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享数字红利也要“不落一人”丨长江评论

长江日报评论员秦孟婷

近日,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委员会正式印发《提升全民数字素养与技能行动纲要》,对提升全民数字素养与技能作出安排部署。其中专门提到了“老年人、残疾人等特殊群体数字技能稳步提升,数字鸿沟加快弥合”,体现了不让特殊群体在数字技术时代“落伍”“掉队”的决心。

如今有一种说法,数字时代造就了老年人、残疾人等特殊群体的“数字文盲”。更有甚者,称其为数字时代下的“难民”。数字技术更新和应用的速度很快,某种程度上,享受技术生活便利,就意味着要跟上技术前进的步伐。技术似乎“不饶人”,跟得上便能充分享受,跟不上似乎就有“鸿沟”。数字时代的巨大红利,似乎并未同等程度地惠及每一个人。比如,买火车票、信息采集、挂号取药等场景下,很多老人就遇到了麻烦。

弥合特殊群体的“数字鸿沟”,就是为了实现数字素养与技能的“全民”提升、共同进步。数字技术深刻改变了生产生活方式,提高了社会治理和服务效能。共享技术进步便利也要不落一人,不让任何一个人在数字时代“掉队”。根据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2020年我国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数量达到1.91亿人,据预测,2025年这一数量将突破2.1亿,到2050年预计将达到3.8亿。根据中国残联数据,中国肢体残疾人数量多达2400余万。两者加起来,从人数和占比看,都不属于“小众”。

有人会以为,特殊群体已习惯了传统的生活方式,跟不上也无所谓。但事实上,老年人、残疾人等特殊群体,实则应是社会中最需要数字技术服务的人。比方说,通过智能视觉系统,能对那些家人不在身边的老人实现智能看护。应当说,越是弱势和特殊群体,对新技术的依赖应该更强,而不是更弱。这实际上对政策、技术、产品、服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数字技术不是用来“淘汰”人的,而是来服务人的。人们常说“活到老,学到老”,“数字鸿沟”的背后也有技术应用本身的问题。近段时间,多款界面简洁的“老年版”APP受到年轻人的热捧,证明一般的APP用起来并不那么顺手,连年轻人都嫌麻烦,并不能单纯怪老年人不接受新事物。这恰恰证明一些数字技术其实还不够便利,还有更细分的市场值得开发,对“人”的研究要更加深入,而不只是简单划一地把手机音量调得更大、字体调得更大。

解决“鸿沟”问题,可能比我们想象得更艰巨。“老年人”“残疾人”无法概括出“特殊群体”的宏观现实,对个人而言,是生活在城市或乡村、合居还是独居、有配偶或无配偶、健康水平如何、收入如何等,都影响到数字技能“提升”的方式方法。应用也涉及出行、就医、消费、文娱、办事等复杂场景。如何提供精准、体贴、高水平的提升支持,是数字社会共同的命题。

【编辑:张玲】

版权声明:本文源自 网络, 于,由 楠木轩 整理发布,共 1089 字。

转载请注明: 共享数字红利也要“不落一人”丨长江评论 - 楠木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