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疟疾”认证在即,中国抗疟经验“出海”挑战何在?

中新网北京6月11日电 (薄雯雯)世界卫生组织全球疟疾规划主任佩德罗·阿隆索近日在博鳌亚洲论坛全球健康论坛第二届大会上透露,世卫组织专家在华消除疟疾认证现场评估工作日前业已结束,正在进行后续流程,中国获得“无疟疾”认证在即。

2017年至今,中国已连续四年未出现本土疟疾病例。世卫组织官员曾称赞中国抗疟历程为“了不起的成就”,并认为中国经验对于其他深受疟疾之害的国家具有宝贵意义。

疟疾,全球三大传染病之一。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近年来世界范围内每年仍有超2亿人感染、40多万人死亡。非洲是全球疟疾负担最重的地区,全球90%以上的疟疾病例集中于此。目前在中国,每年有近3000例输入性疟疾病例,其中超95%为在非中国务工者带回。可见,中非合作抗疟尤为重要。

不过,当前中国抗疟经验、产品与技术“走出去”仍面临三大挑战。

挑战一:企业跟不上世界需求

目前中非在抗疟产品领域的合作主要依托多边合作框架,推动疟疾诊断试剂、治疗药品、长效杀虫蚊帐通过世卫预认证进入非洲市场。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寄生虫病预防控制所所长周晓农日前在国际发展机构Diinsider举办的专场记者会上指出,中国抗疟产品与国际接轨的过程中,挑战之一在于“企业跟不上世界的需求”。

周晓农说,青蒿素虽然发明自中国,但目前全球占有率仅约为5%左右,相关产品较少。在农药方面,尽管中国占有率较高,但获得世卫组织预认证(WHO PQ)的产品却是寥寥无几。

据介绍,世卫组织预认证机制对于抗疟产品成为全球公共品至关重要。对于许多没有能力自主评估和审批的非洲国家,该预认证就是其对于质量和安全进行评价的主要标准,极大提高了发展中国家数百万人使用的关键药物和疫苗的质量。多数国际资助机构都要求采购的药物经过世卫组织或者严格监管机构的认证。

周晓农认为,目前一方面国际市场存在壁垒,同时也囿于大多中方企业对国际市场标准与世卫组织预认证程序尚不了解。他为此建议,中企应强化与国际组织合作,充分发挥中国抗疟产品和技术的竞争优势。中方可以根据非洲国家需求积极推动已经通过世卫组织预认证的青蒿素类抗疟药、长效杀蚊剂等中国企业产品的采购,建立相应机制帮助非洲国家使用中国的抗疟产品,推动中国医药产品进入国际公共采购市场。

“如果没有认证,市场是不接受的。”盖茨基金会北京代表处高级项目官韦晓宇也在同一场合表示,该基金会正在支持中企不断研发药品、快速检测试剂、蚊帐和杀虫剂,并达到国际标准。“现在我们在支持5个厂家共7个产品,到2024年会有7个产品达到WHO PQ。”

挑战二:缺少有效沟通协调机制

新冠疫情之下,用于中非抗疟合作的资源被分散难以避免。商务部研究院国际发展合作研究所所长王泺认为,除此突出挑战之外,中国在开展国际抗疟合作中还面临着缺少有效沟通协调机制的难题。

王泺日前在博鳌亚洲论坛全球健康论坛第二届大会“中非合作:创新与消除疟疾行动”分论坛上表示,中国对外援助的管理部门与熟悉疟疾合作的一些专业部委之间,政府部门和疟疾有关系的产业部门之间存在信息不对称、协调不畅等问题。

“我们各种各样的信息,特别是对中国抗疟国际合作比较优势,都是零零散散的分散在不同的部门。我们如何在这些部门之间建立起一个有效的沟通协调机制?”

王泺认为,中国具有非常突出的比较优势,要提高政府管理部门对这方面的认知程度。此外,应促进国际抗疟经验和中国抗疟经验的“有效交流”,加强中外专家交流合作,从过往国际合作经验中获得相应支持。

挑战三:相关人才专家不足

“中国企业首先要转变理念,做了PQ认证,产品容易进入国际市场,收益增长很快。中国有些企业不知道怎样做PQ,事实上整个过程需要专家的支持。”韦晓宇说,中国缺少临床实验专家,也缺少懂得与世卫组织预认证团队打交道的专家团队。

韦晓宇表示,盖茨基金会在提供支持时,会邀请相关国外专家,帮助中国手把手做PQ,提供技术支持。

此外,韦晓宇还强调,中国开展国际合作应注重相关人才的培养,要培养勇敢的、感兴趣的、有理想的年轻人走出去。“从青年开始,让他们多了解非洲的文化、非洲的体系、非洲的人文。现在试点项目都有跟大学合作,研究生、博士生走出去。”

此外,要加强与国际组织和当地组织的合作伙伴关系。“中国双边做了很多年,跟当地的NGO合作是缺乏的。”韦晓宇认为,希望提升什么样的能力,就该派相关人才去往有针对性的国家,在工作过程当中成长。

周晓农也表示,希望在盖茨基金会的支持下,推进中国抗疟的国际合作,使中国的产品、技术与人才走向世界。“我个人有一个想法,专家走在前面,后面跟着技术和产品,这样在全球的影响力才大。”(完)

来源:中国新闻网

版权声明:本文源自 网络, 于,由 楠木轩 整理发布,共 1930 字。

转载请注明: “无疟疾”认证在即,中国抗疟经验“出海”挑战何在? - 楠木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