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风“天鸽”警报升级 香港天文台已发出“10号飓风”信号

  最新消息:台风“天鸽”已经增强为10号风球,带来狂风暴雨。未来数小时,天鸽会最接近香港,在香港以南约50公里处掠过。

台风“天鸽”警报升级 香港天文台已发出“10号飓风”信号

  天文台表示过去数小时,本港风力显著增强,离岸海域正受暴风影响,而由于正值天文大潮,风暴潮与天文涨潮叠加,水浸威胁将会进一步增加,特别是鲗鱼涌以及吐露港海水上涨风险最高。

台风“天鸽”警报升级 香港天文台已发出“10号飓风”信号

  “天鸽”来袭。图:星岛

  杏花邨出现四米高大浪

  目前,港岛东杏花邨海旁出现四米高大浪,不断拍打岸边,而且造成水浸。

  天文台特别提醒,预料鲗鱼涌的海水高度会在上午9时至下午2时期间,上涨至海图基准面以上3米或更高,而吐露港的海水高度会在中午12时左右,上涨至海图基准面约5米,海水上涨可能会引致低洼地区出现严重水浸。市民应远离岸边及停止所有户外活动。

台风“天鸽”警报升级 香港天文台已发出“10号飓风”信号

  杏花邨海旁出现四米高大浪。图:无线电视截图

  天文台表示,随着“天鸽”靠近,风力及雨势将会持续增强,市民应完成所有防风防水浸措施。

  今次水涨,原因是本港正值“天文大潮”,风暴潮与天文涨潮叠加,水浸威胁将会进一步增加。风暴潮的影响巨大,2008年9月23日晚上,台风“黑格比”袭港,天文台发出了八号烈风或暴风信号和风暴潮预警。

  “黑格比”带来的风暴潮加上天文高潮令本港低漥地区受海水淹浸,翌日接近凌晨1时维多利亚港的最高水位达3.53米,是1962年台风温黛袭港以来的最高纪录。

台风“天鸽”警报升级 香港天文台已发出“10号飓风”信号

  受台风影响,多间航空公司已经表明,今日上午至下午的航班需要取消,请乘客在出发机场前,预先查询机管局网页及航空公司网页特别通告。香港机场呼吁,若航班已被取消,或未有确认机位,请不要前往机场。

台风“天鸽”警报升级 香港天文台已发出“10号飓风”信号

  由于“天鸽”影响期间,福建和广东沿海处于天文大潮期,沿岸天文潮普遍较高。国家海洋预报台表示,届时广州市、东莞市、中山市和珠海市沿海风暴潮影响严重。国家海洋局22日下午已经宣布启动海洋灾害二级应急响应,22日晚21时紧急宣布启动海洋灾害一级应急响应。


  中新网7月20日电 据香港《大公报》消息,香港有市民昨日在天空看到横条形状、长度较短、微弯向上的七色光段。香港天文学家天文台科学主任龚颖恒表示,这是光学现象“环地平弧”,又称“火彩虹”。

台风“天鸽”警报升级 香港天文台已发出“10号飓风”信号

  昨日出现在香港上空的“火彩虹”。图片来源:香港《大公报》。

  龚颖恒解释,“环地平弧”的形成条件是,先由高空内的云形成冰晶,再将阳光折射,而太阳照射的角度,必须超过58度,由于需要各种条件配合,所以十分罕见,天文台也无明确的相关记录次数。

  (2017-07-20)


  在香港回归祖国20周年前夕,中国气象报记者专访了香港天文台现任“掌门人”——台长岑智明,邀请他畅谈有关20年来香港气象事业发展及香港与内地气象部门合作成就等话题。

  嘉 宾:香港天文台台长岑智明

  采访人:中国气象报记者段昊书 实习记者张宏伟

台风“天鸽”警报升级 香港天文台已发出“10号飓风”信号

  香港天文台台长岑智明 图片来源:新华网

  记者:1997年以来香港气象事业取了哪些突破性进展?

  岑智明:首先,在气象服务方面,2010年,我们研发了手机APP“我的天文台”。它的出现极大提升了气象服务效益,可以将基于个人位置的气象信息便捷地带到每一个人手中。经过几年的发展,2016年“我的天文台”全年总浏览量已突破一千亿人次。据调查,除了传统媒体,香港民众主要透过互联网获取天气信息,而超过八成的民众选择通过“我的天文台”接收网上天气信息。

  其次,香港临近预报技术得到长足发展。有了粤港澳合作的闪电定位系统和香港研发的小涡旋(SWIRLS)临近预报系统等作为技术支撑,香港临近预报服务曾亮相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获得很高评价;临近预报产品扩展至暴雨预报、山泥倾泻警告以及闪电预报等;为机场、电力公司等特殊用户提供服务,并得到用户认可。

  第三,香港航空气象服务能力显著提升。1998年起,香港天文台开始为赤鱲角新机场服务。对于航空气象服务来说,最大的挑战就是风切变预警。2002年,香港天文台在赤鱲角安装了世界上首台用于机场天气预警的激光雷达;此后,又建成基于激光雷达的世界首个风切变预警系统。通过20年来的发展,香港风切变预警技术已达到世界最高水平,基本上解决了风切变预警问题,巩固了香港国际机场的区域航空枢纽地位。

  记者:20年来,香港与内地气象部门合作进展情况怎样?您认为,两地气象合作最突出的成果是什么?

  岑智明:20年来,香港天文台与内地气象部门的合作不断深入。2001年,香港天文台与中国气象局签署的《气象科技长期合作安排》具有里程碑意义,自此,两地气象合作进入新的高度。这些年,粤港澳气象科技研讨会成果有目共睹;合作内容也从分享灾害天气预报技术,到对观测、预警等气象资源的共建共享。

  我认为,最突出的合作成果有两点:一是双方分享了气象服务经验与理念。举例来说,上世纪90年代初,香港就用不同颜色来表示灾害预警级别,这种做法后来被内地采纳;在台风应急响应方面,香港倡导全民联动应对,社会各界就无条件停课停工达成共识,内地不少城市近年来也借鉴了这一做法;而在内地充分利用社交媒体信息发布技术,也给香港气象服务带来很多灵感。

  二是对气象业务资源的共建共享。从早期在外岛合建自动气象站,到2005年粤港澳合作建设闪电定位网络,都是两地气象资源共建共享的成果。20年来,共建共享的领域不断拓展,譬如,在南海海洋气象监测数据方面,与内地分享了海洋浮标、石油平台的监测数据,以及香港使用定翼飞机收集到的南海热带气旋数据。资源共建共享对双方提升气象服务能力大有裨益,从而更好造福民众。

  记者:20年来,两地气象合作给民众带来了哪些实实在在的“好处”?

  岑智明:通过共建共享,我们掌握的有关南海台风的监测数据比20年前多了很多,有力提升了香港的台风预报预警能力;香港天文台在开发临近预报技术时,与内地气象部门进行了广泛合作,譬如,如果没有合建的闪电定位系统,闪电临近预报就无从谈起,而从内地气象部门获取的雷达和卫星资料更是临近预报的重要支撑。这使得香港的灾害天气预报更为精准。

  近年来,频繁往返粤港间的跨境从业者、学生越来越多,该群体也能从香港与内地的气象合作中获益。以台风为例,目前粤港澳对台风预警的标示、标准还有一定差异,如何既便捷又准确地掌握三地天气情况?2011年1月,粤港澳气象部门共同研发的“大珠三角天气网站”上线,一站式提供区内11个城市的天气预报预警信息。

  2016年,香港天文台参考内地民众的信息阅读习惯,专门制作了覆盖中环、山顶、大屿山等主要区域和景点的天气服务产品。这是来港旅游、留学的内地同胞所都能看得到的“好处”。

  记者:香港虽然山多、岛多、常受台风等灾害天气影响,但香港的气象灾害预警服务在市民中一直广受好评。那么,香港是如何做好预报预警服务的?

  岑智明:气象灾害预警服务涉及方方面面。首先,天气预报能力和预警发布能力是基础,“建基于科学,保障公众安全”是香港天文台一直以来的服务宗旨。今年已是香港使用数字台风信号系统100周年,从一个侧面反映,香港现有的灾害预警体系是行之有效的。

  当然,只谈科学是不够的,丰富媒体传播渠道非常关键。除了继续加强与电视台、电台、报纸等传统媒体的合作,近年来,香港天文台重视运用互联网新媒体平台。香港天文台在“我的天文台”APP、微博、微信、脸书、推特、YouTube上的官方账号,不仅发布天气预报预警信息,还对一些与天气有关的谣言及时进行澄清,力争将正确信息传递给民众。

  此外,要做好“公众教育”。这项工作不能在灾害天气来临时才做,而要在平时就持之以恒地做。香港天文台会把握一切机会与公众沟通,普及灾害天气背后的科学知识,解释天气预测为何存在不确定性。公众教育对灾害天气应对来说非常重要,譬如,香港各行各业的人一看到挂“八号风球”或“黑雨警告”就明白自己该做什么,不用打电话问老板便安心地待在家里,不去上班。

  记者:香港特区政府的灾害天气应对举措以“高效率”而闻名,这是如何做到的?我们留意到,特区政府规划了跑马地地下蓄洪池等防洪工程,在香港社区各处也常能见到避险场所,香港天文台是否参与了相关规划?

  岑智明:在香港,灾害应对由特区保安局牵头组织。保安局有一个“天灾应变计划”,其中详细规定了政府各部门的具体任务,并指定了责任人。香港天文台是该计划的一个参与部门,主要负责提供灾害天气预报预警信息。

  每当挂出“黑雨警告”“八号风球”等信号时,保安局就会启动紧急事故监察及支援中心,并由该中心与其他相关统筹中心(例如警察总部指挥及控制中心、消防通讯中心)一起,联络各相关部门,促使整个特区政府可以有效提供应急服务,确保社会运行井然有序。

  由于所有行动预案都已在天灾应变计划中提前制定,各部门可直接执行,提高了办事效率。不过,香港天文台会按照机制向运输署、渠务署、教育局、民政局等关键部门提供特定服务,譬如实时通知未来几小时内天气情况是否会发生转变,机会有多高——比如,从挂“三号风球”到改挂“八号风球”,意味着全港停课停工,许多部门都需要提前获悉改挂“八号风球”的概率是“中高”、“高”还是“很高”。

  平日里,香港天文台也会参与渠务署、运输署、教育局、民政局等部门所负责的防灾减灾工作,包括地下蓄洪池、防治山泥倾泻工程建设在内,香港天文台都提供了相关科学数据和建议。

  香港灾害应对之所以效率极高,除了气象预报预警工作,还与香港城市规划、基础设施建设等有关。香港发达的城市交通体系可以确保700多万市民提前2小时左右接收预警信息,便能及时疏散;在香港许多建筑物、设施的规划过程中,香港天文台就充分参与,将灾害风险考虑在内;值得一提的是,随着气候变化影响日益显著,香港的城市防洪设施、防治山泥倾泻计划等也在进行气候适应性评估,以期更好发挥效益。

  记者:为推进“一带一路”倡议下的区域气象合作,中国气象局和香港天文台联合提出“提升二区协减轻气象灾害风险能力试点项目”,您能否介绍有关情况?

  岑智明:过去,各个国家和地区发布的天气信息内容和格式各异、标准不统一,如何将来自不同地方的天气信息统筹在同一平台向民众进行公布,是困扰区域气象灾害风险联防联控的一大难题。为对接“提升二区协减轻气象灾害风险能力试点项目”,香港天文台近期已在升级为世界气象组织运行的“恶劣天气信息中心”网站,并开始建设一个世界气象组织预警中心(WMO Alert Hub),重点搜集、分享和显示不同国家和地区都能够提供和识别基于CAP(Common Alerting Protocol)标准的预警信息。

  除了网站建设,香港天文台和中国气象局还将加强与周边国家和地区,尤其是“一带一路”国家的沟通、交流。我们考虑组织一些访问团,去推广世界气象组织的多灾种早期预警系统(GMAS)。

  我认为,该项目与“一带一路”倡议关系密切。气象灾害不受边界所限。通过合作,我们可以帮助一些气象预报能力相对落后的国家提升其防灾减灾能力,进而提高整个区域的灾害风险防控能力。同时,这种协助也有利于提升我国的影响力。

  记者:您对未来与内地的气象合作有何设想?

  岑智明:应该继续保持并加强共建共享的理念,坚持优势互补,共享更多种类的资料,开拓更多合作平台;进一步加强气象科技合作,共同研究如何运用好大数据等创新技术,如何做好影响预报;推动两地气象服务走向时间与空间上的“无缝隙”,完善大珠三角天气网站建设,加强区域数值预报能力建设,加强南海热带气旋监测和预警,以及基于“一带一路”框架进一步推动区域示范项目和国际合作等工作。

  (来源:中国气象报)

  责任编辑:安焱

  七天天气预报看这里!!!-----链接地址:http://3g.zgqxb.com.cn

  (2017-06-30)


台风“天鸽”警报升级 香港天文台已发出“10号飓风”信号

  “海马”上午8时集结在马尼拉之东北偏东约580公里,预料向西北偏西移动,时速约28公里,移向吕宋北部。根据天文台热带气旋路径图,“海马”预料周五(21日)到达香港400公里范围,至周六(22日)在香港东面不足200公里处登陆。

  预计,周五有狂风大骤雨,至周日天气才好转。

台风“天鸽”警报升级 香港天文台已发出“10号飓风”信号

  同学们,敲黑板划重点啊!

  市气象台针对台风“海马”可能发布台风黄色级别以上预警信号(20日晚),请市民关注最新的预警预报信息,视预警发布情况决定是否需上学、上班(21日)。

台风“天鸽”警报升级 香港天文台已发出“10号飓风”信号
台风“天鸽”警报升级 香港天文台已发出“10号飓风”信号
台风“天鸽”警报升级 香港天文台已发出“10号飓风”信号
台风“天鸽”警报升级 香港天文台已发出“10号飓风”信号

  同学们,再次敲黑板哈!

  奔奔跨境车提醒您:

  1.请大家做好防风措施,如紧固门窗、围板、棚架、临时搭建物等,妥善安置窗台、阳台及室外的物品,处于海边、危房、简易工棚等危险区域的人员做好转移准备,不要去海边旅游娱乐活动。

  2.由于“海马”和“莎莉嘉”影响时间间隔短,降雨持续时间长,土壤含水量大,地质灾害风险高,请市民远离低洼地带,以及危险边坡和危墙。

  (2016-10-20)


  新华社香港8月2日电 香港天文台2日表示,台风“妮妲”继续移入内陆并减弱,进一步远离香港,香港风力持续缓和。当天下午5时10分,天文台取消了所有热带气旋警告信号。

  “妮妲”目前集结在香港西北约260公里处,预料向西北偏西移动,时速约20公里,横掠广东内陆,并逐渐减弱。

  当天中午12时40分天文台改发三号强风信号后,香港国际机场、港铁等陆续恢复正常服务。机场管理局表示,机场原定今日有过千班航班,预计到午夜机场可以处理约500班来往香港的航班,会加派人手协助旅客。

  当天下午,香港巴士、渡轮、山顶缆车等纷纷恢复正常服务,特区政府各项公共服务也陆续恢复正常。(完)

  (2016-08-02)

版权声明:本文源自 网络, 于,由 楠木轩 整理发布,共 5481 字。

转载请注明: 台风“天鸽”警报升级 香港天文台已发出“10号飓风”信号 - 楠木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