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义桅: 中欧关系应如何克服外部“干扰力”

日前,捷克参议院主席维斯特奇尔挑战“一个中国”原则,公然访问台湾。不少网友提出要严惩少数“跳梁小丑”,否则越来越多人会跟随。这的确情有可原,也有其道理。

但将中国外交资源用在报复“小丑”身上,是否值得?关键要看时与势,外交也要讲天时地利人和。

从“天时”来看,时值美国大选,中美关系剧变;欧洲等待拜登上台,中欧关系可能面临着“变天”,可以说是比较关键的时期。9月14日将举办中欧视频峰会,9月25日欧盟峰会要讨论对华政策,时机敏感。

“地利”是中东欧成中欧、中美博弈焦点,“17+1”峰会今年要在北京主办。捷克跟我们关系这些年不错,出现波折实际上是其国内政治斗争使然。泽曼总统年事已高,不同政治势力搅浑政坛。泽曼总统已斥责维斯特奇尔访台是“幼稚的挑衅”,所以最好是用捷克国内的政治逻辑制约这种“挑衅”。

“人和”就是要团结一切能团结的力量,孤立少数顽固派。不少国家都在盯着中国,我们不能给他们以“口实”。实际上,捷克只是个替罪羊,背后的推手是美国——蓬佩奥前脚刚访问捷克。美国认为以前对华接触政策失败,现在抡起大棒,企图以压促变。怂恿捷克议长访台,测试北京的反应,借机挑拨中欧关系、破坏“17+1”合作,从而达到“一箭三雕”的目的。这时候考验的是我们的战略耐心,反击或制裁如果不精准容易被美国加以利用。

世界对美国和中国的评价标准是不一样的,对中国仍有期待。中国对外仍应重在立德,必要而有效的惩罚需巧妙为之。比如,最好通过中介关系将压力转化到肇事者本人及其背后的利益集团,让捷克国内的权力制衡去制约他,而不是让整个捷克利益为其背书。

当前在美国因素的干扰下,欧洲一些小国存在从大国博弈中“渔利”的心态,对于一些投机、打擦边球的做法,我们需要甄别。类似现象未来会越来越多,如何平衡外交智慧与外交威慑力是一个重要考验。

近年来,欧盟推行战略独立、欧盟主权,欧美关系也回不到过去。这是中美关系回不到过去后,中国争取欧洲的希望。欧盟目前处于关键的十字路口,正在寻找一条不偏不倚,捍卫自身利益的道路。疫情暴发后,欧洲誓言“要不惜一切代价强调供应链多元化,减少对中国市场的依赖”。然而,欧洲无法实现供应链本土化,欧洲不会拥抱“冷战2.0”或者是美国式的脱钩。现在流行的词汇是“多元化”(diversification)。中国市场红利下降也为此提供合理性借口。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德国出台德版“印太战略”,一方面呼应美国的战略,另一方面在对冲中国市场风险。但是,平衡中国影响力不是对抗中国,“这同多元化战略相契合”。

德国出台“印太战略”,是跨大西洋协调的信号。欧洲想等待拜登上台,推行新的国际自由秩序,呼吁加强跨大西洋对华政策协调。欧盟甚至在推动改革外交表决机制,从一致同意到多数同意,以形成统一对华立场。这也是德国担任欧盟轮值主席国举办中欧峰会的缘由。

目前,欧盟及成员国不太可能与美国一起重启冷战。欧盟及成员国政府继续表示,无论在双边合作还是应对气候变化等全球性问题上,中国仍是重要的合作伙伴。且欧洲是多元化的,希腊、意大利、匈牙利等国的对华态度仍然积极。但要对中欧关系发生一些变化做好准备。对美国而言,这意味着美欧协调有了肥沃的土壤,前提是下届美国政府必须选择减少对欧敌意。

在默克尔领导下,德国政府的对华立场相对冷静,坚持认为对华友好并保持紧密的经济联系更加符合德国的利益。明年默克尔将结束其长达16年的总理任期,“后默克尔”时代无论是中德关系还是更为广泛的中欧关系,出现一些新的问题是不可避免的。默克尔对华立场在德国国内目前已经遇到一些质疑和批评,但由于其根基深厚对此完全可以消化。无论未来谁当选总理,或许都将不得不在压力面前适当妥协。

中欧能否如预期在年内达成全面、高质量、平衡的双边投资协定至关重要。当然,中欧合作打通全球供应链、维护全球化与多边主义仍然可期。从根本上看,中欧都强调战略自主,彼此对于拒绝新冷战、拒绝为美国重拾领导权而牺牲自身合法权益,存在一定的利益交汇点。(作者是中国人民大学欧盟“让·莫内讲席教授”,欧盟研究中心主任)

版权声明:本文源自 网络, 于,由 楠木轩 整理发布,共 1658 字。

转载请注明: 王义桅: 中欧关系应如何克服外部“干扰力” - 楠木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