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力攻坚换来山乡巨变

合力攻坚换来山乡巨变

重庆市检察院派驻荣昌区铜鼓镇刘骥村第一书记韦永华带领村民种植花椒4000余亩,人均实现增收4000余元 摄/马慧

“脱贫攻坚战进入决胜的关键阶段,务必一鼓作气、顽强作战,不获全胜决不收兵。”

这是催人奋进的战鼓!这是考验决心毅力的硬仗!近年来,重庆检察机关积极担当,主动作为,共派出百余名扶贫干警分赴全市78个贫困村:从健全工作体系到确定扶贫对策,从产业扶贫到法治扶贫,他们精准出击,合力攻坚,同频共振,助力全市如期高质量打赢脱贫攻坚战,奋力书写无愧于时代的检察答卷!

拔穷根 播种希翼

贫困不仅囿于山高谷深的阻隔,更受制于精神的贫瘠。

竹木编织的土墙污迹斑驳,院子里横七竖八堆满锅碗瓢盆、箩筐,这就是荣昌区铜鼓镇刘骥村2社的贫困户周长和家曾经的景象。

“老周,院子还是收拾一下嘛。”市检察院派驻村的第一书记韦永华好言相劝,他却以没时间为由拒绝。

说到底就是等靠要思想作怪,穷了一辈子,小康,富裕?周长和从未想过。韦永华和村支“两委”班子成员一道,一遍一遍往他家跑。

在村委的帮助下周长和住进了新房,门前清扫得干干净净,院子里的柚子树郁郁葱葱,生机昂然。

同周长和一样,盘龙镇禾苗村贫困户李名淮也常念:不知道苦日子何时是个头?

市检察院派驻该村的第一书记刘益帮他厘清发展思路,带他到处参观学习种养殖经验。

苦熬变苦干!李名淮甩开膀子,迈开步子,改变传统耕作方式,大起胆子流转土地,种了14亩黄金梨、2亩蟠桃及1亩花椒,加上生活补助,生活过得有滋有味儿。

踏破门坎却吃了“闭门羹”。市检察院五分院派驻巴南区二圣镇幸福村第一书记廖从伟清楚地记得自己的“遭遇”。

75岁老人周大爷全家仅靠儿子打零工维持着生计。“旧房改造?不搞不搞,没得钱!”任凭廖从伟磨破了嘴,周大爷就是摇头不同意。

怎么办?廖从伟干脆打起“迂回战术”:先抓生活。

落实好全家的低保金,老伴被安排到乡村公路保洁公益岗位,儿子也就近安排周边企业务工,眼见着两万元的房屋改建补助资金即将到位,周大爷开始主动提起了改造房子的事儿。“大爷,这事儿包在我身上了!”廖从伟总算放下了心。

山里乡间,田间地头,绿色葱茏,那是大山的色彩,孕育着生机与希望,迸发出一个个精神焕发的村庄。

奔小康 耕耘未来

一场春雨,把紫土地的绿意彻底浇了出来。沿着乡村小道拐上荣昌铜鼓山半山腰,一个个花椒探着脑袋欢快地摇摆。花椒正是该村的“王牌”产业。

“发展花椒产业,并不是一时兴起。”回望走过的路,韦永华有些感慨。

一年前,驻村工作队入驻后,即邀请专业人士对地域土壤、农作物培育、产业发展等方面情况作了详细考察检测,之后引进业主承包土地,村集体提供土地流转服务,统一管理、统一种植,初步走出了以花椒种植为主导产业的增收致富之路。目前该村花椒产业已达到4000亩左右的种植规模。

花椒同样是相隔不远盘龙镇禾亩村产业脱贫的希望。

在驻村工作队的多方统筹下,在短短几个月时间扩建花椒产业基地二期种植面积500亩,基本实现规模化建设的同时,还引导禾苗村76户村民积极参与发展花椒产业。

“在村里的带动下,我种了3亩花椒。”脱贫户李富英算了一笔账,“鲜花椒亩产可达750公斤,纯收益近5000元,相比传统农作物产值增加5倍。”

抓产业必须因地制宜。驻扎在200公里之外的巴南幸福村第一书记廖从伟却将扶贫产业定位在种植瓜果上。刚一驻村,廖从伟便和工作队队员们一起多次实地调研村里的基础资源条件,积极跟进无花果园、柑橘园等项目配套灌溉设施、生产管理用房和产业道路建设。

一个个掷地有声的数字,讲述着产业扶贫的累累硕果:

巴南区二圣镇幸福村的特色果园里,137亩无花果、120亩玫瑰、600亩柑橘四季飘香。

武隆区后坪乡文凤村打造生态农业+旅游观光+休闲度假的产业体系,120箱生态中华蜂、150亩高山蔬菜基地、300亩烤烟种植,1000头生猪养殖……一批产业项目落地见效。

石柱县金竹乡建设村,281.5亩黄连,79.6亩黄精,23.5亩重楼,日渐成熟的中药材基地培育出一批从事中药材种植、加工的企业。

山还是那山,田还是那田,但荒山已是绿水青山,荒田已变金仓银仓。

安民心 法润山乡

“摘帽不摘责任、摘帽不摘政策、摘帽不摘帮扶、摘帽不摘监管。”翻开石柱县金竹乡两名驻村第一书记秦叙万、秦领的工作笔记本,标红的24个字映入眼帘。

这正是镌刻在这对上阵“父子兵”心中清晰的责任。

炎炎夏日,夕阳西下。石柱县金竹乡“普法夜校”又一次开讲。

“脱贫攻坚不能只围绕给贫困户引进产业,还应当在提升村民的法律素养上着力,实行‘贫智双扶’。”秦叙万说道。在乡党委的大力支持下,每月两期的普法夜校办了起来。

解读法律故事,排练普法情景剧,偶尔村民也上台自说法律困扰,检察官在一旁聆听、支招……生动活泼的夜校普法,让乡亲们乐此不疲。

与此同时,距离幸福村千米之外的巴南二圣中心学校正在举行一场特别的聘任仪式:检察官们当起了法治副校长,而孩子们则当起了“未成年人检察公益诉讼观察员”。

“这种双向合作模式可以实现乡村法治教育和维护未成年人合法权益的双促进、双收益。”廖从伟胸有成竹。

乡村治,百姓安。驻村扶贫检察干警贯彻执行“谁执法谁普法”的普法责任制,充分发挥检察职能,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等形式开展法律服务,贡献检察智慧,全力推动乡村治理,为乡村脱贫、乡村振兴打下厚重底色。

法与治,相辅相存。在农村,法治是重点,也是普法的难点。如何用法律服务破解乡村发展过程的新问题、新情况?

开辟新路径,提供法治新产品。2019年4月,邱靖杰在文凤村成立了法治扶贫工作室,“莎姐青少年维权”“农民工维权”“公益诉讼”3个岗位也孕育而生,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通过创造良好法治环境、提供优质法律服务促进该村“自治、法治、德治”三治融合发展。

“战疫”忙 凸显担当

在脱贫攻坚的关键时刻,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又出了一道加试题,重庆检察扶贫干警给出的答案是——“战疫”“战贫”,两场硬仗一起打。

“消毒通风勤洗手,卫生常识心中有”“隔离观察14日,体温测量要重视”……老百姓喜闻乐见的顺口溜通过广播和流动喇叭在田间地头响了起来。

刘益还清楚地记得春节假期还没结束,他便匆匆忙忙赶回了村里。和刘益一样,韦永华、廖从伟等众多检察扶贫干警在关键时刻都放弃了长假,和驻村工作队、村社干部们一起通过村里面的大喇叭、微信群、拉横幅、张贴公告等方式,普及疫情防控知识,引导村民科学认识疫情,做好自我防护,配合村社防控。

到了春耕季节,他们又开始为复工复产忙碌起来。

5月11日,荣昌禾苗村驻村工作队向46名贫困户发放了由重庆市检察院资助的土鸡苗约1250只,赠送饲料、防疫药品,并及时开展养殖技术培训。

“今年我们将建设管理房(小作坊)进行鲜花椒初加工销售,打造刘骥村的花椒品牌……”韦永华信心满满。

“我们讲究吃环保、吃健康、吃新鲜,你们看这是刚生产出来的,保质期还有半年呢……”这是武隆文凤村驻村第一书记邱靖杰正在学习强国平台为文凤村“直播带货”的场景。

手工挂面、手工苕粉、碗碗羊肉等当地土特产纷纷亮相。在短短半个小时,销售额就达到数千元。

“网络直播让村民们找到了新的外销平台和销售模式,土货飞上云端飞出大山,我们再也不愁销路了。”邱靖杰脸上扬起憨厚的笑容。

同样尝到外销新模式甜头的还有幸福村。疫情之期,落地该村电商服务点的微信小程序“二圣源产地”上线试运营。在线上,农村鸡鸭禽蛋、鲜果蔬菜等商品一应俱全,甚至连乡村旅游项目,也可以轻松下单。“夏秋正是无花果陆续成熟的季节,这个平台打通后,我们的果子都有点供不应求了!”言语间,廖从伟对今年无花果的销路充满信心。

肩负新使命、迈向新征程,为了让8.24万平方公里的巴渝大地重焕新彩,重庆检察机关朝着脱贫攻坚的最后阵地,发起冲锋、不获全胜、绝不收兵。

张博 彭静

来源:重庆日报网

版权声明:本文源自 网络, 于,由 楠木轩 整理发布,共 3211 字。

转载请注明: 合力攻坚换来山乡巨变 - 楠木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