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朋友圈权限背后的隐藏含义,3天、半年、全部?你选哪个

  导语

  在社会心理学的范畴中,我们每个人都期许以“群居生活”的方式来进行彼此交流。正是由于交流的过程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态度也在发生着微妙的变化。就像移动互联网时代的社交通讯工具一样,标签化的分类方式使得我们的社交群体被层层分类,权限的设定也有了逐层分级,就好比微信朋友圈的三天、一个月、半年、全部,每一种权限的背后,其实都隐含了它独有的心理状态。

心理学:朋友圈权限背后的隐藏含义,3天、半年、全部?你选哪个
  朋友圈到底经历了什么才开通了权限设定?

  了解过微信历史的朋友非常清楚,起初的设计初衷只是一个即时通讯工具,可是随着市场与人群社交的需求不断提高,微信也一步步实现了科技上的“多元社交”,随即开通了以朋友圈为代表的多元社交功能。

心理学:朋友圈权限背后的隐藏含义,3天、半年、全部?你选哪个
  一个人的社交状态无疑是从量变开始的,例如通讯录的数量呈指数级的增加,逐渐形成回落,慢慢在无用社交的氛围内学会了甄别,也渐渐懂得了朱熹的这句话:“朋友交游,固有深浅,若泛然之交,一一要周旋,也不可。”没错,泛泛之交取之不得,舍弃也罢。

  也正是随着无用社交的人群基数不断增多,我们又无法对其做出“删除”的动作,那么为了实现“社会性动物的间歇性离群”,有些人选择了又开通另外一个微信账号,或作为生活用。可是,这终究不是权宜之计,而是又一次陷入了反复的过程之中。

心理学:朋友圈权限背后的隐藏含义,3天、半年、全部?你选哪个
  两种心理学效应的影响下成就了“三天朋友圈”的实现

  焦点效应

  无论在现实生活的社交中,还是网络生活的社交中,很多人都希望成为众人关注的焦点,毕竟在众人的注目下,无疑代表了一个人的成就或个人影响力得到了大多数人的肯定。

  可是在社会心理学焦点效应的诠释下,心理学家戴维·迈尔斯指出了很多人存在的心理:人们通常将自己设定为关注的中心与焦点,从而会高估别人对自己的关注度。

心理学:朋友圈权限背后的隐藏含义,3天、半年、全部?你选哪个
  举例:

  每一次晒出一餐餐美食或者一次次旅行经历,期望得到了是别人的羡慕与点赞祝福,可是没想到竟然以冷漠收场。

  极大地心理落差也就反映了自己高估了别人对自己的关注度,渐渐也就失去了“晒”的兴趣,或者只是自己期望记录下美好的生活而已。

心理学:朋友圈权限背后的隐藏含义,3天、半年、全部?你选哪个
  透明度效应

  在很多情境下,我们都会抒发一下自我情绪,那么最好的去处便是朋友圈。在这里可以云里来雾里去的表达着自己的心境,期望遇到能理解自己的那个人,就好像能与自己达到精神上交流境界。

心理学:朋友圈权限背后的隐藏含义,3天、半年、全部?你选哪个
  举例:

  经过一年的辛勤工作,年会的先进评比,竟然没有自己的名字,无形中对来年的工作积极性产生了很大的阻碍。在朋友圈隐喻了自己的心境,可并没有想到没人理解自己也就罢了,还换来了身边好同事好哥们的点赞回应。

  事实证明,当抒发完了自我情绪后,面对成千上百的朋友们,竟然找不到一个能与自己在精神上达到默契的人。的确,这种心理学效应就又一次让希望在朋友圈找到共鸣的人又一次失落。

心理学:朋友圈权限背后的隐藏含义,3天、半年、全部?你选哪个
  小结

  三天朋友圈权限的开通,在很大程度上帮助了有上述两种心境的人。一方面,通过朋友圈这个“公共平台”抒发了自己的所思与所想,同时又能在三天后成为自己永久保存的“私人空间”,这种权限,在心理的角度成为了一道张弛有度的“防火墙”。

  根据150定律,有些人选择了永久性关闭朋友圈

  什么是150定律

  150定律,也叫作“邓巴数字”,在20世纪90年代由英国牛津大学人类学家罗宾·邓巴提出。该定律根据猿猴的智力与社交网络推断出:人类智力将允许人类拥有稳定社交网络的人数是148人,四舍五入大约是150人。

心理学:朋友圈权限背后的隐藏含义,3天、半年、全部?你选哪个
  回到我们的社交工具上,打开我们的通讯录,排除家人的名单,大多数参与社会生活的人们通讯录中的人数已经远远大于了150人。

  正是150人以外的社交人群,已经将我们智力承载的稳定社交变得五味杂陈,同时在著名SNS社区中也得到了印证:

  美国Facebook社会学家卡梅伦·马龙也曾做出了相关统计,结论证明Facebook平台的用户平均好友数量在120人左右,与罗宾·邓巴的150定律不谋而合。

心理学:朋友圈权限背后的隐藏含义,3天、半年、全部?你选哪个
  在社会心理学中,之所以有些人选择了“社会性动物的间歇性离群”,最根本的原因就在于好友数量的不断上升而导致。既然微信已经给出了答案,就可以选择“永久性离群”的模式,最终选择了永久性关闭朋友圈。

  戈夫曼的戏剧透视法告诉你,为什么有些人选择了开放半年与全部朋友圈

  加拿大著名社会学家欧文·戈夫曼曾在他毕生最大贡献《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现》一书中,诠释了戏剧透视法符号互动论的相关研究。

  简单地讲,戈夫曼的理论就是讲述了自我呈现,一般是指一个人向另外一个人呈现出自己“真实面目”或者“隐藏面目”的倾向性。

心理学:朋友圈权限背后的隐藏含义,3天、半年、全部?你选哪个
  做一个假想:

  1、自己,是其中一个需要呈现真实自我的表演者;

  2、朋友圈,是表演者进行表演的舞台;

  3、朋友们,是台下的观众,需要看你表演的人;

心理学:朋友圈权限背后的隐藏含义,3天、半年、全部?你选哪个
  那么,在朋友圈中相对应的状态是:

  1、每当我们通过文字、图片等多种形式去呈现自我的过程,正是台上表演者自我享受的一种过程;

  2、台下观众认可你的表演,就会通过点赞的形式表示认同与认可;

  3、台下观众不认可你的表演,就会通过评论的形式表达自己不同的观点,又或者默默走开;

  而在戈夫曼的理论影响下,朋友圈中的表演者会通过理想化表演、误解表演、神秘化表演、补救表演不停地变化着自己在观众们心中的角色。

心理学:朋友圈权限背后的隐藏含义,3天、半年、全部?你选哪个
  实例:

  就好比利用朋友圈进行营销的人们,通常都是不停地变化着不同的角度来引发更多的人对其“表演”(发布的内容)引起共鸣与支持。

  结语

  无论是站在朋友圈开发者的角度,还是站在朋友圈使用者的角度,都希望在这个平台表述真实的自我,表达纯真的情感、表现平日现实生活里难以言表的一面。换作是你,你选择哪个呢?

  感谢您的阅读,如果您有不同的意见或建议,可以在下方评论区留言,我们共同学习,共同进步。明理记,明辨是非,追求真理,记录生活,感谢有你!

版权声明:本文源自 网络, 于,由 楠木轩 整理发布,共 2313 字。

转载请注明: 心理学:朋友圈权限背后的隐藏含义,3天、半年、全部?你选哪个 - 楠木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