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藏铁路塞什腾山线路工区:穿行在“火星”

本文转自:人民日报客户端

周悦翔 韦鹏程

在距敦煌铁路苏干湖交界口10公里处的茫茫戈壁中,孤零零伫立着一座白墙红顶的小院落,这便是德令哈工务段马海线路车间塞什腾山线路工区的驻地。18名平均年龄不到28岁的线路工常年驻守在这里。

工区距离中国火星模拟基地不足百公里,周边是典型的雅丹地貌群,褐红色的地形地貌酷似火星表面,因此也被职工称作是“火星”上的线路工区。

青藏铁路塞什腾山线路工区:穿行在“火星”

“抬头黄沙低头汗,寒风烈阳草不生,这是对工区周边环境的真实写照。”塞什腾山线路工区工长鲍兴鹏说道。

因地处偏远,职工们每天驱车前去作业,就像是在坑洼不平的便道上进行一场越野拉力塞。“车陷进黄沙里趴窝熄火是家常便饭,最可怕的是遇见沙尘暴,稍一偏航,就难以找到方向。”说起在漫天沙尘暴中驾驶的经历,司机朱羽秋心有余悸。

在塞什腾山,最让职工们头疼的是变换无常的气候和夏秋肆虐的蚊虫。在平均海拔3600米的戈壁深处,不同季节对线路的影响各有不同,为了维护好管内56公里的线路,职工们结合气候变化的规律,摸索出了一系列因时制宜的线路维护“真经”。

春秋风大,清沙便是工区的“重头戏”。有时候,一夜大风,沙粒就能在线路上形成一个小沙丘。双手刨、铁锹铲、鼓风机吹,职工们想尽各种办法清除积沙,还得给钢轨上各机械部件勤注机油,让线路清清爽爽;夏季作业大多选在清晨或傍晚,一旦太阳升起,在强烈的阳光炙烤下,戈壁滩的气温会急速上升,不到短短1小时,钢轨上就会热浪翻滚,轨温会超过50摄氏度,不利于线路检修,追逐晨昏便成为戈壁线路工的“必修课”;冬季天气寒冷,线路起伏最大,职工们每天要顶着零下二三十度的低温,徒步至少5公里,检查整治线路设备,动态消除一个个病害。

青藏铁路塞什腾山线路工区:穿行在“火星”

夏秋季节,上道作业前,职工们都必须要戴上防蚊帽、涂上防蚊霜、喷上花露水,但即便全副武装,也在劫难逃,稍不注意,脸上手上就会被蚊子叮咬出一个个大红包。常年的风吹日晒中,他们年轻的脸庞,都已变得黑红粗糙,那与实际年龄不相称的沧桑面孔,镌刻着他们扎根高原深耕荒漠的青春岁月。

因地处路网末梢,工区还未通自来水,职工们生活用水靠水罐车每周送来存储在水窖中,平时用水,他们格外节省。洗过脸和衣服的水,被收集起来洗拖布擦地用。远离村镇,吃饭也是全靠他们自己动手,日积月累的锻炼中,人人练就了一身好厨艺,即使是最年轻的职工也能轻松烹饪出一桌好菜。青工苗亚真时常感叹:“越艰苦的环境越能锻炼人。”

前不久,在鲍兴鹏带领下,大家尝试在工区种植耐旱的红柳,尽管20多棵红柳苗最后只存活下3棵,但职工们着实高兴了好一阵子。他们决定,要在这片荒无人烟的戈壁种出一片红柳,建造一个战戈壁、斗风沙的精神家园,让高原戈壁线路工的故事在戈壁深处代代相传。

随着敦煌铁路列车密度的日益增加,塞什腾山线路工区的维护任务越来越重、维护标准也越来高,但小伙子们艰苦不言苦,用顽强的意志和辛勤的汗水,在荒凉寂寥的戈壁深处,奋力书写着关于青春、关于奉献的故事。

版权声明:本文源自 网络, 于,由 楠木轩 整理发布,共 1201 字。

转载请注明: 青藏铁路塞什腾山线路工区:穿行在“火星” - 楠木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