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夫妇中国助残二十年:我们是爱心传播者更是见证者

德国夫妇中国助残二十年:我们是爱心传播者更是见证者

面包店橱窗里摆放着各种面包糕点。 鲁毅 摄

中新网长沙12月1日电 题:德国夫妇中国助残二十年:我们是爱心传播者更是见证者

中新网记者 鲁毅 徐志雄

“蓝色的、红色的、蓝色的、黄色的……”听到5岁多的自闭症患儿第一次开口并且准确辨认颜色那一刻,金发碧眼的康复训练老师Doro Du激动万分。但她很快屏住了呼吸,生怕打断孩子的思绪。

德国夫妇中国助残二十年:我们是爱心传播者更是见证者

位于长沙市湘春巷的吧赫西点面包店。 鲁毅 摄

“他们的点滴进步,都是我们最开心、最有成就感的时候,也是支持我们从德国来到这里助残20年的动力。”Doro Du说。

走进湖南长沙中山亭附近的长沙市开福区爱希会残疾儿童服务中心,刚上完康复训练课的Doro很是激动:“通过不断的康复训练,帮助聋哑儿童从什么都不会到学会说话,或者启发自闭症患儿领悟一个新的知识,真是非常有意义。”

Doro和丈夫Uwe Brutzer是地道的德国人,但他们更喜欢别人称呼他们的中文名字:杜雪慧、吴正荣。他们原本在家乡斯图加特有着稳定的工作,她是小学老师,丈夫是制药厂的化学工程师。2002年,了解到当时中国还有困难家庭的聋儿因为错过康复期丧失了说话能力,二人便辞去工作,跟随一个慈善项目来到长沙,与湖南省残联及相关机构合作,帮助7岁以下的听障儿童进行语言康复训练。

德国夫妇中国助残二十年:我们是爱心传播者更是见证者

2020年,吴正荣和员工一起庆祝50岁生日。 受访者供图

最初,吴正荣夫妇主要的工作是联系资助对象和帮助康复训练。湖南各地大部分特殊教育学校和康复中心都留下了他们的爱心足迹。课堂上,他们不断尝试各种方式刺激聋儿的听觉神经,不仅手把手教他们感受声带的震动、学习看图说话,为了拉近距离,他们还常常半蹲着上完整堂课。

二十年来,这对夫妇累计帮助了近500名听力障碍儿童。经过有效训练,受助孩子大多数可以开口说话,不少人能像正常人一样交流,有的还已成家立业。

随着中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不断推进,残疾人事业也不断发展。特别是《特殊教育提升计划》的实施,聋哑儿童们得到培训和教育的机会已大大增多。

作为中国残疾人事业的见证者、参与者,吴正荣夫妇感触颇深:“越来越多听障人士及时得到了训练和学习的机会,越来越多爱心人士开始关注和帮助他们。”

但听障人士要真正融入社会,会说话还远远不够。“他们应该掌握至少一门技术,这样才可以比较容易找到工作,或者靠自己的手艺挣钱。这样,他们对生活才会更有信心。”吴正荣说。

从2011年开始,吴正荣夫妇分工合作,杜雪慧继续负责语言康复训练,吴正荣则开了一家名为“吧赫西点”的面包店,专门招收听障学徒和员工。“聋哑人虽然耳不能听,但手很灵巧,做面包糕点正好可以让他们的这些优点得到发挥。”

如今,这家“无声”面包店除了吴正荣和一名柜台员工,其余都是听障人士。“从我们这个店走出去的听障学徒已有20多人,他们多数继续从事面包师职业。”

“吧赫西点”坐落在长沙不起眼的“湘春巷”里,就是因为帮助残疾人,这家店广为人知。“许多长沙市民特意来这里买面包,有时候还有外地游客光顾。大家希望通过自己的方式帮助残障人士。”吴正荣说,这让他们很感动,“我们从没做过广告,但热心的长沙人支持着我们的面包店走过了十年。”

在中国助残的二十年里,从帮助聋哑人打破世界的“沉默”,到帮助聋哑人学习一技之长,再到将爱心援助的范围延展至智力障碍、自闭症患者,吴正荣夫妇始终坚守来到中国的初心。同时,他们也在助残工作中收获许多温情,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而今,残障人士无论是享受教育还是就业,都有了比较好的保障。未来,相信中国残障人士会享受更多的爱、希望和机会。”杜雪慧说。(完)

版权声明:本文源自 网络, 于,由 楠木轩 整理发布,共 1490 字。

转载请注明: 德国夫妇中国助残二十年:我们是爱心传播者更是见证者 - 楠木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