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九二共识”是两岸关系的定海神针?

为什么说“九二共识”是两岸关系的定海神针?

8月30日,“九二共识”30周年学术研讨会在北京举行。(中国台湾网 尹赛楠 摄)

8月30日,“九二共识”30周年学术研讨会在京举行,多位亲历者回顾了“九二共识”达成的历史过程。当前,民进党当局为了一党之私,拒不承认“九二共识”,导致两岸关系紧张对立,台湾同胞的切身利益受到严重损害。此时回顾和阐释“九二共识”达成的历史经纬和重要意义,有助于两岸同胞共同维护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局面,共同创造互利双赢的两岸关系美好未来。

“九二共识”达成是历史事实,不容否定和歪曲。1992年,经两岸双方分别授权,大陆方面的海协会与台湾方面的海基会经过协商沟通、函电往来,达成了各自以口头方式表述“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的共识,后来被概括为“九二共识”。其核心意涵是,“海峡两岸同属一个中国,共同努力谋求国家统一”。虽然“九二共识”是各自以口头方式表述的共识,但其过程和内容均有明确的文件和文字记录,双方函电往来中都清晰表明了坚持一个中国原则、追求国家统一的立场和态度,白纸黑字清清楚楚。

“九二共识”的精髓是求一个中国之大同,存两岸分歧之小异。30年前,两岸中国人毅然选择以对话代替对抗、以沟通化解分歧、以协商促进合作,达成了“九二共识”,充分体现了双方搁置争议、求同存异的政治智慧。这一共识之所以能达成,关键在于双方做到了在坚持一个中国原则这一重大问题上明确表明了态度,在最根本上表达了中国不会、也不允许分裂的法理基础,同时妥善处理了一些分歧,体现了巨大的包容性和善意。

“九二共识”的历史性意义在于,奠定了两岸关系发展的政治基础。30年来,基于“九二共识”,两岸开启协商谈判,推进两岸政党党际交流,建立两岸制度化协商与联系机制。正是“九二共识”这把钥匙,打开了两岸在经济、社会、文化等各领域大交流、大交往和大合作的局面,极大增进两岸同胞福祉,为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维护台海和平稳定作出了重要贡献。

“九二共识”是两岸关系的定海神针,是两岸交流交往的压舱石。2008年至2016年,两岸关系之所以能够呈现和平发展局面,就是因为双方在“九二共识”政治基础上建立了基本的政治互信。2008年5月至2016年5月期间,两岸实现全面、直接和双向“三通”,两岸定期客运航班总班次增至每周890班。2015年两岸人员往来规模翻了一番,达到985.6万人次;两岸贸易总额达到1885.6亿美元的新水平。

正是因为有这个政治基础,台湾参与世界卫生大会、国际民航大会等国际组织活动问题才会得到合情合理的安排。正是因为有这个政治基础,才能在2015年实现1949年以来两岸领导人首次会晤。两岸领导人直接对话沟通,使两岸政治互动达到新高度。

2016年以来,两岸关系之所以持续恶化,根源在于民进党当局拒不承认“九二共识”,单方面破坏了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政治基础。然而,尽管民进党当局干扰阻挠,两岸各领域交流仍然蓬勃开展,同胞交往合作广泛密切,越来越多的台湾同胞选择来大陆追梦筑梦圆梦。这充分说明,“九二共识”承载的是两岸同胞对和平、发展、交流、合作的期盼,是民心所向、大势所趋。

回顾历史是为了书写新的历史,不忘本来才能开辟更美好的未来。我们相信,只要包括两岸同胞在内的所有中华儿女同心同德、团结奋斗,就一定能够实现祖国完全统一的历史任务。(中国台湾网评论员 张亚静)

版权声明:本文源自 网络, 于,由 楠木轩 整理发布,共 1362 字。

转载请注明: 为什么说“九二共识”是两岸关系的定海神针? - 楠木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