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姐姐》:认命,就是安然的命

《我的姐姐》:认命,就是安然的命

父母罹难,弟弟年幼。

安然的困境,是如何做一个安然的选择?

第一,把弟弟送养,从此恩怨两清。

第二,养弟弟长大,自此化姐为母。

安然最后的选择,我们不得而知,电影用一个开放结局模糊过去了。

但话虽如此,结局指向性还是挺明显的。

那就是:安然选择了抚养弟弟长大,放弃了去北京读书的梦想。

那么,这是不是对的选择呢?

我私以为,是的,absolutely。

《我的姐姐》:认命,就是安然的命

人们常说,离开是为了更好的回归。

安然想去北京读书,工作,生活。

她理想中的回归,不过是证明给父亲看看,女儿不一定比儿子差。

却不曾料想,父母中途离世了。

所以安然需要重新审视自己,这一份证明是否还有必要?

这是第一个问题。

《我的姐姐》:认命,就是安然的命

第二个问题。

就算安然纯粹是为了梦想割袍断亲,从此在北京就不再回来了。

这不是不可以,但这真的可能吗?

法国社会学家迪迪埃·埃里蓬,他用他亲身经验告诉我们,不可能。

迪迪埃割断与原生家庭任何联系三十年后,还不是选择了回归故里,并写下了《回归故里》。

他说:“

我曾经以为,人们可以远离家庭独自生活,可以忘却个人历史以及那些生养自己的人,重新创造自己,但事实是背离家庭与过去是永远无法彻底实现的。或许真正的“回归故里”并不存在,但至少让我们努力“与自己,以及那个被我们抛下的世界”和解。

《我的姐姐》:认命,就是安然的命

想要送走弟弟的安然不懂这个理,广大支持安然送走弟弟的网友也不懂这个理。

毕竟年轻嘛,tooyoungtoosimple。

他们只看到,安然是直接受害者,弟弟是间接受益者。

把弟弟送走,这无疑是安然对她父母最佳的报复时机。

长辈们求了一辈子的儿子,最终却成为了别人的儿子,这无疑是对这个社会重男轻女最佳的讽刺。

这样的结果固然令人很舒服,很痛快。

可是,然后呢?

《我的姐姐》:认命,就是安然的命

对安然而言,生活本身是不需要那些崇高意义的。

她只需要明白,后半辈子如何更好的对得起自己,更好的生活就可以了。

但更好生活的前提,是学会跟自己的家庭和解。

而答案很显然,把弟弟送走不是其中最优解。

如果说父母在世时,安然和解的方式是证明女儿不比男儿差。

那么父母离世之后,安然最佳的和解方式就是完成父母的遗志,把弟弟抚养长大。

至少夜半幽梦忽还乡,安然也可以安然的问一句:“安然,终于是你们的骄傲了吗?”

道理我都懂,请不要说牺牲青春、理想、自由之类的,它们都是解身不解心的。

心忧不解,无论身处何地,年龄几何,都始终活不痛快,活得拧巴。

这很残酷,这很残忍,这也很不公平。

但是,这就是安然的命。

版权声明:本文源自 网络, 于,由 楠木轩 整理发布,共 975 字。

转载请注明: 《我的姐姐》:认命,就是安然的命 - 楠木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