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更多人该出手时能出手,会救人、敢救人,也体现首善之城的底色

近日,一乘客在北京西站地铁站内突然倒地、意识不清,地铁工作人员立即为其做胸外按压,并把自动体外除颤仪(AED)连接到位。火速赶到的急救人员通过两次使用AED,终于把这位乘客从鬼门关拉了回来。很多网友为北京地铁点赞,感慨“AED立功了!”

让更多人该出手时能出手,会救人、敢救人,也体现首善之城的底色

资料图 和冠欣 摄

医学上有“黄金4分钟”的说法,指的是一个人出现呼吸衰竭、心脏骤停等猝死症状后,4分钟内通过急救措施可最大程度挽救生命。一旦超过10分钟,脑细胞大量死亡,救回来的可能性就大大降低了。上述乘客的经历显然是不幸中的万幸。而这份幸运,得益于北京正在推进的急救设施建设。以地铁为例,去年起,全市轨道交通车站AED设备安装分步落地。预计到明年年底可实现全覆盖,一线站务人员培训取证率将达80%以上。

有设备,会使用,关键时刻救人命。生动案例证明了相关工作的重大意义,也倒逼我们举一反三:城市中还有多少公共场所没有“救命神器”?即便“神器”在手,有多少人会用敢用?据统计,我国每年约有54.4万人发生心源性猝死,平均每天约1500人。这意味着,生死瞬间并不罕见,相较于舍得投入即可普及的机器设备,一个更长远更现实的问题在于,如何提高大众的急救能力和出手意愿。去年,中国红十字会总会和教育部发布通知,提出将心肺复苏等急救知识纳入学校教育内容。相关法律明确,“因自愿实施紧急救助行为造成受助人损害的,救助人不承担民事责任”。这些无疑是良好开端,但与我国巨大的人口基数相比,目前急救知识的宣传力度和普及程度明显还不够。

同时,生活中的危急状况又何止心源性猝死一种?烧伤烫伤、异物卡喉、溺水触电、失温中暑等等,随时可能发生在每个人的身边。这个意义上,大多数人都应当掌握基本的应急救护技能。在这方面,学校是重要抓手,也需要治理者继续推动。让更多人该出手时能出手,会救人、敢救人,切实关乎大家的安全感,也体现着首善之城的底色。

来源:北京日报 记者:崔文佳

流程编辑:u022

版权声明:本文源自 网络, 于,由 楠木轩 整理发布,共 798 字。

转载请注明: 让更多人该出手时能出手,会救人、敢救人,也体现首善之城的底色 - 楠木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