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要记得,死亡就不是终点

@中国新闻网

清明节,就是中国人的”寻梦环游记“

记者:袁秀月 张曦

我们从出生那一刻起,就在不断告别。

毕业时,与老师告别;出行时,与亲友告别。

在中文的日常语境里,告别往往被“再见”替代,我们不愿轻易一别两宽,更期待他日再相逢。

只要记得,死亡就不是终点

资料图:4月1日,民众在河北石家庄的华北军区烈士陵园。中新社记者 翟羽佳 摄

然而,当真正面对生死离别时,我们往往手足无措,总以为这是岁月的终点。

其实不然,就像动画片《寻梦环游记》里的那句经典台词:“死亡不是生命的终点,遗忘才是。”

只要我们一直思念着那些逝去的生命,他们就会永远存在。

这也就是清明节的意义。

只要记得,死亡就不是终点

《寻梦环游记》剧照

“外婆,我们可以永远不分开吗?”小时候,我常抱着我最爱的外婆发问。

外婆总会把我抱得更紧,跟我讲人生在世,总有一别。年幼的我听后大哭大闹,要外婆拉勾,许诺永永远远在一起。彼时我不知道永远是多远,只是害怕失去亲人,因为他们像是刻入生命的光,我不能接受光芒黯淡,总希望时光静止。

外婆去世后,很长一段时间,我都走不出悲伤的情绪,我翻阅了很多书,我想知道,外婆去了哪里?如果真的有奈何桥,她会忘了我吗?

直到看了《寻梦环游记》,才理解了死亡的奥义——死亡其实没那么可怕,过世的家人只是换一个地方继续生活。

只要记得,死亡就不是终点

《寻梦环游记》剧照

电影里,亡灵世界里并非每个人都能出去探亲,只有被人供奉照片的人才有资格。如果这个人在人世间被彻底遗忘,那他将化作金色的粉末,迎来真正的死亡。

也就是说,人有两次死亡,一次是停止呼吸,一次是在世界上不再被人记得的时候。

中国人的清明节,就像是一场“寻梦环游记”,我们虽然无法再触摸那些熟悉的故人,但希望通过各种方式来保持和他们的情感联结。

有人会选择在墓前献花,有人会选择端起酒杯……随着互联网的发展,还有人选择通过网络,写信给另一个时空。

只要记得,死亡就不是终点

资料图:长春民众通过在“思念树”上悬挂漂流瓶寄语的方式寄托哀思。张瑶 摄

有人写给亡夫:“向你通报,我们的宝宝很优秀!我们的宝宝硕士终于毕业了。”

有人悼念父母:“爸爸妈妈,我现在过得很好,要是你们还在该有多好,我买车了,我们可以一起旅游了。”

有人思念孩子:“如果你还在,现在会不会已经结婚了?你的房间还是原来那样,一点都没有变。”

这不仅是一个告别的过程,也是一个自我疗愈的过程。我们相信,只要爱在,人们就永远不会走散。

钱锺书和女儿钱瑗去世后,杨绛在《我们仨》里写道,“世间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脆”。

只要记得,死亡就不是终点

资料图:图为钱钟书(左)、杨绛(右)夫妇看望著名女作家冰心。 中新社记者 陈钢 摄

谈到死亡,我们有太多的恐惧,我们总害怕失去。

其实,人的成长过程中伴随着各种失去,我们会失去青春、失去朋友,也会失恋、失业、甚至失去希望。

网上常常有一个问题:如果生命还剩一天,你会做什么?有人说会去陪伴家人,有人说会去勇敢告白……

只有在谈到死亡时,我们才会去思考什么是生活里最重要的存在。

不是薪水,不是学历,不是房子车子,而是我们内心最柔软,却又常常被忽略的存在。

就像我们总以为时间还长,不在意一朝一夕。有网友曾回忆,最后一次接到父亲的电话时还在抱怨工作太忙,无法回家吃饭,没想到这通电话竟是永别。

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奥克塔维奥·帕斯曾说:“死亡其实是生命的回照。如果死得毫无意义,那么,其生必定也是如此。”“死亡才显示出生命的最高意义;是生的反面,也是生的补充。”

只要记得,死亡就不是终点

资料图:人们用献花的方式悼念故人 中新社记者 张炜 摄

死亡的另一个意义是映射出认真生活的重要性。

最近,国内很多高校纷纷开设的“死亡教育课”,更有大学生模拟临终告别,同学们分别扮演逝者、逝者的亲朋好友,体验了告别仪式的全过程。

有学生说:“在扮演过程中我也真实感受到了生命的珍贵,需要更多去陪伴我们所珍惜、所爱的人,对我来说有很大的教育意义。”也有网友从旁观者的角度得到启发:“生命其实特别脆弱,说不定在未来某个时间就停止呼吸了。”

在《素履之往》中,木心曾说:生命好在毫无意义,才容得下各自赋予意义。也许好好对待死亡,也能使我们的人生更有意义。人虽逝,但回忆永存。

一年一清明,一岁一相思。如《寻梦环游记》里那首歌所唱的:“虽然我身在远方,你依然住在我的心里。”

今天,我们悼念亡者,也要记得,珍惜当下,好好生活。

只要记得,死亡就不是终点

摄影:翟璐 绘图:张舰元

编辑:高萌

责编:王珊珊

RECOMMEND

版权声明:本文源自 网络, 于,由 楠木轩 整理发布,共 1750 字。

转载请注明: 只要记得,死亡就不是终点 - 楠木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