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越半个多世纪 寻找这些遗物的主人和背后的故事

  新华社沈阳9月15日电(记者赵洪南 武江民)年轻的英雄牺牲在异国他乡,没有给亲人留下一句话,留下的只有破旧的胶鞋底、锈迹斑斑的子弹、失去光泽的钢笔……70多年过去了,今天的人们无法知道他们生命最后一刻发生了什么,一件件无声的遗物,却能穿越时空,让人们感知英雄的力量。

  在沈阳抗美援朝烈士陵园纪念馆的展厅内,有几个特殊的展箱,里面存放的是归国在韩志愿军烈士的遗物。没有过多的文字描述,但一物胜千言,让人看着眼中泛起感动的泪水。

  从2014年至2021年,中国已连续8年迎回共825位在韩志愿军烈士遗骸,安葬在沈阳抗美援朝烈士陵园。陵园对遗骸附随的8000多件遗物一一登记造册,建立了电子化档案。

跨越半个多世纪 寻找这些遗物的主人和背后的故事

  沈阳抗美援朝烈士陵园纪念馆中展出的归国志愿军烈士遗物。新华社记者 潘昱龙 摄

  ——出现最多的遗物,胶鞋底。8000多件遗物中,通过初步整理,出现最多的是胶鞋底。在沈阳抗美援朝烈士陵园工作了18年的王春婕告诉记者,很多烈士的遗物中都有已经磨得破旧不堪的胶鞋底。“那个年代,战士们拿着落后的步兵武器装备,穿着胶鞋穿梭于炮火纷飞的战场,却打赢了美军的飞机大炮,可以想象这场战争多么艰难!”

  ——令人泪目的遗物,水壶、钢笔。沈阳抗美援朝烈士陵园文物管理科科长吕志昕说,很多烈士的遗物中都有水壶,但仔细看你会发现一些水壶上有大小不一的孔洞。“我常常会望着水壶上或大或小的孔洞发呆。这个洞可能就是子弹穿过的地方,那得多疼啊!”2014年归国的在韩志愿军烈士杨双喜的遗物中,有3支钢笔,其中一支扭开了钢笔帽。今天的人们已无法知道杨双喜烈士写过什么,也许替思乡情切的战友们书写过家书,也许为上级书写过文件,也许曾写下自己的报国之志……吕志昕说,一件遗物的背后是一缕忠魂,更是一份沉甸甸的思念。中国军人无惧生死,血战到底,因为他们身后,是自己深爱的祖国、家乡和亲人。

跨越半个多世纪 寻找这些遗物的主人和背后的故事

沈阳抗美援朝烈士陵园纪念馆展出的杨双喜烈士遗物3支钢笔。新华社记者 杨青 摄

  ——令人温暖的遗物,小圆镜。一枚名章、一粒纽扣、一面失去光泽的小圆镜,是2016年归国的在韩志愿军烈士许玉忠的全部遗物。其中,一面小小的圆镜上镶嵌着一张年轻女性的照片。“不知这是烈士的爱人还是其他亲人;不知烈士是不是在思念时也曾反复拿出照片摩挲……”吕志昕感慨道。

  ——令人心疼的遗物,徽章。王春婕说,在整理遗物时,发现很多烈士都会把自己曾经获得荣誉的徽章带在身边。徽章代表他们身经百战的光荣经历。“我想他们肯定很珍惜这些荣誉,所以才会一直带在身上,遗憾的是,他们倒在了异国他乡的战场上。”

跨越半个多世纪 寻找这些遗物的主人和背后的故事

  这枚小圆镜是许玉忠烈士的遗物,镜子上镶嵌着一张年轻女性的照片。新华社记者 杨青 摄

  70多年前的朝鲜战场上,数以万计的志愿军战士牺牲。如今,参观者走进沈阳抗美援朝烈士陵园,看着这些无声的遗物,就能明白他们为什么是最可爱的人。

版权声明:本文源自 网络, 于,由 楠木轩 整理发布,共 1179 字。

转载请注明: 跨越半个多世纪 寻找这些遗物的主人和背后的故事 - 楠木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