木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