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苗尚未正式面世 冷链概念“虚火”先行

疫苗配送冷链业务正成为医药企业热捧对象。8月5日,瑞康医药在互动平台上表示,公司在山东省内获批开展疫苗配送业务资质,并开展此项业务。而在此之前,鹭燕医药、华东医药、重药控股等企业均公开表示拥有疫苗或药品冷链业务,多家企业股价顺势上涨。从目前来看,新冠疫苗在短时间内尚不能大规模量产,而从疫苗瓶到疫苗冷链与新冠疫苗相关的概念,炒作已换了一波又一波。

疫苗尚未正式面世 冷链概念“虚火”先行

概念升温

随着医药企业纷纷发声,疫苗冷链概念股走热。瑞康医药是一家向全国医疗机构直销药品、医疗器械、医用耗材,同时具有中医药、专业物流、器械研发生产等服务板块的综合医疗服务商。2019年,药品、医疗器械配送板块共实现351.77亿元,同比增长3.85%。针对疫苗冷链配送业务在公司总收入的占比等问题,北京商报记者致电瑞康医药董秘办,截至发稿尚未收到回复。

瑞康医药不是第一家公开表示拥有疫苗配送业务的企业。日前,华东医药和鹭燕医药分别公开表示,公司全资子公司拥有开展疫苗配送业务的资质,具有专业较完备的冷链物流配送体系;以及公司目前在福建省开展疫苗运输业务。

此前,因公开表示公司具有完善的医药冷链质量管理体系,可承接多种温控要求药品储运业务,英特集团连续7个交易日涨停,累计涨幅达77.11%。同样,因在回答投资者提问时称“公司有开展疫苗冷链业务”,重药控股7月29日盘中涨停。从市场上来看,凡是涉及冷链运输业务的上市公司,股价均显著上涨,包括海容冷链、长虹美菱以及澳柯玛等。

有分析认为,疫苗冷链概念升温与市场上“新冠疫苗大规模开打在即”消息有一定关系。

相关报道显示,虽然目前尚未有疫苗正式面世,但各地已争相开始订购,如英国政府签署合约,向辉瑞、BioNTech、Valneva等药厂订购9000万剂在研新型冠状病毒疫苗;美国政府亦宣布向药厂辉瑞与BioNTech订购一亿剂在研疫苗。 中国研发的新冠病毒疫苗也已经在特定人群中开展自愿、免费的新冠病毒疫苗应急使用。

市场扩容

目前,全球已有超20款新冠疫苗进入临床试验阶段,其中有几款疫苗已进入三期试验阶段,预计2021年初可投入使用。有分析认为,疫苗冷链运输行业存在较高门槛,一旦新冠疫苗成功研发,全球的冷链运输需求会非常巨大,相关企业将迎来机遇。

医药冷链运输被称为冷链行业金字塔的顶尖。不同于一般的生鲜冷链,疫苗冷链门槛较高。北京市某公立医院一位医师告诉北京商报记者,疫苗需全程冷链,否则将失去活性,接种后将无法达到预防的效果,也就是“白打了”。以对温度的恒定控制为例,疫苗制品的保存温度必须恒定在2℃至8℃之间,超出这个温度范围后蛋白等生物制剂的活性会受到影响。

米内网数据显示,我国需要冷链运输的药品销售额2018年约为1100亿元。其中,疫苗占比最大,达43%。按照医药冷链运输的费用率12%来测算,我国医药冷链市场规模约为130亿元。预计未来几年我国医药冷链行业增速预计接近15%,且具有持续性。

从新冠疫苗来看,目前我国药企研发的新冠疫苗需要接种2针-3针为一个疗程。2019年,我国疫苗领域批签发数量为5.8亿支,预计新冠疫苗将带来28亿-42亿支的批签发增量。阿斯利康首席执行官PascalSoriot在接受采访时称,结合阿斯利康对SARS使用技术的了解,其假设新冠疫苗的免疫力可能会持续12个月或18个月。

医药行业投资分析人士李顼在接受北京商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国内十几亿人口对新冠疫苗的需求,加上海外运输业务,新冠疫苗成功上市后,全球的疫苗冷链市场将进一步扩容。

炒作还是利好

受消息刺激,多家企业股价上涨,但值得关注的是,“疫苗冷链概念股”中的部分公司并不是完全涉足疫苗配送业务。

在股价大涨后,澳柯玛发布股票交易风险提示公告称,公司为冷链解决方案提供商,并不直接从事冷链物流运输业务。目前,公司生物医疗冷链产业规模较小,2019年该产业收入约1.42亿元,占公司主营业务收入的比重约为2.4%。同样,对公司整体营收影响较小的还有重药控股和英特集团。2020年上半年,重药控股疫苗配送业务收入约200万元,占公司上半年营业收入的0.1%、占营业利润的4.6%。英特集团方面称,公司第三方医药冷链物流业务收入占比极小,目前,公司第三方医药冷链物流业务的在手订单金额仅为5万元。

今年以来,和疫苗沾边的概念股均受到热捧。此前,因市场消息称新冠疫苗将面临较大的玻璃瓶缺口。4月29日起,主业为药用玻璃管制瓶研发的正川股份股价涨至超百元,期间累计最高涨幅超600%。与此同时,正川股份已有4名董事、监事抛出了减持计划。8月3日,正川股份董事肖清、姜凤安拟分别减持不超过15700股、35100股。

“就如此前的疫苗瓶,疫苗冷链概念股的走红不排除短期资金炒作者的炒作。”李顼说道。今年6月,中国疫苗行业协会发文回应称,我国优质疫苗瓶年产量至少可达80亿支以上,能够满足新冠疫苗生产需求。

一位疫苗企业相关负责人向北京商报记者透露,新冠疫苗完成三期临床后,还要注册审批,才能生产。从目前来看,短时间内尚不能大规模量产。 北京商报记者 姚倩(图片来源:瑞康医药官网截图)

版权声明:本文源自 网络, 于,由 楠木轩 整理发布,共 2075 字。

转载请注明: 疫苗尚未正式面世 冷链概念“虚火”先行 - 楠木轩