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媒畅想:当我们穿越到“零碳社会”……

原标题:日媒畅想:当我们穿越到“零碳社会”……

参考消息网3月3日报道 日本《朝日新闻》2月22日发表一篇题为《二氧化碳零排放的生活什么样》的文章,文章以穿越者的口吻,描绘了二氧化碳零排放的生活场景。全文摘编如下:

现在是2050年的5月,我是一个生活在地方上的初中生。今天学校正好放假,终于能睡个懒觉了。醒来时听到从父母的书房里传出开视频会议的声音,原来已经到上班时间啦。

大概在30年前,人类遭遇了新冠肺炎的全球大流行,为了减少人与人接触的机会,远程办公得以普及。据说在那之前,人们每天都要去公司上班。

绿色能源普及

该做早饭了。如今所有家庭的灶台和热水器都实现了电气化,而且全面联网,做到了彻底节能。建造房子的时候也使用隔热材料,所需能源由屋顶安装的太阳能电池板提供,也就是零能耗廉价住宅。

白天用不完的电可以储存在家用蓄电池和电动汽车的蓄电池中,留待晚间电力吃紧或是发生自然灾害时使用。

今天我打算乘坐巴士去朋友家拜访。在我们这样的小地方,大家出行普遍都会使用“需求响应巴士”。也就是说,这种公交车是根据使用者的需求规划路线的,使用方便,节能环保。只要我向综合信息终端发送目的地的地址,10分钟之后它就会回复我,“已经在家门口等你了”。

我上了车,对面方向驶来的轿车大多是电动汽车。公交车和卡车则是用氢燃料驱动的燃料电池车。飞机也是依靠以藻类为原料生产的生物燃料飞行的。现在流行的是紧凑型城市,很少有人拥有私家车。人们出行基本选择乘坐公共交通工具或是共享电动汽车,或是干脆步行和骑自行车,因为人行道和自行车道之类的设施都很完善。

从车窗望出去能够看到白色风车。我住的地方风力发电产业十分发达,多余的电能会出售给大城市。现在的主要电力来源是分散在各地区的可再生能源。

就我个人的感觉而言,那些利用屋顶的太阳能电池板发电、用电动汽车电池协助调节电力的普通家庭也成了电力供应的中坚力量。

蕴含多种可能

以上有关去碳化社会的想象都是基于我们对日本国立环境研究所首席研究员五味馨的采访而开的脑洞。有些人可能想要生活在这样的未来,也有些人可能会认为这样的想法过于天真。不过这仅仅是一种猜想,未来什么样可以有多种可能性。

30年后,人口可能会更少,少子高龄化的问题会更加严峻。五味先生说:“重要的是我们要具备这样的视角,即在实现去碳化目标的同时,努力寻找解决其他经济、社会问题的方法。”

日本全球环境战略研究所在去年发布了题为“零能耗世界”的报告,给出了实现去碳化社会的两种设想路径:

其一,在以可再生能源为主要电力来源的情况下,交通系统的电动化和自动化、建筑物的零能耗、远程办公等领域都将取得进展;在继续依赖化石燃料的情况下,仅有一部分领域会发生变革。

其二,广泛运用将二氧化碳深埋地下的技术。但是,国内现有的二氧化碳填埋地将在10年后耗尽。此外,日本每年都要耗费巨资进口化石燃料。按照全球环境战略研究所研究员栗山昭久的话说,即便是在二氧化碳填埋技术得到普及的情况下,去碳化有可能在一时可行,但也无法持续。

道路并不平坦

要想建成去碳化社会,关键是要提前对现状有所了解。

去年,日本承诺将在2050年实现“碳中和”,也就是说将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排放量减少到与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吸收的量相平衡的程度,实际上就等于是“零排放”。

随着最新技术的普及,运输部门、服务业部门和家庭的去碳化虽然会在某种程度上较易实现,但建筑物和交通工具属于耐用消费品,更新换代的间隔期通常较长。所以,要想在2050年如期完成目标,必须尽快展开行动。而工业部门的去碳化则伴随着更多困难,因为那些将要发挥重要作用的东西还看不到投入使用的迹象。

无论对未来做出何种想象,前进的道路都不是一片坦途。由于制度和价值观的转换也很重要,所以,在展开全民大讨论的时候也需要参考肩负着未来的年轻人的视角。

来源:参考消息网

版权声明:本文源自 网络, 于,由 楠木轩 整理发布,共 1610 字。

转载请注明: 日媒畅想:当我们穿越到“零碳社会”…… - 楠木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