粮食产量增长2% 专家总结十八连丰数据中的“中国经验”

新京报讯(记者 田杰雄)12月6日,国家统计局发布关于2021年粮食产量数据的公报,据数据显示,2021年全国粮食总产量13657亿斤,比上年增加267亿斤,增长2%,全年粮食产量再创新高,连续7年保持在1.3万亿斤以上,实现了我国粮食产量的“十八连丰”。当日,中国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武拉平在接受新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在我国城市化进程、工业快速发展的当下,应看到耕地面积持续增长的难能可贵。他提到,十八连丰的“中国经验”中,国家政策发挥的作用至关重要,它不只划定保护的红线,也从各种角度激励着农业生产者。

粮食产量增长2% 专家总结十八连丰数据中的“中国经验”

武拉平:中国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 受访者供图

城市化进程中被守护的耕地红线

据国家统计局消息,2021年,全国粮食播种面积17.64亿亩,比上年增加1295万亩,增长0.7%,连续两年实现增长。国家统计局农村司副司长王明华在解读粮食生产情况时指出,这是各地层层压实粮食生产责任、加大粮食生产扶持力度、支持复垦撂荒地、开发闲田的成果。同时,这也是我国实施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遏制耕地“非农化”、“非粮化”取得的成效。

中国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武拉平在解读这组数据时,选择将这些数字放在近30年我国的城市化进程中来对照,“这样,我们更会发现在这个时代耕地面积能够实现连续两年增长的难能可贵。”

他向记者讲述了几组数字——在过去的30年,是我国城市化率的快速增长期,“1996年,我国城市化率不到30%,当时我国的耕地面积是19.51亿亩。到2004年,城市化率超过40%,2011年,达到50%,到去年的时候,我国城市化率已经达到60.6%。”而据今年8月份自然资源部数据显示,我国目前耕地面积仍为19.179亿亩。武拉平认为,在我国城市化、工业化急速发展的前提下,可以看到,我国耕地面积并未有大幅度减少,而粮食播种面积也在持续增加。

“这得益于我国遏制‘非农化’、‘非粮化’的势头,以及国家对于18亿亩耕地红线的坚守。这说明我国的耕地保护政策是非常有效的。”武拉平说。

国家政策就是“中国经验”

“在实现连丰的过程里,如果要总结一些大国经验,那么我认为是国家的政策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武拉平提到,在今年年初,我国首次将粮食产量的预期目标写入了政府工作报告,给予也体现了对粮食生产的持续重视、调动了各个地方对于粮食生产的积极性,强调了粮食安全压舱石的重要意义。

在行业里,人们常说连续增产,一靠政策,二靠科技,三靠投入,“事实上,我们的‘十八连丰’与政策激励、科技推动、生产主体的投入是密不可分的。”武拉平谈到,国家政策发挥的作用至关重要,因为它不只划定保护的红线,也从各种角度激励着农业生产者。

“保证粮食的播种面积离不开政策的刺激。”武拉平以我国发布的最低粮食收购价举例,每年粮食的最低收购价根据市场做出相应的调整,为农户手中的小麦和水稻托底。“同时还有我国自2004年起实施的农作物良种补贴、种粮农民直接补贴和农资综合补贴等三项补贴政策,它们在2016年被合并为农业支持保护补贴,助力了我国耕地地力的保护和粮食的适度规模经营。”

他也提到大国小农背景下,农业政策对于粮食生产的保护。“小农户的生产效率相对是比较低的,如果没有政府的政策支持和各种补贴的激励,他们如果单单对比收益的话,或许并不会从事粮食生产。”武拉平说,在WTO框架下,国家积极采取相应的政策保证了口粮的绝对安全,这也是我国最基本的粮食安全战略。

“当然,政策引导并非‘中国经验’的全部,它也需要其他要素的合理配置,才可以更好地发挥整合作用。”武拉平说。

新京报记者 田杰雄

编辑 唐峥 校对 李铭

版权声明:本文源自 网络, 于,由 楠木轩 整理发布,共 1482 字。

转载请注明: 粮食产量增长2% 专家总结十八连丰数据中的“中国经验” - 楠木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