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黑臭渔场变身“生态博物馆”

昔日黑臭渔场变身“生态博物馆”

武汉华侨城生态湿地公园。长江日报见习记者丁傲岸 摄

长江日报讯 干净整洁的绿道旁,青草葱茏,低矮的灌木和高大的乔木错落有致,林间鸟语蝉鸣。明镜一般的水中倒映着树木的影子,走近细看,池水清澈见底,小鱼儿成群地在“水下森林”中游弋。

7月30日,记者来到武汉华侨城生态湿地公园,一睹日前获得2021年世界景观建筑奖的这一项目的风采。

“武汉华侨城生态湿地公园从来自世界各地的400多份参赛作品中脱颖而出,获评大型建成项目类优异奖,这是湖北省内相关类型项目首次获此殊荣……”武汉华侨城总经理褚云宏正给记者介绍,突然,水面的平静被两只正在捕鱼的水鸟打乱,涟漪扩散开来。

“个儿大些,嘴呈红色的是黑水鸡,另外那只是小䴙䴘,它们都是保护动物。”褚云宏饶有兴致地说,它们以前嫌这儿脏,可不在这里安家。

从前,这片区域是东湖村的渔场,村民长期用猪粪养鱼,导致水中氮、磷含量超标,富营养化,形成黑臭水体。

昔日黑臭渔场变身“生态博物馆”

武汉华侨城生态湿地公园。长江日报见习记者丁傲岸 摄

2016年,华侨城响应东湖风景区“退渔还湖”政策,将原废弃的鱼塘进行“活化”,修复再造湿地生态系统,建成集生态科普与环保教育功能于一体的“开放式的生态博物馆”。

华侨城生态湿地公园总面积约12万平方米,水域面积约7万平方米,公园每年从东湖泵入约8.7万立方米湖水,湖水依次经过芦苇湿地、沼泽杉林、湿地保育区、净水水景涵养区和锦鲤塘,层层净化。如此,湿地公园将达到“水清、气净、鱼游”之水景,与水质净化结合起来,冬春季水质可达Ⅱ类。

水体富营养化导致藻类过剩,投放的食藻虫可消化水中的藻类、有机颗粒和悬浮物。藻类和悬浮物消失后,水体透明度增加,光照可进入水底,促进水体底部专门栽种的沉水植物的生长。沉水植物又能吸收水中过多的氮和磷,实现水体生态自净。

逐步向水体中引入的螺、贝、鱼、虾等,可吃掉多余的食藻虫和水生植物,通过食物链把富营养物质从水体中转移出来,长久维持优良水质。多余的鱼虾又会自然吸引鸟类捕食,从而形成“食藻虫—水下森林—水生动物—鸟类”共生系统。

“这种平衡很微妙,哪一个环节出问题,生态系统就构建不成。”褚云宏说,好在2017年湿地公园形成闭环的生态系统,2018年正常运行,2019年完成再升级。如今,公园的工作人员除了完成修剪水草等基本维护外,不需再对生态系统进行人工干涉,就能实现鱼翔浅底,水鸟“衣食无忧”。

(长江日报见习记者丁傲岸 通讯员于海涛 朱小磊)

【编辑:朱晨颖】

版权声明:本文源自 网络, 于,由 楠木轩 整理发布,共 1021 字。

转载请注明: 昔日黑臭渔场变身“生态博物馆” - 楠木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