闻令而动 不惧逆行,冬奥应急医疗救援力量保障防疫安全——“跨区域一体化核生化应急医学救援体系研究”项目首次实战化演练

科技日报记者 何亮

“呼叫总指挥、呼叫总指挥”……延庆医院指挥大厅的案桌上,远程对讲机传来急促的声音。

“收到,请讲。”总指挥立即回应。

“延庆冬奥村综合诊所出现1例发热伴干咳、呼吸困难的患者,体温38.3℃,为境外人员,不排除新冠病毒感染,目前正在隔离诊室,请指示。”具体情况传来,大厅内一片安静,大家将目光投注到指挥人员身上。

“患者就地隔离,开展流行病学调查;密接人员转移至临时医学观察点隔离观察;急救车立刻将患者转运至延庆医院,医院做好接诊准备。”总指挥长发出第一道指令。

副总指挥拿起对讲机,配合发出第二道指令:“120车组注意,冬奥综合诊所出现1名新冠疑似病例,请你们做好标准职业防护,立即进入冬奥综合诊所,将患者转运至延庆医院冬奥专用方舱。”

急救车组与院前急救人员闻令而动,一场疑似新冠病毒感染者转运救援演练就此开始,此时是13时零5分。

消杀准备立即响应

延庆医院的指挥大厅,担任总指挥的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副院长付卫和担任副总指挥的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急诊科主任马青变神情紧张,这是科技冬奥专项——“跨区域一体化核生化应急医学救援体系研究”项目自今年8月立项以来的首次实战化演练。

接到指令5分钟内,北京急救中心急救人员佩戴N95口罩、面屏、护目镜,穿戴可重复使用防护服及防护靴套进入冬奥诊所隔离诊室,他们的一系列现场处置与操作通过实时画面传回指挥大厅,等待评审专家“过审”。

120急救车出发的同时,院内做好接诊、消杀准备的指令已从总指挥的对讲机传了出去。留给医护人员的准备时间并不多,30分钟内患者必然抵达。

此时,指挥大厅的电子屏幕切换到延庆医院冬奥专用方舱前,一个门架式雾化消毒装置被迅速组装,不时喷洒出的消毒雾剂瞬间带起了紧张感。移动式“防护人员专用消毒装置”“气雾洗消装置”也都设置完毕。

北京冬奥会涉及两地三赛区,北京大学第三附属医院是赛时唯一覆盖所有赛区的医疗机构。“应对新冠病毒的预防和救治是应急医疗救治项目组要完成的必答题,演练正是在为答题求得最优解。”付卫说。

救援诊断路上进行

时针指向13时10分,救护车已疾驰在冬奥延庆赛区到延庆医院的高速公路上。

车辆行驶的路线、点位与急救车内的实时画面均被转切到指挥大厅的平台上,一切病情研判、指令分发、专家指导都在该平台完成。

车厢内医护人员“全副武装”,疑似患者更是“层层防护”——患者身上罩着一个由透明材料制成的隔离箱,医护人员通过固定窗口将车载心电监护连接完毕,患者生命体征的监测数据实时更新。

“患者血压100/65mmHg、心率105次/分、呼吸频率30次/分、脉氧饱和度85%”医务人员的读数声传来,却并未见他们录入患者的病历与生命体征等信息。当镜头聚焦到医务人员手上的移动终端时才发现,传统文字录入已被语音录入所取代,再搭配远程救治指导系统,院内医生根据显示屏上患者的信息,就可指导车厢内医生进行远程救治。

转运途中借助“5G+北斗”医疗信息联动平台,延庆医院指挥大厅可实时获取患者病情信息以及救护车运行轨迹,总指挥、科室专家、急救人员才能在协调配合中顺利开展跨区域的“黄金30分钟”医疗救援。

筑起安全的环境防线

救护车按时抵达延庆医院,时针指向13时55分。副总指挥下达指令:车辆缓慢通过消毒门,方舱医院准备接收患者。

120急救车“穿门而入”,消毒门喷洒出的AQAS消毒剂对急救车表面、盘底、轮胎快速消毒。准备就绪的方舱工作人员与急救人员完成患者交接。副总指挥再次下达指令:急救车开往洗消中心进行终末洗消,洗消组对患者通道进行消杀。

15分钟后,指挥大厅对讲机再次吹响:指挥部确诊患者为新冠肺炎重型。副总指挥第三次下达指令:将患者转移到定点医院隔离治疗,洗消组进行终末消杀。

视频画面中,方舱环境消杀开启、车辆消杀开启、防护人员与装备消杀开启,患者转移后的片刻宁静被消杀作业所取代,保障安全的最后一道环境防线再次筑起。历时3个多月的冬奥专项极速攻关成果为北京冬奥会医学救援提供重要保障。

此时,历时80分钟的实战演练宣告结束,时间定格在14时25分。

版权声明:本文源自 网络, 于,由 楠木轩 整理发布,共 1698 字。

转载请注明: 闻令而动 不惧逆行,冬奥应急医疗救援力量保障防疫安全——“跨区域一体化核生化应急医学救援体系研究”项目首次实战化演练 - 楠木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