宪法学者李忠夏:走出中国特色的宪法道路

央视网消息:现行宪法公布施行已有40周年,作为凝聚社会共识的基本准则,宪法被视作执政之基,治国之本。一部具有中国特色的好宪法具备哪些特征?宪法怎样在社会变迁中不断推进国家向前发展?央视网推出普法公开课《我与宪法40年》,邀请法学界专家讲述宪法故事,传播宪法精神。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中国宪法学研究会理事李忠夏接受了央视网记者专访。

央视网记者:今年是宪法公布施行40周年,宪法在法理上拥有最高的法律效力,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一切法律制度的基础。那么宪法的权威性来自于何处?

李忠夏:宪法的权威主要是体现在三个方面,文本、人民和实施。宪法序言第十三自然段明确规定了宪法的权威:宪法以法律的形式确认了中国各族人民奋斗的成果,宪法规定了国家的根本制度根本任务,宪法是根本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文本背后是什么?为什么宪法的文本可以做这样的规定呢?这体现了宪法权威性的第二个层面——宪法是人民制定的,我们的宪法直接体现了人民广泛的参与性。此外,习近平总书记曾讲到宪法的生命在于实施,宪法的权威也在于实施。如果我们只有宪法的文本,实践当中却得不到有效实施,那么我们并不能说宪法是有权威性的。

央视网记者:这40年来,宪法的修订是如何反映了社会的进步?

李忠夏:我认为宪法修改、宪法解释、宪法实施共同体现了社会发展。这40年来,宪法经历过5次部分修改,比如随着个体经济的一步步发展壮大,宪法在1988年的修改中写入了私营经济,在1993年的修改中把计划经济修改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也明确规定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宪法解释、宪法实施是一体两面、不可分离的关系,宪法解释体现在合宪性审查等宪法实施制度当中,来回应社会发展的诉求,并促进宪法被更好地加以理解。宪法解释、宪法实施与宪法修改一同推进宪法不断地与时俱进。

央视网记者:中国宪法体现了哪些中国特色?

李忠夏:不管是文本,还是历史和现实,中国宪法都有着无可替代的特色和优势。

宪法文本中,第一条就旗帜鲜明地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根本制度是社会主义制度,规定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第九条,自然资源归国家所有的规定、社会主义公共财产的规定等都体现了中国特色。

而宪法的文本是基于我们自身的历史而来。1982年的宪法修改是基于对改革开放历史情境的确认,彰显了平衡国家建构、社会秩序的达成和个体利益保护三者之间的创新性,但同时又蕴涵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天下为公”的理念。

第三点是我们国家现实中的特殊国情。首先我们面临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这是近代以来我们中国人所必须面临的问题。我们的宪法必须要直面和解决这些问题。

中国宪法要坚持我们独特的文本、历史与现实的有机结合,才能够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的宪法道路。

央视网记者:很多的法律在制定时开宗明义“依据宪法制定本法”,那么宪法在法律的制定当中起到什么样的作用?

李忠夏:我认为,不断在立法的过程中强调宪法的作用,并不是一个空口号,而是在每一部法律立法的起草过程中,不断主动地、制度化地对草案进行合宪性审视。法律制定过程中贯彻宪法精神,且使法律内容能够跟宪法的内容协调一致,这就是宪法在法律制定过程中所起到的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央视网记者:每年宪法日我们都会宣传宪法,对于普通人而言,宪法意味着什么?

李忠夏:目前,大部分人觉得宪法与我们的日常生活离得比较远,但理想状况下随着宪法作用越来越得到强化与普及,我们每一个普通人都能够切实感受到宪法就在我们身边,保障每个人的基本权利与尊严。

此外,《立法法》第九十九条第二款明确规定,公民可以对相关规范性文件的合宪性向全国人大常委会提出审查的建议。随着宪法实施的深入,我们普通人完全可以把宪法作为维护自己权利的一个武器。

宪法学者李忠夏:走出中国特色的宪法道路

版权声明:本文源自 网络, 于,由 楠木轩 整理发布,共 1531 字。

转载请注明: 宪法学者李忠夏:走出中国特色的宪法道路 - 楠木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