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母亲河,乐见“鲁豫有约”多点开花

首发:5月19日《新华每日电讯》新华观点

作者:新华每日电讯评论员颜之宏

近日,一份山东、河南两省签订的生态保护“对赌协议”引发网友围观。这份协议全称是《黄河流域(豫鲁段)横向生态保护补偿协议》。协议约定,在2021年至2022年期间,对流经两省的黄河干流流域的水质实施生态补偿机制,若水质全年均值达到Ⅲ类标准,两省互不补偿;水质年均值在Ⅲ类基础上每改善一个水质类别,下游的山东省给予上游的河南省6000万元补偿资金;每恶化一个水质类别,上游的河南省给予下游的山东省6000万元补偿资金。

保护母亲河,乐见“鲁豫有约”多点开花

黄河入海口的自然风貌。(新华社记者王凯 摄)

除了6000万的“大赌注”外,对赌协议还“捆绑”了一份“筹码”——水质变化补偿。协议约定,跨两省交界的刘庄国控断面年度关键污染物指数每同比下降1个百分点,山东省给予河南省100万元补偿;每同比上升1个百分点,河南省给予山东省100万元补偿,该项补偿上限为4000万元。也就是说,这场“豪赌”的最高补偿金可以达到1亿元。

水利部2013年发布的《第一次全国水利普查公报》显示,我国流域面积超10000平方公里的河流数量有228条,总长度为13.25万公里,相当于地球赤道长度的3倍多。在这些河流中,有不少河流流经多个省份或地区,如黄河母亲河。正因为源头不在自己的管辖范围,上游“闭眼”排污、下游“遭殃”难管的情况在过去屡见不鲜。

保护母亲河,乐见“鲁豫有约”多点开花

这是在河南济源拍摄的“黄河三峡”景色(2020年9月12日摄,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郝源 摄)

下游认为,自己花了大成本保护母亲河,上游却对污染“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最后功亏一篑;上游则认为,自己的经济也要发展,凭什么花我财政的钱来给下游“做嫁衣”。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各扫自家门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是一些地区一味追求经济发展的真实写照。推进跨流域、跨区域生态保护因而显得阻力重重。

在社交平台上,有人戏称山东河南两省签订的这个“赌约”是“鲁豫有约”,大家围观这个话题,也从侧面反映出广大群众对跨流域生态治理的普遍期待。上下游之间的生态保护“对赌”,实质上解决了“为什么出钱”和“由谁出钱”的问题,也从根本上体现了我们党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事实上,早在2005年,浙江、安徽两地政府就跨流域生态补偿机制进行了商谈。7年后,我国首个跨省流域横向生态补偿机制生效,一场高达每年5亿元的“对赌”悄然拉开序幕。在三轮“赌约”之后,新安江流域水质明显提升,这场成功实践的背后也给“鲁豫有约”注入了信心。

在“鲁豫有约”之后,哪些河流保护逐步建立了跨流域、跨区域生态补偿机制的基础,“对赌筹码”究竟要多大,生态补偿机制还有哪些创新空间,成为有关部门迫切需要回答的一道时代命题,广大人民群众乐见这一机制尽早多点开花。

保护母亲河,乐见“鲁豫有约”多点开花

原文刊于2021年5月19日《新华每日电讯》第11版。

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版权声明:本文源自 网络, 于,由 楠木轩 整理发布,共 1182 字。

转载请注明: 保护母亲河,乐见“鲁豫有约”多点开花 - 楠木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