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颠覆手册:在叙十年 美国如何“以民主为名行干涉之实”

第76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27日在纽约联合国总部落下帷幕。叙利亚外长梅克达德当天在发言中对美国及其西方盟友发出了激烈批评。据联合国人权事务高级专员办事处公布的数据,叙利亚10年的战争到底导致了多少人丧生?美国的强盗行径究竟对叙利亚的主权、领土完整和民族尊严,造成了多大的侵害?

打着民主、人权的旗号,美国在中东四处输出动乱。早在2011年叙利亚战争爆发之前,美国就已经在计划如何让“阿拉伯之春”这阵风吹到叙利亚这片土地上。一块块的历史拼图拼出了美国颠覆手册的叙利亚版本,看美国人是怎么盯上叙利亚的!

2011年1月,叙利亚。新任美国驻叙利亚大使罗伯特·福德飞抵大马士革。就在他到来的时候,一场名为“阿拉伯之春”的运动正在席卷他脚下的中东大地。突尼斯总统本·阿里、埃及总统穆巴拉克,已经分别以不同的方式被掀下了权力宝座。

递交国书的时候,罗伯特·福德向叙利亚总统巴沙尔·阿萨德发出了这样的提问。

美国前驻叙利亚大使罗伯特·福德:你是否担心“阿拉伯之春”蔓延到叙利亚,这是当时每个在大马士革的人都想知道的问题,所以我就问他,现在电视上都在谈论北非上空吹的风,你担心这股风会吹到叙利亚吗?阿萨德非常放松地回答我,不,叙利亚不会发生这样的事,叙利亚人强烈支持叙利亚政府,所以我们不用为此担心。

巴沙尔·阿萨德没想到的是,几个月后,叙利亚多个城市就出现了游行抗议事件。他更没想到的是,在局势最为紧张的城市哈马,竟然出现了向他提问的罗伯特·福德的车队,美国外交人员就这样堂而皇之地出现在抗议人群之中。

几天后,时任美国国务卿希拉里·克林顿发出了这样的呼喊。

时任美国国务卿 希拉里:叙利亚的民主过渡已经开始,是时候让阿萨德下台了。

罪恶之手伸了出来,民主,也又一次被抬了出来。美国人到底是怎么盯上叙利亚的呢?

秘密就藏在美国国务院的电报和电子邮件里。2016年,维基揭秘网站公开了超过三万封电报和电子邮件,它们都是希拉里在担任美国国务卿期间经手的。这些信息显示,早在所谓“阿拉伯之春”的四年多前,也就是2006年,白宫就打起了叙利亚的主意。

2006年12月13日,一封电报从美国驻叙利亚大使馆发出。发报人是时任美国驻叙利亚大使馆政务参赞威廉·罗巴克,电报的标题为《影响阿拉伯叙利亚共和国政府战略》(2006年底)。

在这份电报中,罗巴克历数巴沙尔·阿萨德政府的九大“潜在弱点”,并给出了利用方案:美国政府应该“寻找叙利亚逊尼派和什叶派之间的矛盾”并加以利用;美国政府应“散播叙利亚正面临严重外部威胁的谣言”,让叙利亚政府始终处于高度紧张敏感状态,一旦局势有变,长期紧张敏感的叙利亚政府就有可能采取过激措施,导致局势恶化,从而给美国介入制造借口。

就在罗巴克这封电报发出前三个月,叙利亚安全部队刚刚挫败了一起针对美国驻叙大使馆的恐怖袭击。尽管白宫随后在口头上对大马士革表达了感谢,但罗巴克的电报表明,美国人根本没有把叙利亚政府的“救命之恩”放在心上。

“颜色革命”的新玩法:“互联网自由”

2010年6月,两位美国国务院官员来到叙利亚,他们带来的并不是和平的信鸽,而是危险的地雷。他们将叙利亚看成美国“互联网自由”战略的试验场之一。因为美国中情局官员曾明确表示:“通过互联网输送美国价值观,这比派特工到目标国或在目标国培养认同美价值观的当地代理人更容易。”

2010年6月,两个年轻的美国人出现在了大马士革街头。亚历克·罗斯、贾里德·科恩,跟随美国国务院代表团到访的这二位此行有个特殊使命。他们对此次大马士革之行非常满意,科恩像游客一样发推特称:“不开玩笑地说,在大马士革北部的卡拉姆恩大学,我喝到了最棒的星冰乐。”表面轻松的背后,他们正在酝酿一场阴谋,线索就在亚历克·罗斯的推特上,他说:“此行是对叙利亚政府是否愿意参与美方主导的‘互联网自由’战略的一次测试。”

所谓“互联网自由”战略是指希拉里·克林顿在担任国务卿期间,大力鼓吹要在全球打造所谓开放、透明的互联网。在美国看来,利用“互联网自由”这一道德工具,既可以传播美式价值观,塑造于己有利的公共舆论,又可进行意识形态渗透,对他国社会、政治生态产生潜移默化地影响。美国中情局官员曾明确表示,通过互联网输送美国价值观,这比派特工到目标国或在目标国培养认同美价值观的当地代理人更容易。在这一思路下,社交媒体在“阿拉伯之春”中成为颠覆者的重要工具。

时任美国国务卿希拉里:对于美国来说,支持(中东)民主过渡进程,并非是理想主义,而是一种战略性的必然需要。

美国国务院政策规划员贾里德·科恩:毫无疑问,(互联网)技术最重要的作用就是“加速器”。

美国国务院创新高级顾问亚历克·罗斯:(互联网)就像一个“加速器”,所以传统意义上需要几个月,甚至数年的(政治)运动,被压缩到了仅仅几周。

“维基揭秘”创始人 阿桑奇:毫无疑问,发生在突尼斯的事情,成了埃及、也门、约旦和其他中东抗议活动的样板。

在搞乱突尼斯、埃及、利比亚后,美国将死亡之手伸向了叙利亚。这时,白宫再次升级自己的战略,开始和美国互联网巨头共同开发网络工具,影响地区局势。

曾经对大马士革的星冰乐赞不绝口的贾里德·科恩就此离开了美国国务院,加入谷歌公司,并成为新部门“谷歌智库”的创始人和掌门人。在“谷歌智库”的公开资料中,科恩创建的“谷歌智库”拥有先进的技术,可以对全球的人口贩卖、网络犯罪等行为进行追踪。但科恩没有告诉公众的是,“谷歌智库”这一工具已经被应用到了国际政治领域。

根据维基揭秘公布的材料,2012年7月,正当叙利亚局势日趋复杂之际,科恩给美国国务院发去一封电子邮件,称“谷歌智库”可以“跟踪和定位叙利亚政府的叛逃事件,并确认叛逃人员来自叙利亚政府的哪个部门。”他说,“这将有助于更多人从叙利亚政府中叛逃,从而帮助叙利亚反对派”。

科恩的这封邮件当时发给了三个人,其中一位就是现任拜登政府美国国家安全顾问的杰克·沙利文。当时,沙利文是美国国务卿办公厅的副主任。很快,沙利文将科恩的邮件转发给时任国务卿希拉里,并附上了这样一句话:“供您参考,这个主意实在太酷了。”希拉里随后又将这封邮件转发给了自己的助手,并给它起了个标题:“叙利亚附件:叛逃追踪器.pdf”。

极端组织 美国制造

2014年,极端组织突然出现在叙利亚和伊拉克交接地带,一度让世界笼罩在恐怖主义的阴云下,世界安全受到重大威胁。然而,翻阅历史,我们发现极端组织及其前身与美军搅动中东局势的“罪恶之手”息息相关,称其为美国制造的“产品”一点都不过分。

极端组织当时占领了叙利亚和伊拉克的大片领土,控制的地盘面积相当于整个英国。人们不禁要问,这个组织究竟从何而来、因何发展的呢?

能解答这个问题的,只有已经在伊拉克驻军超过十年的美国了。

时任美国总统 奥巴马:极端组织是“基地”组织伊拉克分支的直接产物,它因我们入侵伊拉克而诞生,这一结果在我们的意料之外。

2003年,伊拉克战争爆发,美国打着民主和反恐大旗入侵伊拉克,结果却给了恐怖势力可乘之机。在恐怖头目扎卡维的带领下,“基地”组织伊拉克分支利用国内权力真空迅速坐大,并引爆了伊拉克宗教派别仇恨的“火药桶”。扎卡维的风头一度盖过了本·拉登。2006年,扎卡维被美军炸死。随后两年,“基地”组织伊拉克分支逐渐偃旗息鼓,然而它并没有被彻底铲除,只是在黑暗中等待着下一个机会。

这个机会正是美国人给的!2010年,所谓“阿拉伯之春”席卷中东,叙利亚局势陷入混乱。当美国人鼓噪所谓民主美梦时,“基地”组织伊拉克分支已经更名为极端组织“伊斯兰国”,在叙利亚西部崛起,并跨过边境重新进入伊拉克。而这并没有引起华盛顿重视。

2015年,美国中情局前副局长迈克尔·莫雷尔在其出版的《不完美风暴:美国中央情报局反恐30年》一书中提到,当“阿拉伯之春”爆发时,中情局错误地评估了局势。他们以为,这场所谓的“民主风暴”将削弱“基地”等恐怖组织在阿拉伯世界的生存基础,而事实却与他们的判断完全相反。

到了2012年,美国国防情报局曾经在一份秘密报告中发出了警告:“叙利亚局势的恶化严重影响着伊拉克的局势。它为基地组织伊拉克分支(极端组织)回归摩苏尔和拉马迪的老巢创造了理想环境……极端组织可能通过联合其他叙利亚和伊拉克的恐怖组织,实现建立政权的目标。这将给统一的伊拉克制造巨大威胁。”

这份如今看上去十分准确的报告当时在白宫眼中却是十分不合时宜。一心要竞选连任的奥巴马把精力全都放在了选票上面。他显然不愿意在这个时候看到“基地”组织死灰复燃的消息。时任美国总统奥巴马:四年前,我曾保证结束伊拉克战争。我们做到了。“基地”组织正走向失败,奥萨马·本·拉登已经死了。

时任美国国防情报局局长迈克尔·弗林:我不知道他们是否视而不见,我认为这是(白宫的)一个决定,这是他们一个有意的决定。

时任美国国防情报局局长迈克尔·弗林:他们就是有意为之,自行其是。

叙利亚、伊拉克、阿富汗……美国的“无限战争”

“无论是阿富汗,还是伊拉克,抑或是叙利亚,如今美国在哪里都无法赢得战争。”对于战争、对于颠覆他国政权,美国有一种令人难以置信的热情。美国主导的“无限战争”何时才能结束?

前北约欧洲盟军最高司令 韦斯利·克拉克:(2001年)“9·11”事件发生十天后,我去了一趟五角大楼,我下楼去和联合参谋部的人打招呼,这些人曾经和我一起工作,其中一位将军跟我说,我们决定要与伊拉克开战,这大概是(2001年)9月20日的事,我说要和伊拉克开战,为什么呀?他说,我也不知道啊,他说,我估计是他们不知道还有什么别的可做的。

韦斯利·克拉克,美军将领,曾于1999年指挥北约轰炸南联盟长达78天,造成大量人员伤亡、南联盟解体。即便是这样的战争鹰派,也对2001年后美军的一系列武力行动表示震惊。

前北约欧洲盟军最高司令 韦斯利·克拉克:几周后,我又见到他,那时我们正在轰炸阿富汗。我问,我们还会和伊拉克开战吗?他说,比那糟糕。

2021年4月,《纽约客》杂志网站发表了一篇名为《美国想要结束战争为何如此之难》的文章。文章写道:“无论是阿富汗,还是伊拉克,抑或是叙利亚,如今美国在哪里都无法赢得战争。所有这些地方的局势都比美军介入前还要混乱。美国迷信于通过军事干预,实现其政治目标。这种声音至今仍然在华盛顿上空飘荡。”

时任美国总统特朗普:人们问我,为什么还要留在叙利亚?因为我需要石油,坦白地讲,在伊拉克我们也应该这么干。

美国副总统哈里斯:过去很多年,美国几代人都在为石油而战。

美国叙利亚事务特别代表 詹姆斯·杰弗里:虽然我们(在叙利亚)的军事存在感很弱,但对大局很重要,这里不是阿富汗、不是越南。(对美国而言)这里不是“泥潭”,我的任务是在这里给俄罗斯制造一个“泥潭”。

打着民主、人权的旗号,美国来了。然而它带来的并非和平,而是战争和死亡。俄罗斯总统普京说:“冷战的胜利让美国自信地以为,根本不需要重建国际关系,美国试图按照自己的兴趣重塑整个世界,在国际关系中犯下许多错误。美国不断扩张,结果造成世界局势更加动荡。”

正如普京所说,在民主的大旗下,美国已经成为动乱的最大输出国。

美国波士顿学院副教授琳赛奥罗克在《隐蔽的政权更迭:美国的秘密冷战》一书中写道,仅在1947年至1989年共42年间,美国共实施了64次隐蔽的政权更迭行动以及6次公开行动。美国对颠覆政权的热情之高令人发指,它把自己打扮成维护所谓民主人权的“圣母”,但谎言的脂粉掩盖不了丑恶的灵魂。

这是叙利亚艺术家塔姆曼·阿桑姆的作品。他用叙利亚的房屋残骸制作了自由女神像的电子副本,并称“这就是他们带给我们的自由”。

建国240多年历史上,美国只有16年没有打过仗。从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到2001年,世界上153个地区发生了248次武装冲突,其中美国发起的就有201场。而2001年以来,美国非法对伊拉克、利比亚、叙利亚等国发动战争和军事行动,均师出无名。

嗜杀冷血是霸权的本性,美国的霸权更是沾满无辜者的鲜血。它给世界留下的只有不幸丧生的数十万平民以及数百万流离失所的难民。

在叙十年 美如何"以民主为名行干涉之实"

国际问题学者 董漫远:这个片子发人深省,我相信所有看过这个片子的人都会向美国发出一串串的问题。

叙利亚之所以能够到今天,我认为与美国奉行的所谓新干涉主义和霸权主义是有直接的关系的。他打的旗号是所谓保护的责任,但是他寻求的目标是政权更迭,他的手段方式包括动用现代媒体技术,营造反政府氛围,催生街头运动等等。然后代理人如果不成,美国就自己跳出来,直接进行武力干预。在这个过程中,给叙利亚造成了空前的灾难,造成山河破碎,满目疮痍,生灵涂炭。

美国搞了10年所谓的政权更迭,到现在还没有得手,就变本加厉,就什么手段都要用,可以说是无所不用其极。

经济制裁美国的手段之一,也就是通过了所谓“凯撒法案”,不但要对叙利亚进行制裁,而且对与叙利亚有经贸投资合作关系的国家,要实施长臂管辖。美国的制裁对叙利亚的经济和民生造成了严重的影响。我们看到现在叙利亚缺粮、缺燃料,电力不足,物价上涨,然后大量的百姓流离失所,还有35万百姓在10年当中丧失了生命。这一切都是由于外来干涉,使叙利亚形成了空前严重的人道主义危机和人权灾难。

美国在叙利亚干涉10年造成许多叙利亚人民群众的流离失所,产生了数百万的难民。我前两天看到一个数字,美国在阿富汗发动战争,20年当中造成几万名阿富汗人民失去生命,难道就这样白白没有了吗?所以现在国际社会也要对美国追责,要美国来承担这个责任。

版权声明:本文源自 网络, 于,由 楠木轩 整理发布,共 5449 字。

转载请注明: 美国颠覆手册:在叙十年 美国如何“以民主为名行干涉之实” - 楠木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