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后防疫,需做到“有备无患”| 新京报社论

节后防疫,需做到“有备无患”| 新京报社论

出游归来自我观察14天,并尽可能减少聚餐聚会等,是对自己的一种主动保护,也是对社会负责任。

节后防疫,需做到“有备无患”| 新京报社论

4月24日落幕的2021年北京国际长跑节-北京半程马拉松,人脸识别和测温设备既提高了通行效率,又满足了防疫需要。新京报记者 郑新洽 摄影

文 | 社论

热闹的“五一”假期已近尾声,出门旅行的人们也已开始陆续返程。而针对这个疫情防控常态化下的小长假,中国疾控中心此前就发布健康提示指出,公众在旅途中要持续做好自我健康监测,旅行归来还应自我观察14天,一旦出现异常症状,做好防范感染他人的措施,及时就医并主动告知医生自己的旅行史。而今返程在即,中国疾控中心流行病学首席专家吴尊友进一步提醒,出游归来在注意自我观察的同时,也要尽量减少跟亲朋好友的接触,减少聚餐聚会等。

此次“五一”假期期间,国内疫情防控整体处于平稳状态。这离不开前期防控打下的基础,也仰仗于相关常态化防控机制和举措在假期中各个环节的落实。但是,由于疫情存在较长潜伏期,节后做好疫情监测与防范十分必要。对个人而言,旅行归来后自我观察14天,是个人该有的防疫自觉,而对于相关部门和机构来说,做好相关监测,并准备好应急预案,则是疫情防控常态化的内在要求。

当前,国内绝大部分地区都维持了一个较长时间的本土病例零新增记录,与此同时,新冠疫苗接种工作也在稳步推进。但由于全球疫情形势仍未根本缓解,我国“外防输入、内防反弹”的压力仍处于高位。如,就在这段时间,随着多个国家出现病例暴发式增长,我国的输入病例也在增加,仅印度输入病例目前就在多地检出。在此背景下,常态化防控这根弦显然不能有任何松懈。

“五一”假期期间,国内出游人数创新高,这本就给防疫带来了更大的压力和不确定性因素。加之全球疫情的大背景,就更不能低估假期大规模人员流动之后可能出现的疫情风险。如,在旅行过程中不免要接触比平常更多的人,而彼此的具体情况也并不清楚。因此,要求出游者旅行归来自我观察14天,在此期间有意识地自我观察,对异常状况及时进行报告,并尽可能减少聚餐聚会等群体性活动,绝非“小题大做”,而是对自己的一种主动保护,也是对社会负责任。

除了个人需要做好自我观察、提高防范意识,相关部门和机构也有必要主动做好相关信息摸底和预案准备。如,对学校和企事业单位来说,可以参照此前的一些做法,及时收集学生和员工的身体异常信息,根据具体情况和防疫原则,采取科学、适度的应对措施。

而各地防疫部门,则要对于节后可能出现的疫情风险,未雨绸缪做好必要的预案安排。尤其是热门旅游目的地等重点地区,更要有针对性地加强相关监测。总之,唯有从个体到部门、机构的各个环节都树立“不怕一万就怕万一”的防范意识,才能将疫情风险降到最低。

当然,假期结束后,提醒个人自觉进行自我观察、防疫部门主动打好疫情防控“提前量”,不是要渲染社会紧张情绪,也并非提倡过度防控,而是基于假期中大规模人员流动的特殊情况和全球疫情形势仍严峻的客观现实所采取的“必要的审慎”。而且,考虑到疫情防控的艰难性、复杂性、反复性、长期性,这种节后防控应对,也该成为疫情防控常态化下的一种习惯和常识。

个体与公共部门的各司其责、良性互动,正是我国疫情防控的“制胜法宝”和所积累的宝贵经验之一。公共假期后,个体多些配合、公共部门多些“有备无患”,实质就是对前期成功经验的合理运用。而将这种审慎精神贯彻到底,我们就能早日迎来真正的“无疫”假期。

编辑:何睿 校对:付春愔

版权声明:本文源自 网络, 于,由 楠木轩 整理发布,共 1400 字。

转载请注明: 节后防疫,需做到“有备无患”| 新京报社论 - 楠木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