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文明同行”系列评论①丨 让一流的地铁匹配一流的交通文明

有着怎样的文明意识,便有怎样的日常行为选择,便构成怎样的日常生活场景。

国庆大假,成都四通八达的交通比平日更加繁忙,地铁日客运量一度达到707万余乘次。在这个城市的窗口,城市文明一览无余。但从有关媒体报道来看,交通文明却不容乐观,一个小细节:当“先下后上”的语音播报尚在娓娓道来,车门口的乘客已经一拥而上。而地铁之上,红绿灯前抢跑、非机动车道上逆行,也并不鲜见。

“与文明同行”系列评论①丨 让一流的地铁匹配一流的交通文明

地铁上下客现场

地铁算是成都现代化城市建设的一个“地标”了。开通13条,以558公里总里程位列全国第四,曾开创一次性开通5条地铁新线。用10年左右时间,走完西方城市轨道交通100多年走过的历程,这样的现代化建设速度,值得成都人骄傲。但惜乎,一些市民的现代文明素养,并没有跟上轨道延伸的速度。“随上随下”看似小节,但折射对规则的漠视,其实是现代化文明意识不足的一种体现。

说到底,市民是城市的主人,市民的规则意识,最能代表这座城市的人文形象。记得王安忆有篇小说,说本土上海人有一个不成文的默契,就是乘坐公共汽车都侧身站立,以给人群穿行留出空间。王安忆小说有一个独特的视角,就是由描写日常生活的琐碎平淡,来反映上海普通市民的日常生活意识。“侧身站立”这个小细节,实际上体现了上海人在现代工业文明进程中积淀的现代文明意识。

以小见大、见微知著,城市文明形象的建立同样如此。日常生活本就由琐碎小事构成,每个人的性格与品行则通过其一言一行来勾勒。有着怎样的文明意识,便有怎样的日常行为选择,便构成怎样的日常生活场景。而一次次的行为选择、一幕幕不断重复的日常生活场景,又反过来不断强化其内在价值观,所谓“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先下后上”“抢跑一秒”“逆行一步”……粗一看体现的是个人教养,其实又何尝不是内在价值观的呈现。随时将规则意识作为自身行为的阀门,个人克制一点,公共麻烦就少一点,和谐就多一点,克制多了,自律就变成常态了,良好的习惯就形成了。城市文明的建设就是这样,见小、见细、见实。

成都连续五届成功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今年,中央文明办决定开展文明典范城市创建试点,成都能否夺取这个国内城市评比中综合性最强、影响力最大、含金量最高的国家荣誉?我们的市民文明素质能否匹配这样的城市品牌?这其中,就包括遵守交通规则与出行礼仪、文明养宠、公共场所不吸烟、景区文明拍照等日常行为,能否解决这些问题,直接影响到成都能否拿到文明典范城市参赛入场券。

所以,请努力。居移气,养移体,一流的城市地铁,还需匹配一流的交通文明。就像那句话,“当高楼大厦在我国大地上遍地林立时,中华民族精神的大厦也应该巍然耸立”。

红星新闻评论员 刘琴

编辑 尹曙光

红星评论投稿邮箱:[email protected]

版权声明:本文源自 网络, 于,由 楠木轩 整理发布,共 1122 字。

转载请注明: “与文明同行”系列评论①丨 让一流的地铁匹配一流的交通文明 - 楠木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