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门立宪:每4个中国人中就有1个参与讨论

开门立宪:每4个中国人中就有1个参与讨论


    北京大学的学生在学习讨论宪法草案。“五四宪法”历史资料陈列馆供图


    搞宪法就是搞科学。这个宪法草案所以得人心,是什么理由呢?我看理由之一,就是起草宪法采取了领导机关的意见和广大群众的意见相结合的方法。这个宪法草案,结合了少数领导者的意见和八千多人的意见,公布以后,还要由全国人民讨论,使中央的意见和全国人民的意见相结合。这就是领导和群众相结合,领导和广大积极分子相结合的方法。

    ——摘自1954年6月14日,毛泽东在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第三十次会议上的讲话

——————————

    1954年6月至9月间,1.5亿人讨论的新中国第一部宪法草案持续升温,在当时只有6.0266亿人口、文盲率超过50%的中国,每4个人中就有1个参与其中,当时热烈讨论的场景在工厂里、在校园内、在田埂上,甚至是在防洪大堤上。

    因当时正值一些地区遭受严重洪涝灾害,公路、铁路被大水冲毁了,交通中断,人们只能在防洪大堤上开会讨论宪法草案条款,大至大政方针,小至标点符号,场面十分热烈。而最终形成的来自广大群众成千上万的意见被包裹在油纸里,“乘”飞机运抵北京。宪法起草委员会办公室梳理了118万多条修改、补充意见和问题,这在世界制宪史上是极其罕见的。

    全民大讨论后,《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呼之欲出。1954年9月20日,在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以1197票获得全票通过。由此,标志着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建设开启新纪元,深受数千年封建专制统治的中国人民,第一次享受到充分的民主权利。

    为了庆祝这件大喜事,当年很多孩子取名“宪法”。一时之间,“李宪法”“王宪法”遍及大江南北。据统计,截至2016年8月,我国叫“宪法”的人共有10689人,其中浙江305人。

    当年北京一位初二学生在作文里详细描述了人民热烈欢庆的场景:收音机里传出“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了我们的宪法”的声音,同学们立刻欢腾起来,使劲地鼓掌……我们喊着“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万岁”口号为人民的大喜事欢呼。

    这篇名为《报喜信儿》的文章作者叫韩山。那时,他对宪法体会最深的是“我们是国家的主人”。随着时代的发展,见证了我国宪法不断发展前行的历程,他更加深刻地理解了新中国第一部宪法诞生的历史意义。2019年,韩山将作文原稿捐赠给“五四宪法”历史资料陈列馆。

来源:中国青年报

版权声明:本文源自 网络, 于,由 楠木轩 整理发布,共 1006 字。

转载请注明: 开门立宪:每4个中国人中就有1个参与讨论 - 楠木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