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燃油泄漏背后,是一家统治城市的企业

“我们要从社交媒体上了解紧急情况?您没事吧?”6月3日,普京在与克拉斯诺亚尔斯克州州长亚历山大·乌斯的会面中忍不住出言讥刺。

5月29日,克拉斯诺亚尔斯克州诺里尔斯克地区发生油罐泄漏事件,但直到6月3日普京这次“发飙”以后,事故才真正获得公众注意。地方行政长官和紧急情况部称,发生事故的热电厂有意瞒报,致使他们在事故发生后两天,即5月31日才从“社交媒体上令人惊恐的内容”当中得知消息,而直到6月3日会议当天,地方当局仍未形成有关事故处理的具体方案。

八天以前,普京刚刚因为地方政府应对境内洪灾和山火等问题不力,而在一次公开的视频会议上愤而摔笔,没想到只过了一个星期就再次爆发灾难性事件。6月4日,普京宣布诺里尔斯克进入地区紧急状态,为处理事故现场调动国家力量,但按照目前环保组织以及专业机构的估算,要消除这次泄漏事故对于环境的影响,即使只是初步消除,恐怕也需要十年以上的时间。

● 被污染的河流 / 网络

北极历史上最大的泄漏事故

5月29日,诺里尔斯克一个储油罐突然倒塌,导致其中的约21000吨柴油发生泄漏,蔓延到了附近约350平方公里的地表,并迅速渗入附近水体。由于燃油蔓延,一辆路过当地的汽车在距离储油罐原位置40米的高速公路上起火,并因此造成大面积火灾。

6月8日,克拉斯诺亚尔斯克州政府聘请的一组科学家公布了初步样本分析结果。这份报告称,当地石油制品渗入土壤的深度至少达到2-5厘米,土壤污染面积至少为5平方公里,覆盖了贝济米尼河,达尔迪坎河和安巴纳亚河的洪泛区,三条河流的水质都遭到严重污染。同期俄罗斯自然资源部公布的信息则称,诺里尔斯克地区部分水体样本中有害物质浓度已达到可允许上限的一万倍以上。

诺里尔斯克位于北极圈以北300公里,欧亚大陆最北端的泰梅尔半岛上,受到污染的安巴纳亚河是附近凯耶坎区居民的饮用水源。这条河流向北部皮亚西诺湖,湖水又经皮亚西纳河汇入喀拉海,从而进入北冰洋。

这使得这次泄漏事故成为北极地区历史上最大的污染事件,它所造成的环境影响目前仍无法估算。

● 工作人员正在处理泄漏的燃油 / 网络

尽管在普京宣布区域紧急状态以后,前去处理事故现场的救援队已经实施了抽水、截流等措施,并在安巴纳亚河上设置了临时水栅以阻截污染物的进一步扩散,但水栅不久后就被安巴纳亚河上的浮冰冲垮,目前皮亚西诺湖中已经发现了泄漏的石油制品的痕迹,会不会顺着水流方向进入北冰洋,目前仍存争议。

与此同时,皮亚西诺湖和皮亚西纳河均是北冰洋沿岸重要的渔业水域。

发生事故的热电厂属于俄罗斯上市公司诺里尔斯克镍业所有,该公司给出的初步事故原因分析认为,导致储油罐坍塌的原因是事发地点永久冻土的意外融化——该厂的工业设施普遍建造于三十到四十年前,在当时,永久冻土被认为是完全可靠的地基材料。诺里尔斯克镍业据此提出,事故是“由于已经稳定使用三十余年的支撑部分突然下陷”导致其上的储油罐遭遇损坏造成的。

全球变暖自然是这种解释版本背后的潜台词,这是事实,但在诺里尔斯克,事情远非如此简单。

瞒报罗生门

从6月3日与地区负责人的会议开始,普京已多次提出要追究这起事件当中谎报、瞒报信息者的责任:国家层面上的事故应急响应迟至6月4日才终于开始,距离事故发生已经过去了将近一周。

一场推锅大战随即爆发。

俄罗斯紧急情况部与克拉斯诺亚尔斯克州政府均向普京解释说,是事发热电厂迟迟不报告真实消息导致了灾难处理没能及时开始,但这一说法很快被发现不实——不仅热电厂方面坚持他们在第一时间上报了信息(厂方代表同样参加了那次会议),州紧急情况部网站与各主流媒体均在29日发布了有关诺里尔斯克发生燃油泄漏的消息,只是在当时,这条简短内容并未引起太多舆论注意。

俄罗斯自然资源监督局局长拉季奥诺娃的Facebook主页也证实了热电厂并未隐瞒信息:5月29日当天她就已通报过相关内容,30日则更新了诺里尔斯克水污染的现场照片,称清除泄漏燃料的工作即将开始。“保安不允许我们直接进入发生紧急事件的地点。”她在30日写道,“将会进行行政调查。”

● 拉季奥诺娃30日在Facebook主页上上传的水体采样照片 / Facebook

克拉斯诺亚尔斯克州州长亚历山大·乌斯不久后解释了他的说法,他表示,热电厂所做的并非完全隐瞒信息,而是没有提示他们泄漏事故的严重性,也没有及时求助:类似的事故消息他们经常收到,并未意识到这一次与过去有所不同,这才导致了地方政府反应迟缓。

这仍然与有据可查的公开信息相矛盾:30日克拉斯诺亚尔斯克州调查委员会网站上公布的事故初步调查当中已出现了“约2万吨石油制品发生泄漏”的句子,在6月3日与普京的会议之前,类似的描述也出现在各级媒体和相关政府网站上,还有报道提到,当地采取了事故处理措施。

● 6月3日,相关部门工作人员勘察事故现场 / Facebook

只是所有一切都在静悄悄地进行,从5月29日到6月3日的五天内,试图呼吁国家关注的所有努力——其中甚至包括诺里尔斯克检察院——都不了了之。

没有人确切地知道这场“罗生门”当中承担责任的究竟应该是谁,截至目前,受命调查瞒报事件的俄调查委员会已经提起了四项刑事诉讼,遭到拘捕的第一人是事发热电厂的车间主任。

在当地,已有环保组织和居民将事件形容为“北极切尔诺贝利”。这或许并非一个完全贴切的形容,但至少指出了一部分事实:无论从信息传递,还是行政效率方面,这次事故都揭开了某些长期存在的致命缺陷。

统治城市的企业

诺里尔斯克镍业是全球最大的镍和钯生产企业,其铜产量也居于世界前列。但作为全球利润最高的矿产企业之一,诺里尔斯克镍业同时还背负着一重恶名:它是污染排放大户,其二氧化硫年排放量占到全球总量的1%,主要厂区所在地诺里尔斯克甚至获评了“全球污染最严重的十大城市”,土壤中的重金属污染严重到可以开采。

● 诺里尔斯克高耸的烟囱。它是世界上二氧化硫排放量最高的城市之一 / 网络

当地居民多年来的抗议并未收到任何效果,尽管有关其环境污染问题的指责自苏联解体以来就没有停止过,该企业也曾多次承诺将投入资金改善污染排放问题,但另一方面,过去三十年来诺里尔斯克镍业并未因污染物排放而受到过什么实质性处罚。

在这一地区,近年来仅漏油事件就已发生不止一起,各种形式的污染物排放随处可见,而市政当局更像是企业的一个行政部门:市政府班底中许多成员直接来自诺里尔斯克镍业管理层,其中也包括目前正在领导地方事故调查小组的诺里尔斯克市长阿赫梅欣。

有俄罗斯媒体报道称,由于所有雇员在与诺里尔斯克镍业签署的劳动合同中都附带有保密协议,即使是当地居民,长期以来也并不知道在自己的城市当中正在发生什么。

同样的情形在这一次泄漏事故中仍然成立:将泄漏视频上传到社交网络上的是几个偶然路过的本地农民,而在事故发生的最初几天,就连自然资源监督局的工作人员也无法进入现场。

● 俄罗斯杜金卡,诺里尔斯克镍业的集装箱 / 网络

诺里尔斯克自建市以来就是围绕镍矿开采而建立的工业城,在苏联体制下,国有企业“包办”市政事务曾被视为理所当然,但时至今日,这种“包办”暴露出的问题已经越来越多。过去十几年,有关诺里尔斯克镍业各厂区设备老化、需要检修的警告从未停止,但企业本身甚至裁撤掉了内部设备检修部门。而直到6月2日,自然资源监督局出具的报告中仍认为皮亚西诺湖及其下游河流未受污染,这将显著影响自然资源部对于事故程度的认定,进而影响赔偿款项数额。

与此同时,很难假定这起事故会是最后一次——由于全球变暖趋势难以逆转,北极地区永久冻土的融化带来其上老旧工业设施的更多“意外”,或许只是一个时间问题。

6月5日,普京在与诺里尔斯克镍业的主要控股人波塔宁举行会议时提出,局势应由“紧急情况部本身”实现完全控制。

版权声明:本文源自 网络, 于,由 楠木轩 整理发布,共 3123 字。

转载请注明: 俄罗斯燃油泄漏背后,是一家统治城市的企业 - 楠木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